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沁生
經典山陽
婁樞(公元1496~1577年),字子靜(敬),號谷原,衛所軍籍出生,祖籍山東東明,落籍河內(今沁陽),師從何瑭。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鄉試中舉,43歲出任順德府廣宗(今河北省廣宗縣)縣令,因對巡撫劉某欲推行籍民政策不滿,而上《鄉兵議》等,并“能抑宦官之橫索者”,但終因耿直廉潔、直言不諱,被罷官,于山東東明、曹縣躬耕教學20余年,后回鄉河內,入鄭恭王府為朱載堉講學,與邑人劉涇同修《懷慶府志》,被譽為“高簡無華,一時稱為先輩典型”,著有《婁子靜文集》六卷等書,享有“盛世醇儒”之稱。康熙年間《懷慶府志》、道光年間《河內縣志》有載。
師從何瑭 辭官講學
《河內縣志》載:“婁樞,字子靜。少為諸生,師事何文定。”
婁樞出身軍門,18歲入學,24歲拜禮部尚書、南直隸監察御史何瑭為師,30歲中舉,入太學深造。其間,婁樞積極參加朝中大事討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念,對朝中“克伐怨欲”四種惡德以及不良風氣直言批判,引起朝廷上下關注。
43歲,婁樞出任廣宗縣令,雖然不足兩年時間,但勤于政務,清苦自持,不斷推行惜兵安民政策,修城池、興水利、筑河堤、廣播良田,深受百姓喜愛。然而,時任巡撫劉某則要推行籍民政策,擾亂百姓生活,自然遭到當地百姓反對。婁樞對劉某作派甚為不滿,義憤填膺,據理力爭,及時果敢上《鄉兵議》,旗幟鮮明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編鄉兵之策為擾民之舉,容易激起民變,不宜執行。雖然籍民之策被迫叫停,贏得當地民眾歡迎,卻得罪了頂頭上司。之后,婁樞依然為國分憂、為民請纓,又向巡按樊某進獻《論安民去貪之策》,建議省冗官、省冗費、省營建、省差遣、省貪欲,安撫百姓,安定社會,結果事與愿違,非但未引起各級官員重視,反而受到排斥,被罷官去職。這一年,剛直不阿的婁樞45歲。
婁樞被罷官后,沒有氣餒,先后到東明、曹縣講學教書,并受戴繼所邀,入其主辦的魯川書院主持教務。戴繼,字叔嗣,曹縣人,進士,官至都給事中,辭職歸鄉后創辦魯川書院,久慕婁樞才華與操守,邀其入院講課。婁樞不負厚望,入院后俯身躬耕,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眾學子甘受熏陶,珍惜時光,發憤求學。婁樞先后在東明、曹縣20余載,可謂春風化雨、誨人不倦、鞠躬盡瘁,深受當地百姓好評,被尊稱為“谷原先生”。
婁樞有兩個兒子,長子婁應奎、次子婁應秋。在66歲時,他被次子迎歸懷慶府河內縣。相傳今沁陽市山王莊鎮陳莊村有婁樞舊宅,其后人遷至距陳莊5公里地的今博愛縣許良鎮三栗莊定居。
回歸河內,婁樞依然初衷不改,從事教育,并經何瑭舉薦,進入鄭恭王府,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授課,受到鄭恭王朱厚烷賞識與其子朱載堉愛戴,待若上賓。朱載堉自幼儉樸,布衣蔬食,聰穎好學,因不平其父獲罪被押,“席藁獨處”19年,直至其父被赦,才再回王宮,拜婁樞為師,專心攻讀天文、音律、歷算等知識,創建了聞名中外的“十二平均律”,成為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歷學家、音樂家。他一生著作多部,其中通俗易懂的散曲集《醒世詞》很具教育效果。
何瑭對婁樞很是器重,不僅鼓勵其立德、立功、立言,還期望能秉持心志,知行合一,并在《贈婁生東歸序》中指出:“圣賢之道,未知以知為難,既知則以行為難。”
著書修志 高簡無華
