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中文字幕_亚洲美女网站_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_aaa国产大片_国产一区2区_99热这里都是精品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更新時間:2023-6-11 7:55:26    來源: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內蒙古之行,歷時四天,兩地調研、兩次開會。在黃河逶迤而過的巴彥淖爾,6日下午召開了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總書記評價“具有標志性意義”。

  巴彥淖爾位于“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千百年來,林在較量沙,水在滋養田,日升日落,繁衍生息。

  把鏡頭拉長。中國版圖上,一條西起塔里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的萬里風沙帶,正是中國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的攻堅克難之地。

  “三北”工程始于改革開放那一年,立志化“萬里風沙”為“綠色長城”。披荊斬棘四十五載,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調研后作出論斷:

  “實踐證明,黨中央關于防沙治沙特別是‘三北’等工程建設的決策是非常正確、極富遠見的,我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鑄就了‘三北精神’,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范。”

  芒種時節。《周禮》曰:“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座談會事關“澤草”,亦是全局之計、國家之策。“實施‘三北’工程是國家重大戰略”,它為占中國陸域國土面積近一半的三北地區,種下新的希望。

  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峻。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方向、謀思路、作部署,發出了“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時代號召。

  “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對“國之大者”,總書記時時放心不下。

  “一張藍圖”里的“國之大者”

  “國之大者”關乎長遠。站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看見多遠的過去,才可能預見多遠的未來。

  生態問題,考驗的是歷史眼光。

  時時放心不下,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內蒙古考察調研。每次,都會講到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這一次,他再次強調,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

  調研,座談,這一主題貫穿始終。

  5日,自北京抵達巴彥淖爾,先去烏梁素海,看水;再到烏梁素海南岸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看田。

  6日,到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看林;隨后前往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看渠。

  當日下午,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召開,來自三北地區6個省區、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參會。

  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呼和浩特,深入中環產業園,看綠色轉型、創新發展。

  8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會上,總書記重點強調的工作里,高質量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仍是“首要”和“導向”。

  一路上,目光所及,黃與綠交織著、也較量著。翱翔的鳥、鹽堿地改良后長出的苗、扎根沙地堅韌挺拔的樹,還有引黃灌溉渠織成的網……無不講述著這塊土地昨天經歷的,和今天正在發生的。

  一葉知秋。三北大地的每一天是古老的,也是嶄新的。

  古時沃野千里,草原肥美。

  曾幾何時,人口劇增、掠奪式開發的喧囂聲,氣候變遷、沙塵漫天的呼嘯聲,漸漸多了。綠色褪去,黃色接踵席卷,土地沙化,溝壑縱橫。

  上世紀70年代,三北的模樣,令人憂心。

  “三北”工程開始實施的1978年,正值改革開放大幕拉開之際,只爭朝夕的時代大潮下,黨中央卻極富戰略定力和歷史遠見地將目光鎖定至下個世紀的2050年,擘畫了一個跨度73年的宏大工程。

  這一工程,囊括了三北地區13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的725個縣,總面積400多萬平方公里。

  時間之長、地域之廣、難度之巨、決心之堅,世界罕見!

  新華林場,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正在治理的沙地,久久端詳著那些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栽種的樹。根深扎沙地、葉望向蒼穹。總書記頗為感慨:“像‘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這樣的重大生態工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干成。三北地區生態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后代。”

  “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后代”,沉甸甸的承諾,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肩頭扛著。

  新時代十年,生態文明建設被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個立志于千秋偉業的大黨,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魄力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實踐中孕育形成并指導實踐,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循著總書記足跡,看三北。內蒙古、河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防沙治沙始終牽掛在心。

  這次考察的烏梁素海,習近平總書記也一直惦念著。2021年全國兩會,在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總書記說:“烏梁素海我作過多次批示。現在看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還要久久為功。”

  久久為功,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績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時間的流淌里沉淀出大黨大國的遠見擔當。

