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題制作
打造高能級文旅經濟,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論述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新發展階段經濟轉型的應有之義,是穩住經濟大盤的現實需要。市委十二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打造高能級文旅。我們要按照會議部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
整合資源,全面夯實高能級文旅經濟基礎
一是整合生態資源。焦作北依太行、南臨黃河,山為水骨、水為山魂,大山大河造就了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云臺山、神農山等景區景點星羅棋布,聞名遐邇。黃河奔流境內,濟水、沁水、丹水縱橫其間。大自然青睞懷川,懷川回饋大自然。我們要牢固樹立“兩山”發展理念,整合自然生態資源,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把生態資源加快轉化為文旅經濟的競爭優勢、發展優勢,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通道。
二是整合人文資源。凸顯焦作地方人文特色,比如溫、蘇、邢、卜等姓氏根親文化,竹林七賢、韓愈、李商隱等歷史名人文化,府城遺址、山陽故城、嘉應觀等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牛膝、懷菊花)種植與炮制技藝、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整合地方歷史人文資源,高標準推動文旅經濟升級,促進歷史人文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三是整合紅色資源。依托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整合本地紅色文旅資源,設立紅色資源旅游訪問點,建設紅色旅游目的地。不斷提升焦作煤礦工人大罷工舊址、太行第四專區及焦作市黨政軍機關舊址、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部舊址、宋學義故居等革命文化資源內涵,統籌人民勝利渠渠首、疊彩洞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旅經濟各領域,將“特別能戰斗”精神、南水北調焦作精神等植入文旅文創產品,彰顯特色主題。
系統推進,全面提升高能級文旅經濟品質
一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破除影響文旅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文旅經濟跨區域、跨產業、跨部門統籌協調發展。構建黨政統籌推進、部門專責落實工作機制,將文旅經濟工作納入政府考核體系,作為每月重點督導事項。建立文旅綜合治理機制,將文旅市場治理納入城市治理體系,提升文旅市場監管能力。加快構建現代文旅產業體系,完善文旅經濟管理機制,注重文旅事業與文旅產業的關系重構與滲透融合,為文旅融合發展保駕護航,推動文旅經濟大突破、大提升、大跨越。
二是完善產業扶持政策。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文旅經濟恢復發展,梳理國家和省、市出臺的涉及文化和旅游領域的紓困扶持政策,指導企業用好用足各項政策措施。組織舉辦企業家交流會、投資機構見面會等投融資活動,整合和優化配置文旅資源和資本資源,為文旅企業提供系統、專業、客觀的投融資全程服務,支持重點文旅企業上市。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增加新型文旅企業、文旅業態、文旅消費,加大文化旅游和娛樂業、住宿業企業培育力度。
三是實施數字賦能戰略。突出智慧文旅服務成效,完善覆蓋各縣(市、區)、景區景點、文物、文旅市場的大數據平臺網絡體系。加快發展云旅游,有效應對疫情、交通、氣候、區域等限制,主動適應新業態、新方式、新模式。推進數字技術在文旅經濟領域的交叉滲透、深度融合、迭代演進,鼓勵文旅企業線上線下融合創新。大力推進“旅游+”“+旅游”應用數字化技術,打造數字化景區,豐富文旅內容,推動跨界融合,提供更多沉浸式、個性化、高品質的旅游產品。
精準發力,全面確保高能級文旅經濟實效