婁樞博學多才,才華橫溢,歸鄉后主要精力用于教學與著書,著作頗豐,最著名的當屬《婁子靜文集》,又名《婁子敬文集》,共六卷,現存明王元登刻清增修本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同時,他還著有《五朝文教》《繪史子政學》《星野考》等。
婁樞在著書立說的同時,還非常注重對懷慶府歷史文化的研究,懷著對懷慶府的摯愛和對老師何瑭的敬重與懷念,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與離職歸鄉的劉涇,共同修纂《懷慶府志》。
懷慶府,元初為“懷孟路”,仁宗繼位后,有意將封地“懷州”和年號“皇慶”各一字,更名為“懷慶路”,明初正式改懷慶府,轄六縣,府治河內。由于建府時間較短,府志編纂成書很是艱難。正如何瑭在正德丙子年(公元1516年)《懷慶府·序》中所述:“懷慶府舊未有志,弘治年間,前太守長山徐公,嘗命儒士鄱陽鄭芝,同儒學生之有才識若,編集之。”然而,因知府易人,未能成書。正德庚午年(公元1510年),何瑭致仕家居,前太守徐公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之職赴陜西視事,途經懷慶,何瑭拜訪,徐公示以志稿,托為校勘修葺。后何瑭北上復職,未能刊布。直到正德丙子年,何瑭再致家居,太守剡城周公,是何瑭同科進士,再談府志,并撥付資費,后才成書。
斗轉星移,彈指五十載,婁樞與劉涇初修府志,也是困難重重,但二人不畏艱難,專心致志,收集資料,調查走訪,保證了府志的準確性、嚴謹性,很快付梓成書。修編后的《懷慶府志》條目清楚,簡繁適宜,并專列潘封一門,田賦以當朝為準,物產主要記載懷藥貢品和主要特產,藝文搜集多屬碑記極具價值,還有詩詞歌賦。
清郡人蕭家芝在順治庚子年(公元1660年),編修《懷慶府志》序中贊:“‘懷志’自前代正德間,則有何文定瑭;嘉靖間,則有劉憲副涇、婁廣宗樞,先后裒輯之。”
治水撰文 后世留芳
婁樞博學遠志,精通多種學科,不僅能登講臺,據經引典,著學立說,還能皓首窮經,潛心研究治水、治河之策,撰寫有《論治河》《重開丹沁渠記》《高大參重修古陽堤記》等治水作品。
懷慶府背靠太行,面向黃河,府治河內又有沁河、丹河、濟水繞城而過,歷史上多有水患發生。所以,多數官員到任,及當地文人雅士都高度重視疏浚河道、治理河水,如三國司馬孚、唐代溫造、元代郭守敬、明代何瑭等。婁樞曾官至廣崇縣令,很有治河經驗,又師從何瑭,很想為家鄉作點貢獻,自然就崇尚治河之人,參與治河之事,提供治河之策,撰寫治河之文。在汛期來臨之際,婁樞親臨容易發生水災河段、堤防,諫言獻策,善作而為。他撰寫的《重開丹沁渠記》,分別被《河內縣志》《懷慶府志》收錄,并重點介紹了丹沁二河的地理位置、河道特征、治水灌溉,及重開二河之意:“丹、沁二河,皆自北而南下,穿太行以達河內之境。丹、沁西相距五十里……丹分十八支派,沁分五渠……夫旱潦者,天時也;溝洫者,地利也;引而導之者,人力也;督人力盡地利,以相天時之不及者,善政也。”
婁樞一生為官清廉,治學、治家甚嚴,強調“保家由于讀書,恒久由于積德”,并且要求家人尊崇禮法,注重內省。家中建有內省堂,若有犯錯者會被關禁閉,反思自省,現三栗莊村內保存有兩通婁氏家族的法戒碑。
78歲時,婁樞撰寫有《婁氏祖孫壽德功業述》,總述生平,甚為滿意。
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河內縣為表彰婁樞功德,上書朝廷為其立功德牌坊,獲批后在懷慶府府學東建立“盛世醇儒”牌坊,還于河內東南街建婁公祠,婁宅被譽為“書香齋”。
次年,婁樞病卒,民眾驚悉,紛紛繪以肖像,掛于家中,以示紀念。
蕭守身,字尚本,進士,任陜西臨洮府知府,為婁樞作《醇儒傳》一卷。