  三北的模樣變了,藍天、碧水、綠地,觸目可見、觸手可感。重點治理區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荒漠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6日下午的座談會上,溯往昔、看今朝,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搞生態文明建設,上要對得起中華民族的老祖宗,下要對我們的子孫后代有所交代。對大自然我們要有敬畏感,要把‘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這件事抓好,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一盤大棋”里的系統觀念

  “這件事不能歇腳,不能松懈。”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將防沙治沙比喻成“滾石上山”,“稍不留意大石頭就滾了下來”。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這里,防沙治沙面臨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等重重關卡。干旱少雨、生態災難頻發等,使防沙治沙難上加難。

  45年篳路藍縷,工程建設進入到“啃硬骨頭”階段。“我國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勢依然嚴峻。”總書記告誡,要進一步提高站位,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

  錨定2050年,深耕2021—2030年。“一盤大棋”,運籌帷幄。2021年至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鍵期,是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

  “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

  73年的宏闊規劃已過半程,這10年,向沙漠深處挺進,注定關鍵,也必定“難啃”。

  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總書記的系統觀念,映射的是“一盤大棋”的全局觀,也牽引“以點帶面”的方法論。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力打好三大標志性戰役: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

  從地圖上看,拔掉這幾個深黃的點,就能串聯起一段段青綠的線,“三北”工程也將因此貫通更加完整而厚重的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安全屏障。

  “功能完備、牢不可破”,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2030年“三北”工程的期冀,也是系統觀念下找準要害、以點破題方能實現的目標。

  系統觀念,還體現在動態平衡的把握里。

  新中國成立以來,數十年的水利建設,在河套平原上印刻下如人體血脈般延展擴散的7級灌排體系。

  從橫貫平原的總干渠,到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幾掌寬的毛細溝渠,7級灌排體系之下,自然之力終能“為我所用”。

  “開渠的人,千古留名、青史留名啊!”總書記對這個辟開荒漠、潤澤沃野的灌溉系統贊嘆不已。

  時間不會停滯,治理河套只有進行時。

  “下一步還要做什么建設?”總書記的詢問將視野引向未來。

  聽到“現代化改造”的答復,總書記叮囑:一是“量入為出”規劃投資,二是“多元投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

  在新華林場,楊樹、旱柳、檉柳,有些樹種需要更新。

  總書記叮囑:“荒漠生態系統天生脆弱,牽一發而動全身。既不能在不適宜的地方改造沙漠,也不能觀望、畏手畏腳。有些沙漠改不好、改不了,不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叮囑里,浸潤著統籌平衡的哲思,延展著總攬全局的視野。

  2021年全國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指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

  一字之添,卻是系統觀念的深刻詮釋、“六個必須堅持”的理念精華。

  此行考察的烏梁素海,就是明證。

  展板前,當地負責同志向總書記報告了治理思路之變:最初“就水治水”,遲遲不見效。遵循總書記的系統治理觀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統籌考慮,格局和效果明顯改觀。

  接納了河套地區九成以上農田排水的烏梁素海,曾經蘆葦泛濫、黃藻密布,“病”得不輕。如今,未到岸邊,已聞鳥語,行至湖畔,更見魚翔。“塞外明珠”,再放異彩。

  觀棋,心有全局;落子,精細布局。

  上世紀70年代末,風沙危害嚴重,為了綠起來,有什么樹就種什么樹,往往十樹七枯。現在,宜喬則喬,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沙則沙,精準防沙治沙。

  “要科學選擇植被恢復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進一步談到科學精準配置的問題:

  “我們現在規劃生態保護區,有的是經濟發展區,有的是農耕區,林地草原都在規劃,都要把它明確下來,這個過程中不要簡單化,要考慮千差萬別的情況,要辯證看待,因地制宜,統籌考慮。”

  “三北”工程,東西綿延4400多公里,放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中考量,它的意義則更加宏闊。

