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7月24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時指出,中歐建交50年來,交流合作成果豐碩,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的重要經驗和啟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異、開放合作、互利共贏。
習近平主席就中歐關系未來發展提出三點主張:堅持相互尊重,鞏固伙伴關系定位;堅持開放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摩擦;踐行多邊主義,維護國際規則秩序。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再次來到關鍵十字路口。作為當今世界兩大建設性力量,中歐更應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提供寶貴的穩定性和確定性。
促進對話合作 把握伙伴關系定位
五十載櫛風沐雨,中歐如今已成為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中歐關系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系之一,為增進中歐人民福祉、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主席多次訪問歐洲,為中歐架起友誼合作之橋。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與歐洲領導人密切溝通互動,包括同科斯塔通電話,會見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同科斯塔、馮德萊恩就中歐建交50周年互致賀電,同德國總理默茨、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為中歐關系發展指明方向、擘畫藍圖。
習近平主席在24日的會見中指出,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害沖突和地緣政治矛盾,合作大于競爭、共識多于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調沒有變。
德中經濟、教育和文化協會主席貝恩德·艾因邁爾十分認同習近平主席的重要主張。他告訴記者:“歐中之間不存在根本性分歧,雙方關系不應受到外部因素干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刻,歐中更應著眼長遠、聚焦合作。”
歷經風風雨雨,邁過溝溝坎坎,秉持“和而不同”的智慧,摒棄陣營對立的沉疴,中歐關系發展歷程表明,雙方關系的定位是伙伴而不是對手,合作是主基調和壓艙石。50年來,雙方已建立了70多個磋商和對話機制,雙邊關系政治內涵日益豐富。
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閆瑾認為,這次中歐領導人會面將進一步增進理解,有助于歐洲增加對華客觀理性認知,拓展共同利益,保持中歐關系穩定發展。
斯洛文尼亞前總統圖爾克說,在地緣政治格局深刻演變之際,歐中更需深化互信合作,共同維護多極化世界的穩定發展。
堅持開放包容 續寫互利共贏篇章
德國圖林根州寧德時代工廠內,機械臂有序揮動,一枚枚藍色電芯從自動化生產線下線,將發往慕尼黑、斯圖加特等地的汽車工廠。逾8000公里之外的中國上海化學工業區,德國企業羅姆化學的工廠內,照明設備關鍵材料寶克力塑料粒子晶瑩多彩,將供給中國多家新能源汽車廠。
在寧德時代德國公司發言人卡斯帕·施平嫩看來,中國在電池制造領域的經驗與規模優勢,高度契合歐洲的氣候政策和技術創新愿景。羅姆集團首席運營官漢斯-彼得·豪克說,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這是當前中歐經濟產業鏈深度交融的一個縮影,也充分印證了中歐經貿合作優勢互補的發展邏輯。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歐經貿關系的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應該也完全能夠在發展中實現動態平衡。
中歐建交50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超過300倍。今年上半年,中國和歐盟平均每天進出口金額超過150億元,相當于建交時一年的貿易額。當前,中國的廣闊市場和發展機遇是歐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的重要源泉。
如今,中國已對32個歐洲國家實施免簽政策;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架起亞歐經貿往來的橋梁;“從法國農場到中國餐桌”的全鏈條快速協同機制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多樣美食……中歐經貿合作規模、領域和深度不斷延展。
“深化投資、航空航天、核能等傳統領域合作,拓展數字、綠色、生物醫藥、銀發經濟等新興領域合作”“既要繼續做大汽車、機械制造、化工等傳統領域合作存量,也要培育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合作增量”“深挖新能源、高技術制造業、智慧城市等領域合作潛力,打造更多互利合作成果”……習近平主席今年同多位歐洲領導人通話和會見時,對中歐未來合作方向提出新的期待。
空中客車民機業務首席執行官謝勒表示,空客正不斷擴大在華產業布局,包括建設天津第二條總裝線。未來還將不斷拓展在華客戶服務與支援能力,比如提供各種數字化服務,同中國伙伴合作發展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
克羅地亞佩拉戈斯漁業公司負責人安特·戈托維納告訴記者,今年5月克羅地亞金槍魚獲得對華準入,他期待將更多優質的藍鰭金槍魚銷往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秉持開放政策,對全球企業“具有強烈吸引力”。
德國聯邦議院前副議長漢斯-彼得·弗里德里希說:“不在中國投資才是更大的風險,因為那意味著失去了通向中國市場、邁向亞洲區域市場的良好機遇。”
肩負歷史責任 攜手作答時代命題
6月,法國南部城市尼斯,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匯集了多國政要、生態專家和企業人士。會議期間,中國展示的紅樹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優秀案例,吸引眾多歐洲與會者關注,不少人展現出濃厚合作興趣。
