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氟多杯·2008感動焦作十大人物評選選票
(按姓氏筆畫排列,前為本人代號,限選10名,超過和自制選票無效)
01馬立山 〇 02王月香 〇 03王 留 〇 04王 強 〇 05孫景鑫 〇
06許蒙佼 〇 07張小團 〇 08張巧蓮 〇 09張振粉 〇 10李建國 〇
11李 鵬 〇 12龐世敏 〇 13范占先 〇 14曹伍忠 〇 15梁達堯 〇
16琚正茂 〇 17韓清明 〇 18薛雙勛 〇 19焦作市援建四川災區群體 〇
20焦作市抗震救災駐焦部隊集體 〇
投票說明:
1.每人每次只能投十票,少投多投都無效。
2.投票起止時間:2008年12月31日至2009年1月10日24:00。
3.本次活動投票分報紙投票、互聯網投票、小靈通短信投票三種方式:
a. 報紙投票方法:在《焦作日報》、《焦作廣播電視報》報紙選票上20名候選人(集體)編號圓圈里圈定不超過10人(集體)入圍名單(含10名),并填寫自己的身份證號碼,每人投票僅限一次(自制選票無效);于2009年1月10日前(以當地郵戳為準)投寄或送到2008年度感動焦作十大人物評選組委會。地址:河南省焦作市解放中路217號(焦作市廣播電視局院內),郵編:454002,收信人:感動焦作人物評選組委會。
b.互聯網投票方法:打開《大河焦作網》、《焦作廣播電視網》網頁,點擊“2008年度感動焦作十大人物評選”,在您選中的個人下方的方框里點擊投票,每次投票選定的人數不得超過10人(含10人)。
c.短信參與方式是:編輯短信內容259加上選手的代碼數字,移動、聯通、小靈通統一發送到10622600,短信資費0.5元/條(不含通信費)。
01馬立山
男,78歲,溫縣祥云鎮東南王村人。1994年,馬立山老人從教退休后只身從外地回到溫縣老家,把自己的數萬元退休工資都投入到了所鐘情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事業中,做學生義務輔導員,并把自己的小院辦成了孩子們的第二課堂,取名“開心園”。在他的精心組織下,“開心園”里經常有唱歌、講故事比賽,定期舉辦優秀作文展、書畫展,開展“改變一種壞習慣”和環境保護、愛國主義等主題教育活動。十多年來,共有上萬名青少年受到了教育。近期榮獲“焦作市首屆道德模范”稱號。
02王月香
女,1950年3月出生,溫縣番田鎮王太保村村民。1973年,王月香嫁到王太保村,35年來,她義不容辭地擔起了照顧家里有先天智障的大伯哥的苦差事。1995年,她的丈夫患重病,從此又癱瘓在床。家里一憨一癱兩個病人,王月香勇敢地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為他們喂飯、理發、洗腳、剪指甲、穿衣服。就是自己生病剛剛做過手術,仍忍住病痛照顧兩位病人。在她的照顧下,丈夫13年未得過褥瘡,大伯哥也平平安安地度過了幾十年。王月香先后榮獲“第五屆中國十大孝賢”和“感動溫縣”十大人物、“感動焦作優秀母親”稱號。
03王 留
男,1967年4月出生,駐馬店市人,高級農藝師,博愛縣金城鄉聘用農業技術員。2003年他受聘到金城鄉以來,遠離妻兒,克服生活諸多不便,一年四季工作在金城鄉,不避寒暑,不分晝夜,到田間地頭開展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幫助農民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幾年來,通過他手把手培訓和推廣,全鄉的蔬菜種植面積擴大了三倍,種菜面積達到8000畝,畝均效益達到5000多元。他成立了“金留果蔬合作社”,注冊了“金城牌”,將果蔬銷售到了武漢、鄭州等地,成為遠近聞名的“科技財神”。
04王 強