婁樞玄孫婁聚玄在《醇儒傳》后跋中寫到:“醇儒余之高祖也,著述數萬言,門人謝守淳刊。皇明文教王元登刊子靜文集,其余諸孫分而藏之。”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婁樞(公元1496~1577年),字子靜(敬),號谷原,衛所軍籍出生,祖籍山東東明,落籍河內(今沁陽),師從何瑭。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鄉試中舉,43歲出任順德府廣宗(今河北省廣宗縣)縣令,因對巡撫劉某欲推行籍民政策不滿,而上《鄉兵議》等,并“能抑宦官之橫索者”,但終因耿直廉潔、直言不諱,被罷官,于山東東明、曹縣躬耕教學20余年,后回鄉河內,入鄭恭王府為朱載堉講學,與邑人劉涇同修《懷慶府志》,被譽為“高簡無華,一時稱為先輩典型”,著有《婁子靜文集》六卷等書,享有“盛世醇儒”之稱。康熙年間《懷慶府志》、道光年間《河內縣志》有載。
師從何瑭 辭官講學
《河內縣志》載:“婁樞,字子靜。少為諸生,師事何文定。”
婁樞出身軍門,18歲入學,24歲拜禮部尚書、南直隸監察御史何瑭為師,30歲中舉,入太學深造。其間,婁樞積極參加朝中大事討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念,對朝中“克伐怨欲”四種惡德以及不良風氣直言批判,引起朝廷上下關注。
43歲,婁樞出任廣宗縣令,雖然不足兩年時間,但勤于政務,清苦自持,不斷推行惜兵安民政策,修城池、興水利、筑河堤、廣播良田,深受百姓喜愛。然而,時任巡撫劉某則要推行籍民政策,擾亂百姓生活,自然遭到當地百姓反對。婁樞對劉某作派甚為不滿,義憤填膺,據理力爭,及時果敢上《鄉兵議》,旗幟鮮明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編鄉兵之策為擾民之舉,容易激起民變,不宜執行。雖然籍民之策被迫叫停,贏得當地民眾歡迎,卻得罪了頂頭上司。之后,婁樞依然為國分憂、為民請纓,又向巡按樊某進獻《論安民去貪之策》,建議省冗官、省冗費、省營建、省差遣、省貪欲,安撫百姓,安定社會,結果事與愿違,非但未引起各級官員重視,反而受到排斥,被罷官去職。這一年,剛直不阿的婁樞45歲。
婁樞被罷官后,沒有氣餒,先后到東明、曹縣講學教書,并受戴繼所邀,入其主辦的魯川書院主持教務。戴繼,字叔嗣,曹縣人,進士,官至都給事中,辭職歸鄉后創辦魯川書院,久慕婁樞才華與操守,邀其入院講課。婁樞不負厚望,入院后俯身躬耕,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眾學子甘受熏陶,珍惜時光,發憤求學。婁樞先后在東明、曹縣20余載,可謂春風化雨、誨人不倦、鞠躬盡瘁,深受當地百姓好評,被尊稱為“谷原先生”。
婁樞有兩個兒子,長子婁應奎、次子婁應秋。在66歲時,他被次子迎歸懷慶府河內縣。相傳今沁陽市山王莊鎮陳莊村有婁樞舊宅,其后人遷至距陳莊5公里地的今博愛縣許良鎮三栗莊定居。
回歸河內,婁樞依然初衷不改,從事教育,并經何瑭舉薦,進入鄭恭王府,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授課,受到鄭恭王朱厚烷賞識與其子朱載堉愛戴,待若上賓。朱載堉自幼儉樸,布衣蔬食,聰穎好學,因不平其父獲罪被押,“席藁獨處”19年,直至其父被赦,才再回王宮,拜婁樞為師,專心攻讀天文、音律、歷算等知識,創建了聞名中外的“十二平均律”,成為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歷學家、音樂家。他一生著作多部,其中通俗易懂的散曲集《醒世詞》很具教育效果。
何瑭對婁樞很是器重,不僅鼓勵其立德、立功、立言,還期望能秉持心志,知行合一,并在《贈婁生東歸序》中指出:“圣賢之道,未知以知為難,既知則以行為難。”
著書修志 高簡無華