  理國如張瑟,從來都是弦弦相系、韻韻相疊。

  這片天空下,國家戰略燦若星辰。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重大戰略的基底,恰是生態。而“三北”工程,是國家生態修復的主陣地。

  世界維度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共識。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功能,“三北”工程無法估量的立體生態價值,成為“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底座。

  “三北精神”里的久久為功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斗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斗下去。”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一次考察中談到古老民族在自然災害面前的不屈服、不畏懼。

  人與沙的角力,亦是漫漫征途。

  黃沙與綠蔭的抗衡,是空間的交鋒,更是精神的對壘。

  座談會上,總書記講起他見過的那些用一輩子去堅守的治沙人:寧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肅八步沙林場“六老漢”,塞罕壩林場望海樓的護林員夫婦……

  他們的身影,匯入三北大地,平凡而堅毅。中國造出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肩扛、手挖,在防沙治沙這個世界級難題前,三北人誓用白發換綠洲。無數雙長滿老繭的手、無數張曬得黝黑的臉,“一茬接著一茬,前赴后繼地干”,久久為功,終將滴水穿石,終會黃沙染綠。

  一路走來,調研、思索、啟迪,習近平總書記時常感慨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在新華林場,負責人指著沙地里成堆的小顆粒介紹說:“這叫‘苦豆子’,老農民一看,就知道沙地正在土壤化,今后可以在這里種莊稼了。”

  總書記指出:“這是人民群眾在艱苦環境下,不畏難的探索精神。”

  在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總書記一邊看沙盤,一邊詳細了解全國3個特大型灌區之一的河套灌區兩千多年的灌溉史。

  治理江河是農耕文明的重任。在黃河南北改道的歷程中孕育發展,河套灌區擁在陰山山脈的臂彎里,始于秦漢,“引河溉田,得自然之力”,漢“屯墾戍邊”,唐“筑城固邊”,清“雁行耕地”,再從清朝到民國,“走西口”的鄉親們墾田修渠,賡續著灌區繁茂。

  因一度是沒有閘門控制的自流引水,灌區“天旱引水難、水大流漫灘”。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下決心破解難題,建造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

  “萬里黃河第一閘”三盛公水利樞紐,由此落成。新生共和國的千萬建設者們,用低沉渾厚的號子聲,匯聚成水利建設史上的大合唱。

  時間又過去了一甲子。沙盤前,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端詳7級灌排體系。總干渠縱貫灌區,毛細血管般的支渠深入農田,每個毛細血管上的水位、流量都清晰標注出來。

  當地負責同志介紹說,現在,多泥沙狀態下自流測水的難題,他們已經研發解決了,“下一步還要進行現代化改造”。

  “這套系統花的功夫很大,也是值得的。它將來會作為百年、千年基業留下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有感而發,“看到灌渠建設,我很感慨,一個是我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再一個是幾千年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的創造,非常可貴。”

  治水不易,治沙亦難。韌的綿亙,還要配上闖的勁頭、創的智慧。

  寧夏,被毛烏素、騰格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包圍著。植物栽種在這里,風一刮,無影無蹤。

  也正是在這里,治沙人發明了“中國魔方”——麥草方格,鎖住了水土,讓植綠成為可能。

  翻開三北地區的治沙手冊,寫滿了人民群眾的心血和智慧:修梯田、修壩地、修水庫,引水拉沙,鎖邊固沙,螺旋鉆種植法,節水容器種植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深刻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學推廣應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四十多年來我們創新探索了寧夏中衛沙坡頭模式、內蒙古磴口模式,還有庫布其模式、新疆的柯柯牙模式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歷史不會辜負實干者。披星戴月,戰天斗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鹽堿地、荒漠、沙漠沙地,搬走了“沙窩窩”,搬走了“窮窩窩”。“三北精神”因人而鑄就,也改變了人。

  總書記走到哪,都惦念著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田埂上,細問土地的流轉承包是否惠農,鹽堿地的改造模式能否復制。糧食安全,事關國家戰略安全,也關系千家萬戶的“米袋子”。