男,1971年1月出生,解放區焦北辦事處居民。他為照顧癱瘓在床的植物人母親,每天定時為母親喂藥、吸氧、按摩、翻身、拍背、量血壓、擦口腔、換尿布,夏天,他成夜不睡為母親驅趕蚊子,冬天,他每天為母親煮熱水燙腳。為喚醒母親,他每天讓母親聽收音機、為母親唱歌。為更好地護理好母親,他自學護理知識,并在自己身上練習扎針,寫下了多本護理日記。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為照顧母親,他37歲了至今未婚,但是在他溫暖的照料下,母親的生命雖然脆弱,卻依然堅強。
05孫景鑫
男,1934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離休干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正在住院的孫景鑫無意中在《東方今報》上看到鄭州市某篷布廠因招不來縫紉工而完不成河南支援災區帳篷任務的信息后。他就和老伴一起到鄭州做義務縫紉工。來到了鄭州篷布服裝廠,他們謝絕了廠里各方面關照,老伴當縫紉機操作工,他在一旁做幫工。10多天里,他們和年輕工人一樣吃大鍋飯,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加工趕制帳篷、門窗2000余件。并把當地發給他們的500元慰問金和慰問品送給在鄭州住院的四川災區兒童。
06許蒙佼
男,焦作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隊隊員。2008年1月4日下午15時30分,在貿易大廈南臺球廳,一名男子手持一把40厘米長的砍刀不停地亂砍,附近商販的青菜、水果被其砍得四零八落。許蒙佼得到指揮中心通報案情后迅速趕往現場。為了避免群眾受到傷害,他撲上前去,想把持刀男子手中的刀奪下來。窮兇極惡的歹徒卻將許蒙佼的手割成重傷,深達骨骼,運動功能喪失。醫生為許蒙佼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手術才保住了他的手。據了解,許蒙佼曾三次從歹徒手中徒手奪刀,被河南省公安廳榮記個人二等功。
07張小團
男,1970年4月出生,沁陽市常平鄉后河灣村黨支部書記。2000年前,他是沁陽市有名的“煤炭運銷大王”,并擁有一家煤炭貿易公司。2003年,在廣大村民的懇求下,他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當時,村里窮得連條出山的路都沒有,他自己出資6萬多元,帶領村民修建了一條出山之路。之后,又無償墊資70多萬元為10多戶貧困村民購買汽車,為村民擔保貸款400多萬元,并把自己公司的客戶生意交給村民來經營,使全村8成以上的農民靠煤炭運銷走上了富裕路,蓋上了新房,九成農戶有了私家車。他還與困難戶結成幫扶對子,累計拿出10多萬元照顧他們的生活,樹立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
08張巧蓮
女,1960年4月出生,博愛縣育才學校校長。張巧蓮1998年借貸350萬元,租賃西關村30畝廢棄舊廠地辦起了這所九年制寄宿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她每年都要為上百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減免學費20萬元左右。今年3月,教師杜小才的孩子得了重病,花去近20萬元,張巧蓮帶頭為其捐款。當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后她率先捐款5000元。十年來,這所民辦學校送走了七屆初中畢業生。每年中招成績名列全縣前茅,榮獲國家、省、市、縣獎勵多次,張巧蓮同志被評為“省巾幗創業帶頭人”、“省民辦中小學優秀校長”。
09張振粉
女,1959年1月出生,解放區就業再就業流動援助隊組長。2003年,她與丈夫雙雙下崗后開了家小吃店,月收入幾千元。2006年,她得知解放區成立“4050”就業再就業流動援助隊后,毅然放棄小吃店,加入了援助隊。每天她不顧自己腿上的舊傷,風雨無阻走東家、訪西家,穿行在公司、企業之間。有一天晚上,她冒著大雨騎車回家,不小心連人帶車摔倒在路旁的河溝里,等了4個多小時后,才等著人把車拖上來。為了給下崗職工尋找崗位,牽線搭橋,她自家的電話也成了下崗再就業的熱線。通過她不懈的努力,有560多名無業和下崗人員找到了新的崗位,為求職者討回拖欠工資15000多元。今年榮獲“市十佳巾幗道德楷模”稱號。
