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雨生
新聞專題制作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括毛澤東思想)的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文化建設同樣具有革命性創新性質和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發生一系列歷史性變革。
道路上的守正創新就是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我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黨在其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領導核心作用。我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與黨的堅強領導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救了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著中國,這樣的中國道路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幸福之路、富強之路、復興之路。中華民族千年憧憬、悠遠期盼和中國智慧,選擇堅持發展完善的中國道路,是遵循人類文明發展大道、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光明正道,是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一條可供選擇和借鑒的“天下大同”之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發展完善,就是在道路上的偉大守正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的巍巍巨輪正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乘風破浪,勇毅前行。
理論上的守正創新就是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指南,其基本立場和觀點方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黨從成立起就確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指針,是我們黨觀察時局、研判變局、應對風險挑戰、經受各種風浪考驗、形成和實施重大決策部署的基本思維框架和指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許多重大新思想新理念新舉措,就是既堅持又發展馬克思主義,既延續革命史、建設史、改革開放史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又做出諸多重大研判和創新,既把馬克思主義與新時代相結合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這就是我們黨的理論和指導思想在新時代的守正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我們自信自強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道路決定命運,制度決定前途。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改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鞏固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健全制度體系、豐滿制度框架和運行制度規范,就是在制度上的守正創新。鄧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建設“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強調要通過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基本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他強調“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重視一分部署還要九分落實。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構架和保障。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紅色文化、與外來文化包容互鑒,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在文化領域的守正創新。守正,就是守紅色文化之基因,延續民族精神之血脈,堅持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外來文化進行批判性借鑒、吸收和利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豐富了全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形成了良好的國民心態,全國人民表現出團結斗爭、踔厲奮發的精神風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智力支撐、思想保證。在文化領域的守正創新,我國不僅以文化軟實力強勁助推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而且充分向世人展示“亂云飛渡仍從容”的自信自強的大國形象和風采。
守正創新,我們既遵循天下大道、人間正道,又不會陷入因循守舊封閉僵化的老路;既煥發創新適變的生機活力,又不迷失來時的路,不會漸行漸遠漸偏滑入改旗易幟的邪路;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又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既發揚光大民族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又敢于善于進行許多帶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然迎來民族全面復興的光明前景。守正創新,守民族、人類之正義,時代之大義,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續寫、創造偉大而輝煌的民族復興史。
(作者單位:中共焦作市委黨校)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括毛澤東思想)的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文化建設同樣具有革命性創新性質和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發生一系列歷史性變革。
道路上的守正創新就是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我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黨在其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領導核心作用。我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與黨的堅強領導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救了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著中國,這樣的中國道路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幸福之路、富強之路、復興之路。中華民族千年憧憬、悠遠期盼和中國智慧,選擇堅持發展完善的中國道路,是遵循人類文明發展大道、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光明正道,是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一條可供選擇和借鑒的“天下大同”之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發展完善,就是在道路上的偉大守正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的巍巍巨輪正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乘風破浪,勇毅前行。
理論上的守正創新就是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指南,其基本立場和觀點方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黨從成立起就確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指針,是我們黨觀察時局、研判變局、應對風險挑戰、經受各種風浪考驗、形成和實施重大決策部署的基本思維框架和指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許多重大新思想新理念新舉措,就是既堅持又發展馬克思主義,既延續革命史、建設史、改革開放史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又做出諸多重大研判和創新,既把馬克思主義與新時代相結合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這就是我們黨的理論和指導思想在新時代的守正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我們自信自強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道路決定命運,制度決定前途。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改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鞏固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健全制度體系、豐滿制度框架和運行制度規范,就是在制度上的守正創新。鄧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建設“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強調要通過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基本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他強調“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重視一分部署還要九分落實。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構架和保障。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紅色文化、與外來文化包容互鑒,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在文化領域的守正創新。守正,就是守紅色文化之基因,延續民族精神之血脈,堅持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外來文化進行批判性借鑒、吸收和利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豐富了全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形成了良好的國民心態,全國人民表現出團結斗爭、踔厲奮發的精神風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智力支撐、思想保證。在文化領域的守正創新,我國不僅以文化軟實力強勁助推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而且充分向世人展示“亂云飛渡仍從容”的自信自強的大國形象和風采。
守正創新,我們既遵循天下大道、人間正道,又不會陷入因循守舊封閉僵化的老路;既煥發創新適變的生機活力,又不迷失來時的路,不會漸行漸遠漸偏滑入改旗易幟的邪路;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又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既發揚光大民族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又敢于善于進行許多帶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然迎來民族全面復興的光明前景。守正創新,守民族、人類之正義,時代之大義,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續寫、創造偉大而輝煌的民族復興史。
(作者單位:中共焦作市委黨校)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