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屏君
經典山陽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扁擔,這一樸實無華的挑運工具,承載的遠不止重物,更是勞動人民勤勞善良的品質與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它凝聚著千百年來的智慧和力量,默默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變遷。
一
在沁陽市這片充滿故事的熱土之上,有一個古老的村莊——王召鄉邢莊村。如今,它已發展成為擁有4個自然村、800多口人的行政村。可誰能想到,它的起源竟與一根扁擔息息相關。
邢莊村位于沁陽市區南部偏西6.5公里處。村委會設立在羅莊,管轄著邢莊、東邢莊、北邢莊和羅莊4個自然村,共有1256畝耕地。榮澇河和蚰蜒澇河在村北交匯,隨后向東流入濟蟒截排,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追溯邢莊村的來歷,得從明朝洪武年間那場規模浩大的移民說起。山西洪洞縣邢家莊有個叫邢德祖的人,他的家族傳承著一門獨特的手藝——制作扁擔。這門手藝傳到他這一輩,已有近100年的歷史。邢德祖和他的爺爺、父親一樣,是個遠近聞名的木匠。平日里,他不僅能做出精致實用的衣箱、板凳、條幾,尤其擅長制作扁擔。
邢德祖自幼好動,對家里的扁擔情有獨鐘,時常拿著扁擔掄掄舞舞。村里有一位精通山西傳統武術套路的老先生,一眼就看出邢德祖是個練武的好苗子,便悉心傳授他鞭桿十三法。邢德祖把扁擔當作鞭桿來練習,一招一式虎虎生風。十七八歲時,邢德祖就憑借出色的扁擔功夫,贏得了“扁擔王”的響亮外號。而他制作的扁擔,選用上乘材料,工藝精湛,不僅結實耐用,彈性十足,而且挑在肩上舒適無比,絲毫不硌肩膀。正如人們常說的“七分力氣,三分扁擔”,有了他制作的扁擔,干起農活來仿佛輕松了許多。
然而,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按照當時大明遷民律法,邢德祖一家被列入了遷民的行列。面對這一無法改變的命運,邢德祖沒有絲毫抱怨,他有條不紊地將全部家當整理成四副擔子,自己和三個兒子一人挑著一副,妻子則背著一個大紇兜,里面裝著一家五口的衣物。就這樣,他們隨著浩浩蕩蕩的遷民隊伍,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二
這一隊共有30多口遷民,分別來自洪洞縣的各個村莊。一路上,大家扶老攜幼,風餐露宿,歷經艱辛。餓了,就啃幾口干糧;渴了,便找些山泉水解渴。不知不覺,他們已經離家很遠了。
一天黃昏,他們來到一個山坳處。連日的奔波讓大家疲憊不堪,于是決定在此歇歇腳吃頓飽飯,等天亮再繼續趕路。眾人簡單地吃過飯后,便席地而睡。后半夜,突然一聲驚恐的呼喊打破了夜的寂靜:“狼!”正在熟睡的人們瞬間驚醒,黑暗中,只見周邊的山坡上閃爍著一對對陰森的綠光,那是狼的眼睛,密密麻麻,足有四五十頭狼,場面令人毛骨悚然。
經驗告訴邢德祖,他們被惡狼包圍了。此時,任何慌亂的舉動都可能引發狼群的攻擊,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最容易成為狼的目標。“都別動!”邢德祖本能地大聲吼道。在這危急時刻,不知所措的人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紛紛向他靠攏,把他當成了主心骨。“操扁擔!”邢德祖緊接著喊道,同時迅速拔起插在地上的桑木扁擔,緊緊握在手中。他的三個兒子也毫不畏懼,學著父親的樣子,將扁擔橫在胸前,嚴陣以待。
人群迅速形成了分工,老人緊緊抱著哇哇大哭的孩子蜷縮在中間;男人和強壯的勞力則站在外圍,手持扁擔、石頭、菜刀等簡陋武器,準備與群狼展開殊死搏斗。“狗怕摸,狼怕戳。老少爺們都沉住氣,抱成團別分散,上來了就用扁擔戳!”邢德祖一邊向大家傳授對付狼的技巧,一邊指揮大家點起幾堆篝火,試圖用火焰驅散狼群。
有幾頭膽大的狼按捺不住,張牙舞爪地撲了上來。邢德祖見狀,大喝一聲,率先揮舞扁擔迎擊。只見他的扁擔如同一道黑色的閃電,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凌厲的弧線,戳、劈、砸、掄、扎、攔,各種招式運用得爐火純青。在他的帶領下,眾人齊心協力,與狼群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剎時間,喊殺聲、狼嚎聲交織在一起,回蕩在山谷中。