  沙地里,思索著光伏產業的發展是否可以實現多元經濟的共贏。荒漠化治理的產業化之路,是篇大文章。

  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但不是捆綁在一起像螃蟹一樣誰也動不了,要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后半句話不能忘了,‘先富帶后富’。這符合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走正道就是這么走。”

  “雙循環”下的強國建設

  時間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今天,三北嬗變令世界驚嘆,黃河奔涌揮就新的“母親河”故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催人奮進……在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中國式現代化宏圖里,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是道必答題。

  內蒙古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礦藏”之稱,17種礦產資源查明儲量全國第一。是繼續靠山吃山,還是另謀出路?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呼和浩特市的中環產業園。新能源、新材料、新產業,處處孕育新希望。

  園區建設了十多年,入駐的16家半導體和光伏行業企業競相躋身國內、國際第一梯隊,這里也成為三北地區探索綠色轉型發展、走創新之路的一個縮影。

  以光伏板為主力發展的光電產業,是內蒙古新能源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站在屏幕前,總書記細致詢問沙漠里的那些大項目,紅線、藍線交織錯落,勾勒出新能源發展的勃勃生機。

  “接下來有什么計劃?”總書記問。

  當地負責能源產業發展的同志如數家珍:“預計到2025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外送電量翻兩番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他們:“內蒙古能源產業長期以來以煤為主、因煤而生。但是產業太單一不行,多元化發展是方向。能源建設不能光靠傳統產業,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建設綠色中國。”

  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用短短幾十年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之路的中國來說,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大文章,正當時。

  一席介紹給總書記留下深刻印象:“剛才你們說,這兩三年有的要翻一番以上,有的翻兩番以上。內蒙古在這方面方向明確、路子對頭、前景很好,看了以后,很是提氣!”

  恒者行遠,思者常新。

  新時代十年來,三北大地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中,拓展著“增值”的新空間。

  硅片就像光伏板的“地基”。產業園內,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生產車間,單晶爐如列隊的士兵,一排排頗為壯觀。它們晝夜運轉,產出硅棒,之后切片,制作成太陽能光伏板。企業負責同志向總書記介紹說:“不僅國內需求旺盛,還遠銷海外。”

  展廳內,成績單擺了一排:

  2019年首創發布12英寸光伏硅片,推動行業技術向前5至10年,光伏度電成本降低6.8%。

  現在,正瞄準半導體單晶硅國產化進行科技攻關。

  一手抓新能源產業,一手抓現代裝備制造業,內蒙古的實踐給人啟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綠色,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走到今天的時代課題,也是在風云激蕩的國際形勢下的戰略抉擇。

  “現在,我們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來攻克科技難關。”總書記目光長遠。

  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最重要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把國內大循環搞好,這是治本之策。‘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們敞開大門,誰來與我們合作都歡迎。經濟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贏才是最好的。”

  新時代、新征程,大格局、大戰略。

  在宏闊的時空坐標上端詳當代中國、當今世界的“時與勢”,從全局、長遠、大勢上作出判斷和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常講常新。這一次,他談及新形勢下的復興之路:“一些國家要搞霸權、搞壟斷,想讓我們當附庸跟著跑。我們中華民族一定要復興啊!我們要繼續攻堅克難,再上層樓!”