一是強化項目支撐。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機遇、抓發展的理念,堅持項目為王,以高質量項目支撐文旅經濟融合發展。在摸清全市文旅家底的基礎上,確定文旅經濟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找準制約發展的各類問題,并成立文旅項目推進工作專班,制定項目清單和工作臺賬,確保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緊緊圍繞本地優勢資源,包裝推出民宿、康養、研學、游樂等重大文旅項目,定期召開文旅招商專場推介會,吸引更多的文旅優質項目落地。
二是完善配套要素。在商場、賓館、飯店等涉旅場所全面推行服務標準化、智能化,主要旅游消費場所實現在線預訂、網上支付,推動旅游窗口單位上檔升級。全面落實獎補措施,扶持文旅企業完善景區交通、供水、排污、通信、游客中心等基礎設施,開發娛樂、體驗等經營性項目。推進北山生態環境保護和城市水系建設,完善休閑設施,拓展城市公共休閑空間。加強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開發旅游網紅打卡地,謀劃特色民俗村,給游客提供更多的個性化選擇。構建融入城市人文特色、歷史文化、非遺傳承的高品質休閑街區,高規格推進文旅特色購物街區和餐飲娛樂商業街的改造提升,逐步形成美食、文化、娛樂等多元化消費市場,進一步促進旅游消費和夜間消費,拉長文旅經濟產業鏈條,推進消費升級,激發市場活力。
三是創新宣傳營銷。把創新理念貫穿于文旅營銷全過程,運用市場化機制,統籌各種媒介資源,形成多形式、廣覆蓋的宣傳疊加效應。鼓勵旅行社與文旅企業加強聯動,積極推廣焦作精品旅游線路,拓展外地客源市場,組織更多游客入焦旅游。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貼近群眾的特色文旅活動,聚集人氣,為推動文旅經濟產業復蘇營造氛圍。深度挖掘山陽刺繡、黑陶等品牌形象內涵,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立足煤炭工業遺址,推進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打造百年礦業遺址公園,并對周邊具有百年歷史的建筑物外立面、門頭招牌、街區環境持續改造提升,構建具有百年歷史文化記憶的工業旅游場景。依托中國優質小麥之都、四大懷藥、博愛姜、孟州涼粉等農副業品牌資源,培育鄉村旅游商品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興媒體,實施線上線下聯通的立體式、多視角、全方位互動直播營銷,有效擴大文旅品牌的精準度、現代感與影響力。
(杜黎明 作者單位:解放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打造高能級文旅經濟,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論述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新發展階段經濟轉型的應有之義,是穩住經濟大盤的現實需要。市委十二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打造高能級文旅。我們要按照會議部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
整合資源,全面夯實高能級文旅經濟基礎
一是整合生態資源。焦作北依太行、南臨黃河,山為水骨、水為山魂,大山大河造就了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云臺山、神農山等景區景點星羅棋布,聞名遐邇。黃河奔流境內,濟水、沁水、丹水縱橫其間。大自然青睞懷川,懷川回饋大自然。我們要牢固樹立“兩山”發展理念,整合自然生態資源,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把生態資源加快轉化為文旅經濟的競爭優勢、發展優勢,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通道。
二是整合人文資源。凸顯焦作地方人文特色,比如溫、蘇、邢、卜等姓氏根親文化,竹林七賢、韓愈、李商隱等歷史名人文化,府城遺址、山陽故城、嘉應觀等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牛膝、懷菊花)種植與炮制技藝、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整合地方歷史人文資源,高標準推動文旅經濟升級,促進歷史人文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三是整合紅色資源。依托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整合本地紅色文旅資源,設立紅色資源旅游訪問點,建設紅色旅游目的地。不斷提升焦作煤礦工人大罷工舊址、太行第四專區及焦作市黨政軍機關舊址、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部舊址、宋學義故居等革命文化資源內涵,統籌人民勝利渠渠首、疊彩洞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旅經濟各領域,將“特別能戰斗”精神、南水北調焦作精神等植入文旅文創產品,彰顯特色主題。
