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時曾說:“當干部就三招,認路、認鄰、認特點,那個地方什么特色、什么資源搞清楚了,工作就心中有數了。”
當時交通不便,為了開展調研,習近平同志專門買了一輛當地產的“武夷”牌自行車,騎著車跑社區街道。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與大家一起坐小板凳親切交談。廈門當地人喜歡泡茶,茶杯因常年使用,有一層黑黑的茶漬。當年接待過習近平同志的一位農民說:“我端出的茶杯,很多下鄉干部都喝不下去,但習近平同志端起杯子就喝。鄉親們心里很感動,有什么掏心窩的話都對他說。”
從地方到中央,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心系百姓安危冷暖的情懷和作風一以貫之,從未改變。
當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全黨扎實有力開展。讀懂習近平總書記“認路、認鄰、認特點”的要求,對于黨員干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具有深刻啟示。
“三招”中的“認路”,就是熟悉情況,了解實情。基層有什么實際困難、工作如何更好落地,到下面跑得多了,把情況摸透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精準施策。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
在地方工作時,靠著跑遍、跑深、跑透基層,習近平同志掌握了實情、讀懂了“實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以調研開路,發現問題、認識國情、尋求規律,不斷豐富發展治國理政的理論和實踐,也為全黨重視調研、深入調研、善于調研樹立了光輝典范。
2018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要靠深入調查研究下功夫解難題,靠貼近實際和貼近群眾的務實舉措抓落實,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生根。”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地方考察調研。在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總書記了解村民的糧食生產、侗族歷史等,鼓勵大家把鄉村振興做得更好,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得更好;在云南麗江古城,總書記和游客親切交流,鼓勵當地做好文旅產業,走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在河南洛陽,總書記實地調研制造業,要求大力加強技術攻關,走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子……
一次次考察調研,習近平總書記一如既往輕車簡從,直奔一線。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總書記堅持身體力行、諾于前而后踐。
“認鄰”,就是和群眾像鄰居一樣,培養感情,交朋友。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拜人民為師,甘當小學生,特別要多交幾個能說心里話的基層朋友,這樣才有利于了解真實情況,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
在2024年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明年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十分繁重,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弄清楚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弄清楚基層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研究加以解決。”
今年3月,在貴州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習近平總書記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共話鄉村全面振興。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向總書記講述近年來的村寨變化和幸福生活。總書記高興地說:“從你們的講述、你們的神情可以看出,村寨這些年欣欣向榮。現在旅游是一個很大的產業,鄉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區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顯它的光彩。”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要研究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強的民生政策舉措,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涉及老百姓的事情關鍵在實,各項政策舉措要實實在在、富有實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辦事情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嚴肅認真對待,凡是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堅決糾正,才能永遠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
2023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起看過的一個關于“培養一批‘一縣一業’重點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皺了眉頭,這個事情不好下指標。一個縣是不是光靠一個產業去發展,要去深入調研,不能大筆一揮,撥一筆錢,這個地方就專門發展養雞、發展蘑菇,那個地方專門搞紡織,那樣的話肯定要砸鍋。”
“三招”中的“認特點”,就是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提出的點子、政策、方案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各地資源稟賦、基礎條件等不同,抓產業轉型升級要從實際出發,遵循經濟規律,突出自身特色。”今年3月,在聽取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要加快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和文旅產業,促進產業增值、企業增效、群眾增收”。
山西能源原材料資源豐富,這既是山西的產業根基,也是轉型發展的關鍵優勢。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提出殷切期望:“要扎實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逐步形成體現山西特點、具有比較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用好多元發展條件,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把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
我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發展水平、基礎條件等各不相同。認清特色、搞清楚資源,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找到發展的“金鑰匙”。
2024年深秋,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北咸寧考察。在潘家灣鎮四邑村黨群服務中心,墻上張貼的《服務群眾事項清單》,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過去更多的是要求群眾去做事,現在更多的是黨員干部給群眾辦事、做服務,這是一個根本的變化。”
如今,越來越多的基層干部走出機關、走進群眾,主動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困難攻克在一線,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持續加強。