  歷史從不辜負搏擊者、奮進者。

  百年奮斗,是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

  中國胸懷天下。

  綠色發展,中國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范”。著眼的,不僅是美麗中國,還有人類共同的家園,期待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創新發展,中國在開放合作中以創新引領發展,既造福自身,又惠及世界。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一次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通往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2023-6-11 7:55:26    來源: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內蒙古之行,歷時四天,兩地調研、兩次開會。在黃河逶迤而過的巴彥淖爾,6日下午召開了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總書記評價“具有標志性意義”。

      巴彥淖爾位于“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千百年來,林在較量沙,水在滋養田,日升日落,繁衍生息。

      把鏡頭拉長。中國版圖上,一條西起塔里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的萬里風沙帶,正是中國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的攻堅克難之地。

      “三北”工程始于改革開放那一年,立志化“萬里風沙”為“綠色長城”。披荊斬棘四十五載,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調研后作出論斷:

      “實踐證明,黨中央關于防沙治沙特別是‘三北’等工程建設的決策是非常正確、極富遠見的,我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鑄就了‘三北精神’,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范。”

      芒種時節。《周禮》曰:“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座談會事關“澤草”,亦是全局之計、國家之策。“實施‘三北’工程是國家重大戰略”,它為占中國陸域國土面積近一半的三北地區,種下新的希望。

      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峻。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方向、謀思路、作部署,發出了“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時代號召。

      “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對“國之大者”,總書記時時放心不下。

      “一張藍圖”里的“國之大者”

      “國之大者”關乎長遠。站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看見多遠的過去,才可能預見多遠的未來。

      生態問題,考驗的是歷史眼光。

      時時放心不下,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內蒙古考察調研。每次,都會講到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這一次,他再次強調,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

      調研,座談,這一主題貫穿始終。

      5日,自北京抵達巴彥淖爾,先去烏梁素海,看水;再到烏梁素海南岸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看田。

      6日,到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看林;隨后前往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看渠。

      當日下午,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召開,來自三北地區6個省區、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參會。

      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呼和浩特,深入中環產業園,看綠色轉型、創新發展。

      8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會上,總書記重點強調的工作里,高質量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仍是“首要”和“導向”。

      一路上,目光所及,黃與綠交織著、也較量著。翱翔的鳥、鹽堿地改良后長出的苗、扎根沙地堅韌挺拔的樹,還有引黃灌溉渠織成的網……無不講述著這塊土地昨天經歷的,和今天正在發生的。

      一葉知秋。三北大地的每一天是古老的,也是嶄新的。

      古時沃野千里,草原肥美。

      曾幾何時,人口劇增、掠奪式開發的喧囂聲,氣候變遷、沙塵漫天的呼嘯聲,漸漸多了。綠色褪去,黃色接踵席卷,土地沙化,溝壑縱橫。

      上世紀70年代,三北的模樣,令人憂心。

      “三北”工程開始實施的1978年,正值改革開放大幕拉開之際,只爭朝夕的時代大潮下,黨中央卻極富戰略定力和歷史遠見地將目光鎖定至下個世紀的2050年,擘畫了一個跨度73年的宏大工程。

      這一工程,囊括了三北地區13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的725個縣,總面積400多萬平方公里。

      時間之長、地域之廣、難度之巨、決心之堅,世界罕見!

      新華林場,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正在治理的沙地,久久端詳著那些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栽種的樹。根深扎沙地、葉望向蒼穹。總書記頗為感慨:“像‘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這樣的重大生態工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干成。三北地區生態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后代。”

      “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后代”,沉甸甸的承諾,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肩頭扛著。

      新時代十年,生態文明建設被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個立志于千秋偉業的大黨,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魄力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實踐中孕育形成并指導實踐,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循著總書記足跡,看三北。內蒙古、河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防沙治沙始終牽掛在心。

      這次考察的烏梁素海,習近平總書記也一直惦念著。2021年全國兩會,在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總書記說:“烏梁素海我作過多次批示。現在看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還要久久為功。”

      久久為功,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績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時間的流淌里沉淀出大黨大國的遠見擔當。

      三北的模樣變了,藍天、碧水、綠地,觸目可見、觸手可感。重點治理區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荒漠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6日下午的座談會上,溯往昔、看今朝,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搞生態文明建設,上要對得起中華民族的老祖宗,下要對我們的子孫后代有所交代。對大自然我們要有敬畏感,要把‘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這件事抓好,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一盤大棋”里的系統觀念