系統推進,全面提升高能級文旅經濟品質
一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破除影響文旅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文旅經濟跨區域、跨產業、跨部門統籌協調發展。構建黨政統籌推進、部門專責落實工作機制,將文旅經濟工作納入政府考核體系,作為每月重點督導事項。建立文旅綜合治理機制,將文旅市場治理納入城市治理體系,提升文旅市場監管能力。加快構建現代文旅產業體系,完善文旅經濟管理機制,注重文旅事業與文旅產業的關系重構與滲透融合,為文旅融合發展保駕護航,推動文旅經濟大突破、大提升、大跨越。
二是完善產業扶持政策。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文旅經濟恢復發展,梳理國家和省、市出臺的涉及文化和旅游領域的紓困扶持政策,指導企業用好用足各項政策措施。組織舉辦企業家交流會、投資機構見面會等投融資活動,整合和優化配置文旅資源和資本資源,為文旅企業提供系統、專業、客觀的投融資全程服務,支持重點文旅企業上市。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增加新型文旅企業、文旅業態、文旅消費,加大文化旅游和娛樂業、住宿業企業培育力度。
三是實施數字賦能戰略。突出智慧文旅服務成效,完善覆蓋各縣(市、區)、景區景點、文物、文旅市場的大數據平臺網絡體系。加快發展云旅游,有效應對疫情、交通、氣候、區域等限制,主動適應新業態、新方式、新模式。推進數字技術在文旅經濟領域的交叉滲透、深度融合、迭代演進,鼓勵文旅企業線上線下融合創新。大力推進“旅游+”“+旅游”應用數字化技術,打造數字化景區,豐富文旅內容,推動跨界融合,提供更多沉浸式、個性化、高品質的旅游產品。
精準發力,全面確保高能級文旅經濟實效
一是強化項目支撐。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機遇、抓發展的理念,堅持項目為王,以高質量項目支撐文旅經濟融合發展。在摸清全市文旅家底的基礎上,確定文旅經濟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找準制約發展的各類問題,并成立文旅項目推進工作專班,制定項目清單和工作臺賬,確保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緊緊圍繞本地優勢資源,包裝推出民宿、康養、研學、游樂等重大文旅項目,定期召開文旅招商專場推介會,吸引更多的文旅優質項目落地。
二是完善配套要素。在商場、賓館、飯店等涉旅場所全面推行服務標準化、智能化,主要旅游消費場所實現在線預訂、網上支付,推動旅游窗口單位上檔升級。全面落實獎補措施,扶持文旅企業完善景區交通、供水、排污、通信、游客中心等基礎設施,開發娛樂、體驗等經營性項目。推進北山生態環境保護和城市水系建設,完善休閑設施,拓展城市公共休閑空間。加強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開發旅游網紅打卡地,謀劃特色民俗村,給游客提供更多的個性化選擇。構建融入城市人文特色、歷史文化、非遺傳承的高品質休閑街區,高規格推進文旅特色購物街區和餐飲娛樂商業街的改造提升,逐步形成美食、文化、娛樂等多元化消費市場,進一步促進旅游消費和夜間消費,拉長文旅經濟產業鏈條,推進消費升級,激發市場活力。
三是創新宣傳營銷。把創新理念貫穿于文旅營銷全過程,運用市場化機制,統籌各種媒介資源,形成多形式、廣覆蓋的宣傳疊加效應。鼓勵旅行社與文旅企業加強聯動,積極推廣焦作精品旅游線路,拓展外地客源市場,組織更多游客入焦旅游。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貼近群眾的特色文旅活動,聚集人氣,為推動文旅經濟產業復蘇營造氛圍。深度挖掘山陽刺繡、黑陶等品牌形象內涵,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立足煤炭工業遺址,推進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打造百年礦業遺址公園,并對周邊具有百年歷史的建筑物外立面、門頭招牌、街區環境持續改造提升,構建具有百年歷史文化記憶的工業旅游場景。依托中國優質小麥之都、四大懷藥、博愛姜、孟州涼粉等農副業品牌資源,培育鄉村旅游商品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興媒體,實施線上線下聯通的立體式、多視角、全方位互動直播營銷,有效擴大文旅品牌的精準度、現代感與影響力。
(杜黎明 作者單位:解放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