10李建國
男,1958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沁陽市文聯副主席。1999年,他得知在太行山區的沁陽市常平鄉的大山里,有一處抗日陣亡將士的墓碑群,便萌發了為陣亡將士尋找后人的念頭,他數十次上山走訪群眾,尋找墓碑,并按照墓碑上陣亡將士的籍貫,發信尋找他們的后人。9年間,經他手發出的尋親信件不下1000多件,雖然大多數信件都石沉大海,但他從不灰心,仍一次次地不懈地寫信、寄信,先后為8位陣亡將士找到了后人,讓那些為國陣亡的將士在天之靈得到慰藉。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先后報道他的事跡,在全國引起較大的反響,被人們譽為“當代谷子地”。
11李 鵬
男,1977年2月出生,焦煤集團馮營電力公司助理工程師。在工作中,他盡職盡責,愛崗敬業,是一名青年崗位能手;在家里,他從9歲起就開始照顧高位截癱的姐姐,10年后,他又開始照顧因突發腦溢血而癱瘓的父親。今年3月,家里唯一可分擔自己壓力的母親也突然發病成為植物人。一個人要照顧三個癱瘓病人,面對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壓力,他用無私的愛心,頑強的毅力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用愛心和孝心讓苦難的家庭充滿了笑聲,使生活不能自理的姐姐、父親和母親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榮獲“焦作市首屆道德模范”、“謝延信式好青年”稱號。
12龐世敏
女,1996年7月出生,焦作市中站區躍進路小學六年級學生。剛剛上學時,她的同桌侯康小時候因生病用藥失誤造成重度耳聾,學習受到影響。龐世敏知道這個情況后,主動提出和侯康同桌,表示“我愿做他的耳朵他的嘴”。之后,她五年如一日,不辭辛苦,不厭其煩、課內課外用自己發明的手勢、口型和眼神,一字一句地教侯康學習,成為一個特殊的“小老師”。5年里,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借鑒,相互鼓勵,共同學習,兩人的成績在全班均保持前列。曾獲得“河南省十佳少年”、“全國雛鷹五星獎章”、“焦作市首屆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13范占先
女,1951年12月出生,孟州市谷旦鎮張村村民。1975年,她嫁到夫家王大義村,夫家姊妹5個,丈夫在外當兵,婆婆身患癌癥。范占先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擔,她把二妹、三弟接到自己的娘家吃住上學,10年間,她在娘家和婆家之間奔走,支撐著兩個大家庭,先后為公婆、父母、外公、外婆6個親人操辦了后事。1972年,二妹、三弟、大弟也先后患上了重癥肌無力等病,1992年,最小的弟弟也患上了此病,面對困境,她毫無怨言,以堅強的毅力,照顧兄弟姐妹們,被尊稱為“嫂娘”。她的故事被編成戲曲,廣為傳唱。近期榮獲“焦作市首屆道德模范”、“感動焦作十佳母親”稱號。
14曹伍忠
男,1969年8月出生,焦作市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科長。他因病左腎完全喪失功能,右腎長年處于半工作狀態,每天需要靠服用大把的藥物來維持。家里,既有臥床多年的80歲老母和已癱瘓多年的岳父,還有一個6歲的孩子。2002年,他出任公司銷售科長后,把工作重點放在西北地區市場的開發上,他愛崗敬業,積極工作,不辭勞苦,戰斗在青藏高原上,克服高原氣候惡劣、缺氧等不利因素,強忍病痛,走訪用戶,發貨催款,全年實現銷售收入8500多萬元,創建廠以來企業最高銷售紀錄,展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風采。