      “這件事不能歇腳,不能松懈。”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將防沙治沙比喻成“滾石上山”,“稍不留意大石頭就滾了下來”。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這里,防沙治沙面臨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等重重關卡。干旱少雨、生態災難頻發等,使防沙治沙難上加難。

      45年篳路藍縷,工程建設進入到“啃硬骨頭”階段。“我國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勢依然嚴峻。”總書記告誡,要進一步提高站位,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

      錨定2050年,深耕2021—2030年。“一盤大棋”,運籌帷幄。2021年至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鍵期,是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

      “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

      73年的宏闊規劃已過半程,這10年,向沙漠深處挺進,注定關鍵,也必定“難啃”。

      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總書記的系統觀念,映射的是“一盤大棋”的全局觀,也牽引“以點帶面”的方法論。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力打好三大標志性戰役: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

      從地圖上看,拔掉這幾個深黃的點,就能串聯起一段段青綠的線,“三北”工程也將因此貫通更加完整而厚重的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安全屏障。

      “功能完備、牢不可破”,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2030年“三北”工程的期冀,也是系統觀念下找準要害、以點破題方能實現的目標。

      系統觀念,還體現在動態平衡的把握里。

      新中國成立以來,數十年的水利建設,在河套平原上印刻下如人體血脈般延展擴散的7級灌排體系。

      從橫貫平原的總干渠,到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幾掌寬的毛細溝渠,7級灌排體系之下,自然之力終能“為我所用”。

      “開渠的人,千古留名、青史留名啊!”總書記對這個辟開荒漠、潤澤沃野的灌溉系統贊嘆不已。

      時間不會停滯,治理河套只有進行時。

      “下一步還要做什么建設?”總書記的詢問將視野引向未來。

      聽到“現代化改造”的答復,總書記叮囑:一是“量入為出”規劃投資,二是“多元投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

      在新華林場,楊樹、旱柳、檉柳,有些樹種需要更新。

      總書記叮囑:“荒漠生態系統天生脆弱,牽一發而動全身。既不能在不適宜的地方改造沙漠,也不能觀望、畏手畏腳。有些沙漠改不好、改不了,不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叮囑里,浸潤著統籌平衡的哲思,延展著總攬全局的視野。

      2021年全國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指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

      一字之添,卻是系統觀念的深刻詮釋、“六個必須堅持”的理念精華。

      此行考察的烏梁素海,就是明證。

      展板前,當地負責同志向總書記報告了治理思路之變:最初“就水治水”,遲遲不見效。遵循總書記的系統治理觀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統籌考慮,格局和效果明顯改觀。

      接納了河套地區九成以上農田排水的烏梁素海,曾經蘆葦泛濫、黃藻密布,“病”得不輕。如今,未到岸邊,已聞鳥語,行至湖畔,更見魚翔。“塞外明珠”,再放異彩。

      觀棋,心有全局;落子,精細布局。

      上世紀70年代末,風沙危害嚴重,為了綠起來,有什么樹就種什么樹,往往十樹七枯。現在,宜喬則喬,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沙則沙,精準防沙治沙。

      “要科學選擇植被恢復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進一步談到科學精準配置的問題:

      “我們現在規劃生態保護區,有的是經濟發展區,有的是農耕區,林地草原都在規劃,都要把它明確下來,這個過程中不要簡單化,要考慮千差萬別的情況,要辯證看待,因地制宜,統籌考慮。”

      “三北”工程,東西綿延4400多公里,放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中考量,它的意義則更加宏闊。

      理國如張瑟,從來都是弦弦相系、韻韻相疊。

      這片天空下,國家戰略燦若星辰。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重大戰略的基底,恰是生態。而“三北”工程,是國家生態修復的主陣地。

      世界維度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共識。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功能,“三北”工程無法估量的立體生態價值,成為“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底座。

      “三北精神”里的久久為功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斗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斗下去。”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一次考察中談到古老民族在自然災害面前的不屈服、不畏懼。