經過一番激烈的搏斗,狼群始終無法突破眾人的防線。漸漸地,天亮了,篝火也漸漸熄滅,狼群見無機可乘,終于心有不甘地散去。驚魂未定的人們紛紛圍攏過來,向邢德祖一家表達誠摯的感謝。邢德祖只是微笑著揮揮手,示意大家收拾好行李,繼續踏上遷徙的征程。
三
走出太行山,跨過沁河橋,邢德祖一行人終于來到了兩條小河的交匯處。眼前的景象讓他們眼前一亮,這里地處平原,視野開闊,然而,由于長期的兵荒馬亂,上千畝土地荒蕪,無人耕種。邢德祖看著這片肥沃的土地,心中滿是惋惜,不禁自言自語道:“有水就能養住人,有田就能吃飽飯,就這兒啦!”于是,大家紛紛卸下擔子,開始著手搭建茅草房子。
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人選擇投親靠友,前往其他地方安家落戶,只有邢德祖一家五口和同村遷來的幾戶邢氏族親留了下來。從此,邢德祖帶領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過上了平靜而充實的農耕生活。
一天,邢德祖大兒子外出歸來,興奮地對父親說:“爹,俺看到河岸兩邊長了好多野桑樹,您老何不教俺哥幾個做扁擔來賣?也好貼補家用。”邢德祖聽后,心中一動,他正有此意,沒想到兒子和他想到了一塊兒。父子幾人一拍即合,說干就干。
邢德祖小心翼翼地取出了塵封多年的木工工具,斧子、鑿子、鐵鋸子、長刨、短刨、蝙蝠刨、鉆子、墨斗和大錛,每一件工具都承載了他多年的手藝和回憶。他們先將桑木的枝葉去凈,然后把木料放在陰涼通風處陰干。經過一段時間的陰干后,再挑選長1.5米至2米的上等木料,用墨斗崩線,用錛取方,長刨刮平。
最后一道工序“刮扁擔”,是整個制作過程中最精細、最耗時的環節。他們用蝙蝠刨細細地刮打,將多余的木楞刮平。在刮削的過程中,不僅要把扁擔的兩邊刮圓、兩頭刮細,還要不斷地放在肩膀上試試舒適程度,綁上重物試試韌性。經過反復的調整和打磨,直到滿意為止。最后,在扁擔的兩頭鉆上四個小孔,揳上擋頭(約3厘米長的小木棍,用來控制繩索的移動),一條精美的桑木扁擔就算制作完成了。
邢德祖和兒子們制作的桑木扁擔一拿到集市上,就憑借著出色的品質和精湛的工藝,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很快被搶購一空。消息很快傳開,遠近幾個村莊的百姓得知邢德祖有制作扁擔的好手藝,紛紛慕名而來。有的是來拜師學藝的,希望能學到這門手藝養家糊口;有的則是來訂購扁擔的,滿足自己日常勞作的需求。一時間,老邢家住的莊子熱鬧非凡,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人們在路上見面打招呼,會問:“去哪呀?”對方回答:“老邢的莊子。”再問:“干啥呀?”答:“刮扁擔。”久而久之,“老邢的莊子”就被人們簡化成了“邢莊”。后來,政府進行村莊名字統計時,尊重人們的習慣叫法,正式將這里命名為邢莊村。
據村里的老人回憶,當年由于邢莊村家家戶戶都會制作扁擔,周邊的桑樹很快就被砍伐殆盡。為了滿足制作扁擔的需求,大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用槐木來制作扁擔。雖然槐木的質地不如桑木,但它韌性強、結實耐用,也成了制作扁擔的優質材料。
四
隨著時間的推移,邢莊村先后遷來了屈姓、李姓、王姓等不同姓氏的人家,逐漸形成了4個自然村。這些新遷來的居民帶來了打鐵制造農具的手藝,進一步豐富了邢莊村的產業。人們不僅用扁擔挑糧運貨,還憑借著人手一根扁擔和打制的刀槍兵器,趕走了前來騷擾的土匪,保護了自己的家園。
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邢莊村的村民更是展現出了英勇無畏的精神。面對日本鬼子的侵略,他們毫不畏懼,用自制的土槍土炮和敵人進行了殊死搏斗。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戰斗歷程,為保衛祖國的山河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如今,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邢莊村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但那根承載著村莊起源和先輩精神的扁擔,始終是邢莊村人心中的驕傲和精神象征。它見證了邢莊村的誕生與發展,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邢莊村人,在這片土地上勤勞耕耘,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扁擔,這一樸實無華的挑運工具,承載的遠不止重物,更是勞動人民勤勞善良的品質與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它凝聚著千百年來的智慧和力量,默默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變遷。