15梁達堯
男,1963年7月出生,沁陽市義達裝飾有限公司經理。他自幼出身貧寒,致富后不忘鄉鄰,長期資助貧困家庭的多名家庭困難的學生上學;2007年冬天,他路遇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時,不顧個人安危,駕車追趕逃逸車輛,用真情感化并勸返肇事逃逸者,在當地傳為美談;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又瞞著家人,帶著數千元的救災物資趕赴青川縣做起了志愿者,當得知災區孤兒上學困難時,他主動找當地部門,承擔起3名孤兒上學的學習費用。青川縣人民政府授予他“榮譽公民”稱號。
16璩正茂
男,1954年12月出生,博愛縣柏山鎮柏山村村民。20年前的一場意外,讓他雙目失明,左手殘疾。次年,他家中的房子在大雨中倒塌,村里干部群眾募捐為他蓋起了新房。為報答鄉親們的恩情,1999年,他說服家人承包了350畝的荒山,綠化家鄉的山水。山上沒有水,他就動員家人和自己一起從山下往山上挑水,眼睛看不到,他就扶著老伴的肩膀上山干活,用腳當眼去摸索著挖荊棘 、平整土地,手腳被碰破、身體被摔他全然不顧。在家人的幫助下,經過6年的努力,他先后在荒山上種植了3000多棵果樹、20000多棵側柏,將荒山變成了花果山。
17韓清明
男,1950年5月出生,武陟縣富民沼氣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從單位內退回到家鄉后,抓住國家扶持新農村沼氣池建設的契機,把農民從舊灶臺上解放出來。沒有資金,他苦口婆心說服了家人,賣掉家產;沒有技術,他掏錢組織人員外出學習。群眾一時還接受不了,他就自籌20余萬元,免費培養沼氣學員100多人,免費對武陟縣過去建的180個廢池進行重修,免費新建58個,讓農戶嘗到甜頭后,逐步在周邊村推廣。10年來,他共在山東、山西、河南等地推廣新型“豬-沼-菜”、“豬-沼-果”沼氣池2萬多個,每年可為農民節省開支3000多萬元。他還資助3個困難家庭的孩子走進了大學校門。《經濟日報》、《河南日報》等媒體都報道了他的事跡。他被評為“2008河南十大三農人物”前20名候選人,目前正在投票階段。
18薛雙勛
男,1964年1月出生,焦作供電公司工程建設部主任。去年年底,省市黨委政府關注的焦作西500千伏變電站開工建設,作為工程的具體實施者,設計圖紙,購置設備,土地賠青,場地施工等都需要他去組織實施。在半年時間里,他在工地、單位和各大城市之間穿梭,行程5萬多公里。今年8月,85歲的母親和79歲的岳母先后摔斷腿骨和胯骨,身為長子的他幾天后才含著眼淚,匆匆地趕到醫院看望兩位老人,之后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在他的精心組織下,原本24個月的工期的焦作西500千伏變電站只用了6個月的時間就建成,并于9月28日投運,將焦作電網帶上了高速路。
19焦作市援建四川災區群體
焦作市抗震救災交通運輸突擊隊
“五一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市交通局迅速組建了焦作市抗震救災交通運輸突擊隊,局長張建國任總指揮。參加運輸工作的610多名交通系統干部工人中,既有“父子兵”,也有“夫妻兵”,他們舍小家、為國家,冒著隨時發生余震、塌方、山體滑坡、唐家山堰塞湖泄洪等危險,臨危不懼,沖鋒在前,輪流駕駛,吃飯、睡覺都在車上,渴了喝口純凈水,餓了啃口方便面,困了在車上打個盹,高溫酷暑、蚊蟲叮咬全然不顧,感冒、發燒、拉肚子就吃片藥忍一忍。自6月5日至6月23日,共出動車輛265臺次,車輛橫穿3省9地市,累計行程60余萬公里,日夜兼程1.5萬個小時,從焦作向四川省綿陽市安縣安昌鎮地震災區運輸活動板房1746套,使這次應急運輸成為焦作交通發展史上一次空前的應急救援大運輸,為災區人民早日住上過渡安置房作出了重要貢獻,完成了焦作358萬人民的重托。