      人與沙的角力,亦是漫漫征途。

      黃沙與綠蔭的抗衡,是空間的交鋒,更是精神的對壘。

      座談會上,總書記講起他見過的那些用一輩子去堅守的治沙人:寧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肅八步沙林場“六老漢”,塞罕壩林場望海樓的護林員夫婦……

      他們的身影,匯入三北大地,平凡而堅毅。中國造出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肩扛、手挖,在防沙治沙這個世界級難題前,三北人誓用白發換綠洲。無數雙長滿老繭的手、無數張曬得黝黑的臉,“一茬接著一茬,前赴后繼地干”,久久為功,終將滴水穿石,終會黃沙染綠。

      一路走來,調研、思索、啟迪,習近平總書記時常感慨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在新華林場,負責人指著沙地里成堆的小顆粒介紹說:“這叫‘苦豆子’,老農民一看,就知道沙地正在土壤化,今后可以在這里種莊稼了。”

      總書記指出:“這是人民群眾在艱苦環境下,不畏難的探索精神。”

      在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總書記一邊看沙盤,一邊詳細了解全國3個特大型灌區之一的河套灌區兩千多年的灌溉史。

      治理江河是農耕文明的重任。在黃河南北改道的歷程中孕育發展,河套灌區擁在陰山山脈的臂彎里,始于秦漢,“引河溉田,得自然之力”,漢“屯墾戍邊”,唐“筑城固邊”,清“雁行耕地”,再從清朝到民國,“走西口”的鄉親們墾田修渠,賡續著灌區繁茂。

      因一度是沒有閘門控制的自流引水,灌區“天旱引水難、水大流漫灘”。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下決心破解難題,建造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

      “萬里黃河第一閘”三盛公水利樞紐,由此落成。新生共和國的千萬建設者們,用低沉渾厚的號子聲,匯聚成水利建設史上的大合唱。

      時間又過去了一甲子。沙盤前,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端詳7級灌排體系。總干渠縱貫灌區,毛細血管般的支渠深入農田,每個毛細血管上的水位、流量都清晰標注出來。

      當地負責同志介紹說,現在,多泥沙狀態下自流測水的難題,他們已經研發解決了,“下一步還要進行現代化改造”。

      “這套系統花的功夫很大,也是值得的。它將來會作為百年、千年基業留下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有感而發,“看到灌渠建設,我很感慨,一個是我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再一個是幾千年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的創造,非常可貴。”

      治水不易,治沙亦難。韌的綿亙,還要配上闖的勁頭、創的智慧。

      寧夏,被毛烏素、騰格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包圍著。植物栽種在這里,風一刮,無影無蹤。

      也正是在這里,治沙人發明了“中國魔方”——麥草方格,鎖住了水土,讓植綠成為可能。

      翻開三北地區的治沙手冊,寫滿了人民群眾的心血和智慧:修梯田、修壩地、修水庫,引水拉沙,鎖邊固沙,螺旋鉆種植法,節水容器種植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深刻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學推廣應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四十多年來我們創新探索了寧夏中衛沙坡頭模式、內蒙古磴口模式,還有庫布其模式、新疆的柯柯牙模式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歷史不會辜負實干者。披星戴月,戰天斗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鹽堿地、荒漠、沙漠沙地,搬走了“沙窩窩”,搬走了“窮窩窩”。“三北精神”因人而鑄就,也改變了人。

      總書記走到哪,都惦念著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田埂上,細問土地的流轉承包是否惠農,鹽堿地的改造模式能否復制。糧食安全,事關國家戰略安全,也關系千家萬戶的“米袋子”。

      沙地里,思索著光伏產業的發展是否可以實現多元經濟的共贏。荒漠化治理的產業化之路,是篇大文章。

      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但不是捆綁在一起像螃蟹一樣誰也動不了,要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后半句話不能忘了,‘先富帶后富’。這符合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走正道就是這么走。”