一
在沁陽市這片充滿故事的熱土之上,有一個古老的村莊——王召鄉邢莊村。如今,它已發展成為擁有4個自然村、800多口人的行政村。可誰能想到,它的起源竟與一根扁擔息息相關。
邢莊村位于沁陽市區南部偏西6.5公里處。村委會設立在羅莊,管轄著邢莊、東邢莊、北邢莊和羅莊4個自然村,共有1256畝耕地。榮澇河和蚰蜒澇河在村北交匯,隨后向東流入濟蟒截排,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追溯邢莊村的來歷,得從明朝洪武年間那場規模浩大的移民說起。山西洪洞縣邢家莊有個叫邢德祖的人,他的家族傳承著一門獨特的手藝——制作扁擔。這門手藝傳到他這一輩,已有近100年的歷史。邢德祖和他的爺爺、父親一樣,是個遠近聞名的木匠。平日里,他不僅能做出精致實用的衣箱、板凳、條幾,尤其擅長制作扁擔。
邢德祖自幼好動,對家里的扁擔情有獨鐘,時常拿著扁擔掄掄舞舞。村里有一位精通山西傳統武術套路的老先生,一眼就看出邢德祖是個練武的好苗子,便悉心傳授他鞭桿十三法。邢德祖把扁擔當作鞭桿來練習,一招一式虎虎生風。十七八歲時,邢德祖就憑借出色的扁擔功夫,贏得了“扁擔王”的響亮外號。而他制作的扁擔,選用上乘材料,工藝精湛,不僅結實耐用,彈性十足,而且挑在肩上舒適無比,絲毫不硌肩膀。正如人們常說的“七分力氣,三分扁擔”,有了他制作的扁擔,干起農活來仿佛輕松了許多。
然而,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按照當時大明遷民律法,邢德祖一家被列入了遷民的行列。面對這一無法改變的命運,邢德祖沒有絲毫抱怨,他有條不紊地將全部家當整理成四副擔子,自己和三個兒子一人挑著一副,妻子則背著一個大紇兜,里面裝著一家五口的衣物。就這樣,他們隨著浩浩蕩蕩的遷民隊伍,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二
這一隊共有30多口遷民,分別來自洪洞縣的各個村莊。一路上,大家扶老攜幼,風餐露宿,歷經艱辛。餓了,就啃幾口干糧;渴了,便找些山泉水解渴。不知不覺,他們已經離家很遠了。
一天黃昏,他們來到一個山坳處。連日的奔波讓大家疲憊不堪,于是決定在此歇歇腳吃頓飽飯,等天亮再繼續趕路。眾人簡單地吃過飯后,便席地而睡。后半夜,突然一聲驚恐的呼喊打破了夜的寂靜:“狼!”正在熟睡的人們瞬間驚醒,黑暗中,只見周邊的山坡上閃爍著一對對陰森的綠光,那是狼的眼睛,密密麻麻,足有四五十頭狼,場面令人毛骨悚然。
經驗告訴邢德祖,他們被惡狼包圍了。此時,任何慌亂的舉動都可能引發狼群的攻擊,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最容易成為狼的目標。“都別動!”邢德祖本能地大聲吼道。在這危急時刻,不知所措的人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紛紛向他靠攏,把他當成了主心骨。“操扁擔!”邢德祖緊接著喊道,同時迅速拔起插在地上的桑木扁擔,緊緊握在手中。他的三個兒子也毫不畏懼,學著父親的樣子,將扁擔橫在胸前,嚴陣以待。
人群迅速形成了分工,老人緊緊抱著哇哇大哭的孩子蜷縮在中間;男人和強壯的勞力則站在外圍,手持扁擔、石頭、菜刀等簡陋武器,準備與群狼展開殊死搏斗。“狗怕摸,狼怕戳。老少爺們都沉住氣,抱成團別分散,上來了就用扁擔戳!”邢德祖一邊向大家傳授對付狼的技巧,一邊指揮大家點起幾堆篝火,試圖用火焰驅散狼群。
有幾頭膽大的狼按捺不住,張牙舞爪地撲了上來。邢德祖見狀,大喝一聲,率先揮舞扁擔迎擊。只見他的扁擔如同一道黑色的閃電,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凌厲的弧線,戳、劈、砸、掄、扎、攔,各種招式運用得爐火純青。在他的帶領下,眾人齊心協力,與狼群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剎時間,喊殺聲、狼嚎聲交織在一起,回蕩在山谷中。
