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開欄的話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拓寬。與此同時,一場以智提質的變革正在中原大地上演。即日起,本報推出“AI上新河南”主題策劃,讓記者帶您共同見證這片古老土地如何在AI浪潮中煥發新生機。
□本報記者 郭北晨
4月13日,機場高速鄭州南站車輛川流不息,卻井然有序。
作為全省通行量最大的高速公路收費站,鄭州南站28條車道平均每天通行車輛10萬輛以上。面對如此大的通行量,如何做到忙而不亂?
“我們將ETC出入口交易提前到主線進行,通過智慧系統對交易異常車輛提前判別并提醒,正常ETC車輛在進入收費廣場前就能預交易,最終實現秒通行。”鄭州南站站長林向陽介紹。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過堵車的煩惱。“交通擁堵的核心癥結并非車流量,而在于車速慢。”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云計算技術專家王堅的一句話,引發人們對現代交通管理的深思。
而科技與交通的融合,正讓出行變得更加便捷。
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支撐下,河南近年來治堵新辦法層出不窮,如讓信號燈“思考”、為道路植入“感知神經”、用智慧手段實現多路口綠波通行等。
今年春運期間,河南交投集團在京港澳高速開展首場“數字化治堵”實戰,通過實時監測車流數據,精準分析交通變化規律,在試點路段日均車流量增長8%的同時,擁堵總時長下降了40%、平均擁堵長度縮短了68%。
如今,河南交投集團已在連霍高速、京港澳高速等1589公里長的路段全面啟動了智慧高速建設,項目全面落地后,預計每年可為社會節約通行時間20%左右,降低事故率15%以上。
“相較于高速公路通行,城市交通更是一項系統性社會工程,需要多方協同、長期投入才能突破瓶頸。”河南城建學院計算機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趙軍民說。
為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河南城建學院智慧交通大數據發展創新實驗室正組織開展“AI驅動的城市交通優化方案”研究,致力于解決交通流量預測不足、信號燈控制缺乏智能化、交通事件響應滯后等難題。
“大家肯定有這樣的經歷,明明另一個方向沒車,可自己卻要一直等著紅燈變綠。”趙軍民說,今后AI技術將為更多信號燈賦予智慧,實時收集交通流量數據,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紅綠燈時長。此外,在交通事故處理中,AI技術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事故并通知救援部門,進一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AI+交通”為智慧出行帶來了無限可能,但也同樣面臨著“成長煩惱”。
“長期以來,交通數據分散在各有關部門和企業手中,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存在‘孤島效應’。”河南城建學院物聯網工程系主任史春雷建議,應建立統一數據交換標準和平臺,推動交通數據互聯互通,實現智慧交通管理一體化和協同化。
目前,“AI+交通”正進入從技術研發向應用實踐、從試點測試向示范運行、從“點”“線”向“面”推廣的關鍵階段,“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將加速成為現實。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開欄的話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拓寬。與此同時,一場以智提質的變革正在中原大地上演。即日起,本報推出“AI上新河南”主題策劃,讓記者帶您共同見證這片古老土地如何在AI浪潮中煥發新生機。
□本報記者 郭北晨
4月13日,機場高速鄭州南站車輛川流不息,卻井然有序。
作為全省通行量最大的高速公路收費站,鄭州南站28條車道平均每天通行車輛10萬輛以上。面對如此大的通行量,如何做到忙而不亂?
“我們將ETC出入口交易提前到主線進行,通過智慧系統對交易異常車輛提前判別并提醒,正常ETC車輛在進入收費廣場前就能預交易,最終實現秒通行。”鄭州南站站長林向陽介紹。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過堵車的煩惱。“交通擁堵的核心癥結并非車流量,而在于車速慢。”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云計算技術專家王堅的一句話,引發人們對現代交通管理的深思。
而科技與交通的融合,正讓出行變得更加便捷。
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支撐下,河南近年來治堵新辦法層出不窮,如讓信號燈“思考”、為道路植入“感知神經”、用智慧手段實現多路口綠波通行等。
今年春運期間,河南交投集團在京港澳高速開展首場“數字化治堵”實戰,通過實時監測車流數據,精準分析交通變化規律,在試點路段日均車流量增長8%的同時,擁堵總時長下降了40%、平均擁堵長度縮短了68%。
如今,河南交投集團已在連霍高速、京港澳高速等1589公里長的路段全面啟動了智慧高速建設,項目全面落地后,預計每年可為社會節約通行時間20%左右,降低事故率15%以上。
“相較于高速公路通行,城市交通更是一項系統性社會工程,需要多方協同、長期投入才能突破瓶頸。”河南城建學院計算機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趙軍民說。
為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河南城建學院智慧交通大數據發展創新實驗室正組織開展“AI驅動的城市交通優化方案”研究,致力于解決交通流量預測不足、信號燈控制缺乏智能化、交通事件響應滯后等難題。
“大家肯定有這樣的經歷,明明另一個方向沒車,可自己卻要一直等著紅燈變綠。”趙軍民說,今后AI技術將為更多信號燈賦予智慧,實時收集交通流量數據,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紅綠燈時長。此外,在交通事故處理中,AI技術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事故并通知救援部門,進一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AI+交通”為智慧出行帶來了無限可能,但也同樣面臨著“成長煩惱”。
“長期以來,交通數據分散在各有關部門和企業手中,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存在‘孤島效應’。”河南城建學院物聯網工程系主任史春雷建議,應建立統一數據交換標準和平臺,推動交通數據互聯互通,實現智慧交通管理一體化和協同化。
目前,“AI+交通”正進入從技術研發向應用實踐、從試點測試向示范運行、從“點”“線”向“面”推廣的關鍵階段,“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將加速成為現實。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