焦作一建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援建分隊
6月10日,焦作一建接到援建任務后,組織了近200人的職工隊伍奔赴災區。冒著余震不斷、堰塞湖泄洪威脅、高溫潮濕、蚊蠅橫行等重重困難,公司領導班子全部成員都先后參戰,有的還帶病堅持戰斗。干部工人白天在工地頂酷暑、冒風雨,晚上睡在潮濕的帳篷里,睡眠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職工劉瑩將只有9個月大的孩子留在家里托付給父母照顧,程小霞瞞著3歲的女兒兩次赴川,而在川期間女兒得了腮腺炎,連輸六天液,正是需要媽媽的細心呵護與照看……。經過晝夜不停奮戰,6月14日凌晨兩點終于完成了525套活動安置房共10878平方米的混凝土基礎工作,為提前25天完成省政府下達的援建工程作出了貢獻。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公司“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旗幟;河南省建設廳授予“援建四川災區活動板房先進企業”。
20焦作市抗震救災駐焦部隊集體
解放軍駐焦71426部隊抗震救災集體
2008年5月14日,先遣隊在執行四川汶川抗震救災任務中,僅用19個小時40分鐘,機動1300公里,第一時間到達災區。在執行位于海拔5485米的雪寶頂山脈的平武縣泗耳藏族鄉“孤島”搜救任務中,官兵們繞道500多公里,從阿壩藏族自治州松潘縣繞行到平武縣土城鄉,徒步攀登兩座平均海拔2800多米的高山,在第一時間到達位置最偏遠、距離最遠、海拔最高、路段最險的泗耳藏族鄉,并立即組織三支小分隊,全力展開搜救,先后挖出1名遇難群眾,幫助尋找8名失蹤人員,解救轉移216名被困藏族民眾,組織為群眾搭建180頂帳篷,搶運食品藥品110噸。受到解放軍總政治部的表彰,部分代表參加了建軍87周年紀念大會和第十三屆殘奧會開幕式。
解放軍第91中心醫院赴川抗震救災醫療隊
2008年5月14日,醫院黨委按照上級的部署,緊急抽調41名醫療隊員組成抗震救災醫療隊,到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在政委魏天戈的帶領下,41名隊員冒著不斷的余震,背著藥箱,腳下踩著剛剛塌方的沙土,強行通過危險區,成為第一支到達的醫療救援隊伍。隊員們24小時連軸轉,餓了兩三個人分一袋方便面充饑。防疫組組長陳治水的父母、妻子、女兒都在成都居住,可他一次家都沒有回。44歲的戴功合是隊里的司機,可他看到人手不夠,踴躍參加對災區群眾安置點的消毒防疫工作。有一次巡診前,由于山體不斷滑坡,他留給女兒一封信,信中寫道:“為了抗震救災,即使付出生命也義不容辭、無怨無悔!”在災區的40多天時間里,醫療隊先后診治災區群眾5161人,共發放藥品92個品種,價值達14萬元,受到解放軍總政治部的表彰。
焦作市公安消防支隊抗震救災突擊隊
5月13日23時30分,焦作支隊火速抽調25名特勤人員組成搶險突擊分隊,連夜赴川參加抗震救災工作。25名官兵發揚不怕犧牲、不怕疲勞、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的作風,救群眾于廢墟之中。在紅白鎮初中救援行動中,突擊隊員不顧路途勞累,不顧天氣惡劣,用手扒混泥土,用肩扛水泥板,有3名隊員手被劃破流血,有6名隊員肩被壓爛,經過近5個小時的奮力營救,突擊隊成功救出5名遇難者。在鎣峰實業公司救援行動中,隊員們冒著余震危險,堅持10余個小時輪番突擊,終于營救出3名遇難者。10多天里,先后運送傷員1名,搶救遇難者19名,幫助災民搭建帳篷26頂。被評為全省消防部隊抗震救災先進集體,2名干部被公安部消防局榮記個人三等功,2名戰士被總隊榮記個人二等功,21名戰士榮記個人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