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時曾說:“當干部就三招,認路、認鄰、認特點,那個地方什么特色、什么資源搞清楚了,工作就心中有數了。”
當時交通不便,為了開展調研,習近平同志專門買了一輛當地產的“武夷”牌自行車,騎著車跑社區街道。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與大家一起坐小板凳親切交談。廈門當地人喜歡泡茶,茶杯因常年使用,有一層黑黑的茶漬。當年接待過習近平同志的一位農民說:“我端出的茶杯,很多下鄉干部都喝不下去,但習近平同志端起杯子就喝。鄉親們心里很感動,有什么掏心窩的話都對他說。”
從地方到中央,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心系百姓安危冷暖的情懷和作風一以貫之,從未改變。
當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全黨扎實有力開展。讀懂習近平總書記“認路、認鄰、認特點”的要求,對于黨員干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具有深刻啟示。
“三招”中的“認路”,就是熟悉情況,了解實情。基層有什么實際困難、工作如何更好落地,到下面跑得多了,把情況摸透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精準施策。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
在地方工作時,靠著跑遍、跑深、跑透基層,習近平同志掌握了實情、讀懂了“實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以調研開路,發現問題、認識國情、尋求規律,不斷豐富發展治國理政的理論和實踐,也為全黨重視調研、深入調研、善于調研樹立了光輝典范。
2018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要靠深入調查研究下功夫解難題,靠貼近實際和貼近群眾的務實舉措抓落實,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生根。”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地方考察調研。在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總書記了解村民的糧食生產、侗族歷史等,鼓勵大家把鄉村振興做得更好,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得更好;在云南麗江古城,總書記和游客親切交流,鼓勵當地做好文旅產業,走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在河南洛陽,總書記實地調研制造業,要求大力加強技術攻關,走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子……
一次次考察調研,習近平總書記一如既往輕車簡從,直奔一線。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總書記堅持身體力行、諾于前而后踐。
“認鄰”,就是和群眾像鄰居一樣,培養感情,交朋友。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拜人民為師,甘當小學生,特別要多交幾個能說心里話的基層朋友,這樣才有利于了解真實情況,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
在2024年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明年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十分繁重,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弄清楚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弄清楚基層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研究加以解決。”
今年3月,在貴州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習近平總書記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共話鄉村全面振興。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向總書記講述近年來的村寨變化和幸福生活。總書記高興地說:“從你們的講述、你們的神情可以看出,村寨這些年欣欣向榮。現在旅游是一個很大的產業,鄉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區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顯它的光彩。”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要研究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強的民生政策舉措,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涉及老百姓的事情關鍵在實,各項政策舉措要實實在在、富有實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辦事情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嚴肅認真對待,凡是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堅決糾正,才能永遠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
2023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起看過的一個關于“培養一批‘一縣一業’重點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皺了眉頭,這個事情不好下指標。一個縣是不是光靠一個產業去發展,要去深入調研,不能大筆一揮,撥一筆錢,這個地方就專門發展養雞、發展蘑菇,那個地方專門搞紡織,那樣的話肯定要砸鍋。”
“三招”中的“認特點”,就是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提出的點子、政策、方案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各地資源稟賦、基礎條件等不同,抓產業轉型升級要從實際出發,遵循經濟規律,突出自身特色。”今年3月,在聽取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要加快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和文旅產業,促進產業增值、企業增效、群眾增收”。
山西能源原材料資源豐富,這既是山西的產業根基,也是轉型發展的關鍵優勢。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提出殷切期望:“要扎實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逐步形成體現山西特點、具有比較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用好多元發展條件,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把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
我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發展水平、基礎條件等各不相同。認清特色、搞清楚資源,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找到發展的“金鑰匙”。
2024年深秋,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北咸寧考察。在潘家灣鎮四邑村黨群服務中心,墻上張貼的《服務群眾事項清單》,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過去更多的是要求群眾去做事,現在更多的是黨員干部給群眾辦事、做服務,這是一個根本的變化。”
如今,越來越多的基層干部走出機關、走進群眾,主動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困難攻克在一線,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持續加強。
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