婁樞博學多才,才華橫溢,歸鄉后主要精力用于教學與著書,著作頗豐,最著名的當屬《婁子靜文集》,又名《婁子敬文集》,共六卷,現存明王元登刻清增修本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同時,他還著有《五朝文教》《繪史子政學》《星野考》等。
婁樞在著書立說的同時,還非常注重對懷慶府歷史文化的研究,懷著對懷慶府的摯愛和對老師何瑭的敬重與懷念,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與離職歸鄉的劉涇,共同修纂《懷慶府志》。
懷慶府,元初為“懷孟路”,仁宗繼位后,有意將封地“懷州”和年號“皇慶”各一字,更名為“懷慶路”,明初正式改懷慶府,轄六縣,府治河內。由于建府時間較短,府志編纂成書很是艱難。正如何瑭在正德丙子年(公元1516年)《懷慶府·序》中所述:“懷慶府舊未有志,弘治年間,前太守長山徐公,嘗命儒士鄱陽鄭芝,同儒學生之有才識若,編集之。”然而,因知府易人,未能成書。正德庚午年(公元1510年),何瑭致仕家居,前太守徐公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之職赴陜西視事,途經懷慶,何瑭拜訪,徐公示以志稿,托為校勘修葺。后何瑭北上復職,未能刊布。直到正德丙子年,何瑭再致家居,太守剡城周公,是何瑭同科進士,再談府志,并撥付資費,后才成書。
斗轉星移,彈指五十載,婁樞與劉涇初修府志,也是困難重重,但二人不畏艱難,專心致志,收集資料,調查走訪,保證了府志的準確性、嚴謹性,很快付梓成書。修編后的《懷慶府志》條目清楚,簡繁適宜,并專列潘封一門,田賦以當朝為準,物產主要記載懷藥貢品和主要特產,藝文搜集多屬碑記極具價值,還有詩詞歌賦。
清郡人蕭家芝在順治庚子年(公元1660年),編修《懷慶府志》序中贊:“‘懷志’自前代正德間,則有何文定瑭;嘉靖間,則有劉憲副涇、婁廣宗樞,先后裒輯之。”
治水撰文 后世留芳
婁樞博學遠志,精通多種學科,不僅能登講臺,據經引典,著學立說,還能皓首窮經,潛心研究治水、治河之策,撰寫有《論治河》《重開丹沁渠記》《高大參重修古陽堤記》等治水作品。
懷慶府背靠太行,面向黃河,府治河內又有沁河、丹河、濟水繞城而過,歷史上多有水患發生。所以,多數官員到任,及當地文人雅士都高度重視疏浚河道、治理河水,如三國司馬孚、唐代溫造、元代郭守敬、明代何瑭等。婁樞曾官至廣崇縣令,很有治河經驗,又師從何瑭,很想為家鄉作點貢獻,自然就崇尚治河之人,參與治河之事,提供治河之策,撰寫治河之文。在汛期來臨之際,婁樞親臨容易發生水災河段、堤防,諫言獻策,善作而為。他撰寫的《重開丹沁渠記》,分別被《河內縣志》《懷慶府志》收錄,并重點介紹了丹沁二河的地理位置、河道特征、治水灌溉,及重開二河之意:“丹、沁二河,皆自北而南下,穿太行以達河內之境。丹、沁西相距五十里……丹分十八支派,沁分五渠……夫旱潦者,天時也;溝洫者,地利也;引而導之者,人力也;督人力盡地利,以相天時之不及者,善政也。”
婁樞一生為官清廉,治學、治家甚嚴,強調“保家由于讀書,恒久由于積德”,并且要求家人尊崇禮法,注重內省。家中建有內省堂,若有犯錯者會被關禁閉,反思自省,現三栗莊村內保存有兩通婁氏家族的法戒碑。
78歲時,婁樞撰寫有《婁氏祖孫壽德功業述》,總述生平,甚為滿意。
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河內縣為表彰婁樞功德,上書朝廷為其立功德牌坊,獲批后在懷慶府府學東建立“盛世醇儒”牌坊,還于河內東南街建婁公祠,婁宅被譽為“書香齋”。
次年,婁樞病卒,民眾驚悉,紛紛繪以肖像,掛于家中,以示紀念。
蕭守身,字尚本,進士,任陜西臨洮府知府,為婁樞作《醇儒傳》一卷。
婁樞玄孫婁聚玄在《醇儒傳》后跋中寫到:“醇儒余之高祖也,著述數萬言,門人謝守淳刊。皇明文教王元登刊子靜文集,其余諸孫分而藏之。”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