時政要聞
□本報記者 黃岱昕
鼠標輕點,一座大型建筑的三維立體圖像呈現眼前;切換場景,又以第一視角進入高速公路隧道中……這并不是電腦游戲場景,而是人工智能(AI)災害應急仿真系統的畫面。
探索這一虛擬世界,會發現細節拉滿。攝像頭位置、安全出口方向清晰可見,點擊關鍵設備還能顯示詳細參數;設置不同災種后,屏幕會自動顯示火災撲救、交通管制等應采取的應急措施!拔覀円劳腥斯ぶ悄芘c數字孿生技術,構建了覆蓋災害應急全鏈條的智能化平臺。”4月18日,河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任建吉接受采訪時說。
日前,省發展改革委公布首批河南省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任建吉牽頭研發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災害應急仿真系統成功入圍。該系統通過多災種動態耦合模擬技術,突破傳統單一災種靜態模型局限,可實現地震、洪澇、礦山事故等災害鏈式演化情景推演,形成“情景模擬—智能決策—協同處置”的閉環。
“傳統災害應急演練,大多只能基于場景設置預案、開展推演!比谓f,利用人工智能與混合現實(MR)技術,可實現真正的身臨其境。比如模擬礦井透水,不僅能實現場景的毫米級還原,還支持風速、水壓等多個物理要素的動態仿真。焦作市消防救援支隊與河南理工大學合作,開展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火災救援預案演練,在全省比武中斬獲佳績。
除了應急救援推演,人工智能技術還被廣泛應用于日常安全管理中。
在焦作經開區,封閉化工園區內的危化品車輛管控工作迎來“AI助手”。通過建立外來車輛有備案、備案過程有審核、進封閉園區有定位、出封閉園區有記錄的管理機制,車輛管控系統能夠實現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做到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監管。
通過全流程自動化改造,我省;髽I以“自動化減人”提升本質安全水平。以計算機智能系統進行動態調控,確保各項指標始終處于適宜水平;基于圖像識別的人工智能技術,可對反應釜實時監測,第一時間察覺異常、發出警報。
隨著AI的快速發展,其在災害監測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推動公共治理向事前預防轉型。例如,在防汛抗洪時,可通過AI分析實時水位、降水量等信息,預測洪水漫延路徑和受災范圍,提前轉移群眾,調配應急資源。
“省應急管理廳在日常工作中,積累了海量災害監測數據。在數據高效分析上,人工智能技術可發揮重要作用。”河南省防災減災中心災害監測預警研究所所長高計偉介紹,除了氣象等致災因子的監測,還應多關注自然災害對人、田、房、財等承災體的影響研判。該所將多年歷史數據分類歸檔,通過計算機建模開展分析,為應對自然災害提供決策參考。未來,應進一步打破數據壁壘,有效整合資源,讓人工智能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本報記者 黃岱昕
鼠標輕點,一座大型建筑的三維立體圖像呈現眼前;切換場景,又以第一視角進入高速公路隧道中……這并不是電腦游戲場景,而是人工智能(AI)災害應急仿真系統的畫面。
探索這一虛擬世界,會發現細節拉滿。攝像頭位置、安全出口方向清晰可見,點擊關鍵設備還能顯示詳細參數;設置不同災種后,屏幕會自動顯示火災撲救、交通管制等應采取的應急措施。“我們依托人工智能與數字孿生技術,構建了覆蓋災害應急全鏈條的智能化平臺!4月18日,河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任建吉接受采訪時說。
日前,省發展改革委公布首批河南省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任建吉牽頭研發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災害應急仿真系統成功入圍。該系統通過多災種動態耦合模擬技術,突破傳統單一災種靜態模型局限,可實現地震、洪澇、礦山事故等災害鏈式演化情景推演,形成“情景模擬—智能決策—協同處置”的閉環。
“傳統災害應急演練,大多只能基于場景設置預案、開展推演。”任建吉說,利用人工智能與混合現實(MR)技術,可實現真正的身臨其境。比如模擬礦井透水,不僅能實現場景的毫米級還原,還支持風速、水壓等多個物理要素的動態仿真。焦作市消防救援支隊與河南理工大學合作,開展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火災救援預案演練,在全省比武中斬獲佳績。
除了應急救援推演,人工智能技術還被廣泛應用于日常安全管理中。
在焦作經開區,封閉化工園區內的危化品車輛管控工作迎來“AI助手”。通過建立外來車輛有備案、備案過程有審核、進封閉園區有定位、出封閉園區有記錄的管理機制,車輛管控系統能夠實現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做到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監管。
通過全流程自動化改造,我省;髽I以“自動化減人”提升本質安全水平。以計算機智能系統進行動態調控,確保各項指標始終處于適宜水平;基于圖像識別的人工智能技術,可對反應釜實時監測,第一時間察覺異常、發出警報。
隨著AI的快速發展,其在災害監測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推動公共治理向事前預防轉型。例如,在防汛抗洪時,可通過AI分析實時水位、降水量等信息,預測洪水漫延路徑和受災范圍,提前轉移群眾,調配應急資源。
“省應急管理廳在日常工作中,積累了海量災害監測數據。在數據高效分析上,人工智能技術可發揮重要作用!焙幽鲜》罏臏p災中心災害監測預警研究所所長高計偉介紹,除了氣象等致災因子的監測,還應多關注自然災害對人、田、房、財等承災體的影響研判。該所將多年歷史數據分類歸檔,通過計算機建模開展分析,為應對自然災害提供決策參考。未來,應進一步打破數據壁壘,有效整合資源,讓人工智能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