      “雙循環”下的強國建設

      時間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今天,三北嬗變令世界驚嘆,黃河奔涌揮就新的“母親河”故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催人奮進……在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中國式現代化宏圖里,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是道必答題。

      內蒙古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礦藏”之稱,17種礦產資源查明儲量全國第一。是繼續靠山吃山,還是另謀出路?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呼和浩特市的中環產業園。新能源、新材料、新產業,處處孕育新希望。

      園區建設了十多年,入駐的16家半導體和光伏行業企業競相躋身國內、國際第一梯隊,這里也成為三北地區探索綠色轉型發展、走創新之路的一個縮影。

      以光伏板為主力發展的光電產業,是內蒙古新能源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站在屏幕前,總書記細致詢問沙漠里的那些大項目,紅線、藍線交織錯落,勾勒出新能源發展的勃勃生機。

      “接下來有什么計劃?”總書記問。

      當地負責能源產業發展的同志如數家珍:“預計到2025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外送電量翻兩番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他們:“內蒙古能源產業長期以來以煤為主、因煤而生。但是產業太單一不行,多元化發展是方向。能源建設不能光靠傳統產業,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建設綠色中國。”

      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用短短幾十年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之路的中國來說,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大文章,正當時。

      一席介紹給總書記留下深刻印象:“剛才你們說,這兩三年有的要翻一番以上,有的翻兩番以上。內蒙古在這方面方向明確、路子對頭、前景很好,看了以后,很是提氣!”

      恒者行遠,思者常新。

      新時代十年來,三北大地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中,拓展著“增值”的新空間。

      硅片就像光伏板的“地基”。產業園內,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生產車間,單晶爐如列隊的士兵,一排排頗為壯觀。它們晝夜運轉,產出硅棒,之后切片,制作成太陽能光伏板。企業負責同志向總書記介紹說:“不僅國內需求旺盛,還遠銷海外。”

      展廳內,成績單擺了一排:

      2019年首創發布12英寸光伏硅片,推動行業技術向前5至10年,光伏度電成本降低6.8%。

      現在,正瞄準半導體單晶硅國產化進行科技攻關。

      一手抓新能源產業,一手抓現代裝備制造業,內蒙古的實踐給人啟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綠色,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走到今天的時代課題,也是在風云激蕩的國際形勢下的戰略抉擇。

      “現在,我們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來攻克科技難關。”總書記目光長遠。

      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最重要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把國內大循環搞好,這是治本之策。‘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們敞開大門,誰來與我們合作都歡迎。經濟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贏才是最好的。”

      新時代、新征程,大格局、大戰略。

      在宏闊的時空坐標上端詳當代中國、當今世界的“時與勢”,從全局、長遠、大勢上作出判斷和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常講常新。這一次,他談及新形勢下的復興之路:“一些國家要搞霸權、搞壟斷,想讓我們當附庸跟著跑。我們中華民族一定要復興啊!我們要繼續攻堅克難,再上層樓!”

      歷史從不辜負搏擊者、奮進者。

      百年奮斗,是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

      中國胸懷天下。

      綠色發展,中國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范”。著眼的,不僅是美麗中國,還有人類共同的家園,期待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創新發展,中國在開放合作中以創新引領發展,既造福自身,又惠及世界。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一次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通往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婷婷免费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撒尿在线 | 亚洲精品成人免费 | 亚洲精品视频国产 | 久久免费一区 | 国产黄色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一区 | 福利片一区二区 |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 欧美大片黄 | 欧美久久久网站 | 色av中文字幕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国产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 |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 成人国产免费视频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自拍视频 | 黄色福利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中文 | 久久亚洲国产 | www日韩|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免费午夜视频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 | 午夜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文 | 国产一区二区日韩 | 欧美一级二级三级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精品一区视频 | 成人一区电影 | 国产三区av| 日本久久久 | av在线精品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久精品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