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留根 李藝蕾
新聞專題制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發揚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持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歷史主動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深入開拓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征程上,我們要繼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深入發展。
準確把握歷史主動精神的深刻內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總體而言,“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就是說,人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既受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又憑借自己的實踐活動創造了歷史。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這里講到的就是歷史主動精神。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發揚歷史主動精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既明確指出了中國共產黨新時代的中心任務,又突出強調了實現中心任務的手段和途徑。
首先,這是由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特征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是基于中國國情的現代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獨特特征,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必須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發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
其次,這是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國內國際局勢決定的。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加劇。同時,世紀疫情影響疊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涵蓋領域的廣泛性、觸及利益各級調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問題的尖銳性、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艱巨性、進行偉大斗爭形勢的復雜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最后,這是由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的歷史使命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從理論上說,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現代化理論的話語體系創新,超越了以西方現代化為模板的現代化話語體系。這必然招致西方媒體、政客的抹黑,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加快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學術體系,發揮中國式現代化在國際社會的話語傳播力和影響力,占領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從實踐上講,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國情,關照人類社會發展,展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既是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行的絕佳證明,又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我們要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范化解風險,以中國式現代化成就彰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獨特魅力。
拓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途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以歷史主動精神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應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考驗。
首先,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馬克思主義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毛澤東同志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堅信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準確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斷回答“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人類向何處去”等理論與現實問題,追求真理、揭示真理和篤行真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其次,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創新理論的“根”,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源”。歷史主動精神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既尊重社會客觀規律,又強調發揮人的主動精神的思想資源。如荀子既以“天行有常”強調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又以“制天命而用之”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戰國策》以“夫圣人者,不能生時,時至而弗失也”,主張圣人雖不能創造時機,但又能不失時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發揚主動精神的思想更是俯拾皆是,如“順天應人”“敬德保民”“匹夫有責”“敢為人先”“勇毅前行”“自強不息”等,這是中華民族堅持歷史主動、幾千年來一直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因。
最后,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增強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歷史主動精神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強烈的歷史擔當和責任使命。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必須做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擔當者,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困難。”“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這一代的貢獻。”我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勇于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和擔當,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天地。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發揚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持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歷史主動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深入開拓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征程上,我們要繼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深入發展。
準確把握歷史主動精神的深刻內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總體而言,“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就是說,人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既受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又憑借自己的實踐活動創造了歷史。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這里講到的就是歷史主動精神。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發揚歷史主動精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既明確指出了中國共產黨新時代的中心任務,又突出強調了實現中心任務的手段和途徑。
首先,這是由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特征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是基于中國國情的現代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獨特特征,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必須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發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
其次,這是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國內國際局勢決定的。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加劇。同時,世紀疫情影響疊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涵蓋領域的廣泛性、觸及利益各級調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問題的尖銳性、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艱巨性、進行偉大斗爭形勢的復雜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最后,這是由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的歷史使命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從理論上說,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現代化理論的話語體系創新,超越了以西方現代化為模板的現代化話語體系。這必然招致西方媒體、政客的抹黑,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加快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學術體系,發揮中國式現代化在國際社會的話語傳播力和影響力,占領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從實踐上講,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國情,關照人類社會發展,展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既是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行的絕佳證明,又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我們要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范化解風險,以中國式現代化成就彰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獨特魅力。
拓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途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以歷史主動精神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應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考驗。
首先,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馬克思主義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毛澤東同志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堅信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準確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斷回答“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人類向何處去”等理論與現實問題,追求真理、揭示真理和篤行真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其次,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創新理論的“根”,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源”。歷史主動精神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既尊重社會客觀規律,又強調發揮人的主動精神的思想資源。如荀子既以“天行有常”強調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又以“制天命而用之”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戰國策》以“夫圣人者,不能生時,時至而弗失也”,主張圣人雖不能創造時機,但又能不失時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發揚主動精神的思想更是俯拾皆是,如“順天應人”“敬德保民”“匹夫有責”“敢為人先”“勇毅前行”“自強不息”等,這是中華民族堅持歷史主動、幾千年來一直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因。
最后,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增強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歷史主動精神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強烈的歷史擔當和責任使命。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必須做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擔當者,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困難。”“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這一代的貢獻。”我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勇于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和擔當,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天地。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