經過一番激烈的搏斗,狼群始終無法突破眾人的防線。漸漸地,天亮了,篝火也漸漸熄滅,狼群見無機可乘,終于心有不甘地散去。驚魂未定的人們紛紛圍攏過來,向邢德祖一家表達誠摯的感謝。邢德祖只是微笑著揮揮手,示意大家收拾好行李,繼續踏上遷徙的征程。
三
走出太行山,跨過沁河橋,邢德祖一行人終于來到了兩條小河的交匯處。眼前的景象讓他們眼前一亮,這里地處平原,視野開闊,然而,由于長期的兵荒馬亂,上千畝土地荒蕪,無人耕種。邢德祖看著這片肥沃的土地,心中滿是惋惜,不禁自言自語道:“有水就能養住人,有田就能吃飽飯,就這兒啦!”于是,大家紛紛卸下擔子,開始著手搭建茅草房子。
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人選擇投親靠友,前往其他地方安家落戶,只有邢德祖一家五口和同村遷來的幾戶邢氏族親留了下來。從此,邢德祖帶領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過上了平靜而充實的農耕生活。
一天,邢德祖大兒子外出歸來,興奮地對父親說:“爹,俺看到河岸兩邊長了好多野桑樹,您老何不教俺哥幾個做扁擔來賣?也好貼補家用。”邢德祖聽后,心中一動,他正有此意,沒想到兒子和他想到了一塊兒。父子幾人一拍即合,說干就干。
邢德祖小心翼翼地取出了塵封多年的木工工具,斧子、鑿子、鐵鋸子、長刨、短刨、蝙蝠刨、鉆子、墨斗和大錛,每一件工具都承載了他多年的手藝和回憶。他們先將桑木的枝葉去凈,然后把木料放在陰涼通風處陰干。經過一段時間的陰干后,再挑選長1.5米至2米的上等木料,用墨斗崩線,用錛取方,長刨刮平。
最后一道工序“刮扁擔”,是整個制作過程中最精細、最耗時的環節。他們用蝙蝠刨細細地刮打,將多余的木楞刮平。在刮削的過程中,不僅要把扁擔的兩邊刮圓、兩頭刮細,還要不斷地放在肩膀上試試舒適程度,綁上重物試試韌性。經過反復的調整和打磨,直到滿意為止。最后,在扁擔的兩頭鉆上四個小孔,揳上擋頭(約3厘米長的小木棍,用來控制繩索的移動),一條精美的桑木扁擔就算制作完成了。
邢德祖和兒子們制作的桑木扁擔一拿到集市上,就憑借著出色的品質和精湛的工藝,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很快被搶購一空。消息很快傳開,遠近幾個村莊的百姓得知邢德祖有制作扁擔的好手藝,紛紛慕名而來。有的是來拜師學藝的,希望能學到這門手藝養家糊口;有的則是來訂購扁擔的,滿足自己日常勞作的需求。一時間,老邢家住的莊子熱鬧非凡,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人們在路上見面打招呼,會問:“去哪呀?”對方回答:“老邢的莊子。”再問:“干啥呀?”答:“刮扁擔。”久而久之,“老邢的莊子”就被人們簡化成了“邢莊”。后來,政府進行村莊名字統計時,尊重人們的習慣叫法,正式將這里命名為邢莊村。
據村里的老人回憶,當年由于邢莊村家家戶戶都會制作扁擔,周邊的桑樹很快就被砍伐殆盡。為了滿足制作扁擔的需求,大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用槐木來制作扁擔。雖然槐木的質地不如桑木,但它韌性強、結實耐用,也成了制作扁擔的優質材料。
四
隨著時間的推移,邢莊村先后遷來了屈姓、李姓、王姓等不同姓氏的人家,逐漸形成了4個自然村。這些新遷來的居民帶來了打鐵制造農具的手藝,進一步豐富了邢莊村的產業。人們不僅用扁擔挑糧運貨,還憑借著人手一根扁擔和打制的刀槍兵器,趕走了前來騷擾的土匪,保護了自己的家園。
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邢莊村的村民更是展現出了英勇無畏的精神。面對日本鬼子的侵略,他們毫不畏懼,用自制的土槍土炮和敵人進行了殊死搏斗。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戰斗歷程,為保衛祖國的山河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如今,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邢莊村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但那根承載著村莊起源和先輩精神的扁擔,始終是邢莊村人心中的驕傲和精神象征。它見證了邢莊村的誕生與發展,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邢莊村人,在這片土地上勤勞耕耘,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