在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看來,當個別國家逐步放棄在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減貧等領域的全球責任時,中國和歐洲更應共同展現全球領導力,發揮多邊主義的引領作用。
當前,一些國家將“本國優先”凌駕于全球利益和國際規則之上,奉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沖擊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世界是走向分裂對抗的邊緣,還是邁向合作共贏的未來?時代之問催人作答。
“面對戰爭與和平、競爭與合作、封閉與開放的重大選擇,多邊主義、團結合作才是正確答案。”習近平主席表示。
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協會主席米夏埃爾·舒曼說,習近平主席倡導中歐肩負起共同責任,堅定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這有助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穩定、公正的方向發展。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一些國家令多邊主義陷入困境,而以中國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國家致力于構建一個更加公平的世界秩序。在這個矛盾加劇的時代,歐洲“顯而易見應該同中國走近”。
近年來,中歐在氣候變化、綠色轉型、數字治理、文明互鑒等諸多領域深入合作。7月24日,《中歐領導人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發表;今年年初在法國舉行的人工智能行動峰會上,中方倡導“開放、平等和普惠”的人工智能發展理念,得到歐洲多國業內人士高度認同;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日益完善,推動不同文明互學互鑒……
法國中國問題專家索尼婭·布雷斯萊說,當下中國與歐盟肩負著“歷史性的責任”,應攜手維護以合作、相互尊重與協商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希臘前總統普羅科皮斯·帕夫洛普洛斯認為,在全球不確定性持續加劇、“文明對立”論調時有回潮的背景下,中國與歐洲有責任共同引領全球文明對話的未來。“習近平主席推動中國同希臘以及其他歐洲國家開展文明對話,為各國提供了重要范例。”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歐關系的定位是伙伴,主流基調是合作,關鍵價值是自主,發展前景是共贏。展望未來,中歐應繼續加強交往、深化了解、增進互信、推進合作,努力開辟中歐關系更加光明的下一個50年,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策劃:李忠發 韓墨
主筆:張遠 朱瑞卿
參與記者:唐霽 李函林 李文昕 周玥 李學軍 胡加齊 邰思聰 魏夢佳 張玉亮 羅毓 繆曉娟 孫丁 王默玲
統籌:孫浩 韓梁 趙嫣
新華社國際部出品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7月24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時指出,中歐建交50年來,交流合作成果豐碩,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的重要經驗和啟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異、開放合作、互利共贏。
習近平主席就中歐關系未來發展提出三點主張:堅持相互尊重,鞏固伙伴關系定位;堅持開放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摩擦;踐行多邊主義,維護國際規則秩序。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再次來到關鍵十字路口。作為當今世界兩大建設性力量,中歐更應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提供寶貴的穩定性和確定性。
促進對話合作 把握伙伴關系定位
五十載櫛風沐雨,中歐如今已成為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中歐關系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系之一,為增進中歐人民福祉、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主席多次訪問歐洲,為中歐架起友誼合作之橋。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與歐洲領導人密切溝通互動,包括同科斯塔通電話,會見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同科斯塔、馮德萊恩就中歐建交50周年互致賀電,同德國總理默茨、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為中歐關系發展指明方向、擘畫藍圖。
習近平主席在24日的會見中指出,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害沖突和地緣政治矛盾,合作大于競爭、共識多于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調沒有變。
德中經濟、教育和文化協會主席貝恩德·艾因邁爾十分認同習近平主席的重要主張。他告訴記者:“歐中之間不存在根本性分歧,雙方關系不應受到外部因素干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刻,歐中更應著眼長遠、聚焦合作。”
歷經風風雨雨,邁過溝溝坎坎,秉持“和而不同”的智慧,摒棄陣營對立的沉疴,中歐關系發展歷程表明,雙方關系的定位是伙伴而不是對手,合作是主基調和壓艙石。50年來,雙方已建立了70多個磋商和對話機制,雙邊關系政治內涵日益豐富。
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閆瑾認為,這次中歐領導人會面將進一步增進理解,有助于歐洲增加對華客觀理性認知,拓展共同利益,保持中歐關系穩定發展。
斯洛文尼亞前總統圖爾克說,在地緣政治格局深刻演變之際,歐中更需深化互信合作,共同維護多極化世界的穩定發展。
堅持開放包容 續寫互利共贏篇章
德國圖林根州寧德時代工廠內,機械臂有序揮動,一枚枚藍色電芯從自動化生產線下線,將發往慕尼黑、斯圖加特等地的汽車工廠。逾8000公里之外的中國上海化學工業區,德國企業羅姆化學的工廠內,照明設備關鍵材料寶克力塑料粒子晶瑩多彩,將供給中國多家新能源汽車廠。
在寧德時代德國公司發言人卡斯帕·施平嫩看來,中國在電池制造領域的經驗與規模優勢,高度契合歐洲的氣候政策和技術創新愿景。羅姆集團首席運營官漢斯-彼得·豪克說,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這是當前中歐經濟產業鏈深度交融的一個縮影,也充分印證了中歐經貿合作優勢互補的發展邏輯。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歐經貿關系的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應該也完全能夠在發展中實現動態平衡。
中歐建交50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超過300倍。今年上半年,中國和歐盟平均每天進出口金額超過150億元,相當于建交時一年的貿易額。當前,中國的廣闊市場和發展機遇是歐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的重要源泉。
如今,中國已對32個歐洲國家實施免簽政策;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架起亞歐經貿往來的橋梁;“從法國農場到中國餐桌”的全鏈條快速協同機制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多樣美食……中歐經貿合作規模、領域和深度不斷延展。
“深化投資、航空航天、核能等傳統領域合作,拓展數字、綠色、生物醫藥、銀發經濟等新興領域合作”“既要繼續做大汽車、機械制造、化工等傳統領域合作存量,也要培育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合作增量”“深挖新能源、高技術制造業、智慧城市等領域合作潛力,打造更多互利合作成果”……習近平主席今年同多位歐洲領導人通話和會見時,對中歐未來合作方向提出新的期待。
空中客車民機業務首席執行官謝勒表示,空客正不斷擴大在華產業布局,包括建設天津第二條總裝線。未來還將不斷拓展在華客戶服務與支援能力,比如提供各種數字化服務,同中國伙伴合作發展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
克羅地亞佩拉戈斯漁業公司負責人安特·戈托維納告訴記者,今年5月克羅地亞金槍魚獲得對華準入,他期待將更多優質的藍鰭金槍魚銷往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秉持開放政策,對全球企業“具有強烈吸引力”。
德國聯邦議院前副議長漢斯-彼得·弗里德里希說:“不在中國投資才是更大的風險,因為那意味著失去了通向中國市場、邁向亞洲區域市場的良好機遇。”
肩負歷史責任 攜手作答時代命題
6月,法國南部城市尼斯,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匯集了多國政要、生態專家和企業人士。會議期間,中國展示的紅樹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優秀案例,吸引眾多歐洲與會者關注,不少人展現出濃厚合作興趣。
在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看來,當個別國家逐步放棄在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減貧等領域的全球責任時,中國和歐洲更應共同展現全球領導力,發揮多邊主義的引領作用。
當前,一些國家將“本國優先”凌駕于全球利益和國際規則之上,奉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沖擊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世界是走向分裂對抗的邊緣,還是邁向合作共贏的未來?時代之問催人作答。
“面對戰爭與和平、競爭與合作、封閉與開放的重大選擇,多邊主義、團結合作才是正確答案。”習近平主席表示。
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協會主席米夏埃爾·舒曼說,習近平主席倡導中歐肩負起共同責任,堅定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這有助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穩定、公正的方向發展。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一些國家令多邊主義陷入困境,而以中國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國家致力于構建一個更加公平的世界秩序。在這個矛盾加劇的時代,歐洲“顯而易見應該同中國走近”。
近年來,中歐在氣候變化、綠色轉型、數字治理、文明互鑒等諸多領域深入合作。7月24日,《中歐領導人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發表;今年年初在法國舉行的人工智能行動峰會上,中方倡導“開放、平等和普惠”的人工智能發展理念,得到歐洲多國業內人士高度認同;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日益完善,推動不同文明互學互鑒……
法國中國問題專家索尼婭·布雷斯萊說,當下中國與歐盟肩負著“歷史性的責任”,應攜手維護以合作、相互尊重與協商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希臘前總統普羅科皮斯·帕夫洛普洛斯認為,在全球不確定性持續加劇、“文明對立”論調時有回潮的背景下,中國與歐洲有責任共同引領全球文明對話的未來。“習近平主席推動中國同希臘以及其他歐洲國家開展文明對話,為各國提供了重要范例。”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歐關系的定位是伙伴,主流基調是合作,關鍵價值是自主,發展前景是共贏。展望未來,中歐應繼續加強交往、深化了解、增進互信、推進合作,努力開辟中歐關系更加光明的下一個50年,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策劃:李忠發 韓墨
主筆:張遠 朱瑞卿
參與記者:唐霽 李函林 李文昕 周玥 李學軍 胡加齊 邰思聰 魏夢佳 張玉亮 羅毓 繆曉娟 孫丁 王默玲
統籌:孫浩 韓梁 趙嫣
新華社國際部出品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