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中文字幕_亚洲美女网站_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_aaa国产大片_国产一区2区_99热这里都是精品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道路如砥——“千萬工程”二十年記(下)
更新時間:2023-6-2 8:25:48    來源:農民日報

圖片

□□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何蘭生 江娜 施維 孟德才 朱海洋

歷史的改變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

當余村下決心關停“全縣規模最大的石灰石開采區”時,當金星村老百姓頭一回聽說“空氣也能賣錢”時,當雪水港村的村民第一次在村里和省委書記交流新農村建設時,他們沒有想到,這就像一顆石子投入湖面產生綿延不絕的漣漪,無數村莊因此被照亮,無數農民由此過上整潔而有尊嚴的日子。一場從生產到生活、生態的根本性嬗變在浙江鄉村迤邐展開。

他們更不曾想到,這種變革的力量在若干年間,從之江大地開始不斷生發、激蕩、延伸、拓展……不僅重塑了中國的萬千鄉村,更開啟了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新的時代,成為當代中國“三農”史上的神來之筆。

時至今日,已經不會有人再把“千萬工程”視為一項簡單的人居環境整治工程。他是發展觀的重大革命,是城鄉關系的重要調整,是鄉村價值的涅槃覺醒,是鄉土社會的文明躍遷。

“千萬”也已不僅是一個具體數字的度量,更成為一個萬千世界、海納百川的抽象符號。以鄉土大地為底,潑墨作畫,繪就萬千繁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道道風景,都蘊含在這“千萬”的萬千變化之中。

在這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大的鄉村試驗田上,“千萬工程”用二十年的試驗摸索、二十年的久久為功,不僅生動勾勒出中國鄉村振興的未來之路,也深刻詮釋了我們為什么要建設鄉村、怎樣建設鄉村、要建成什么樣的鄉村這一歷史課題。而他最終指向的,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5億多農民的農業大國,如何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根本性命題。

“千萬工程”是基礎工程、龍頭工程、生態工程、民心工程;還是一個偉大的鄉村“探月”工程、民族筑夢工程、時代共富工程;更是在新的趕考路上,我們黨探索如何處理與農民關系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工程。他把我們黨和農民、鄉村的關系帶入新的境界

鄉村是什么?在中國,他是一個地域概念,千百年來,人們在此繁衍生息、耕讀漁獵;也是一個文化符號,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農耕文明的歷史記憶;同時,更是一個夢想標尺,衡量著民族復興大業的高度和厚度。



“千萬工程”是什么?他是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基礎工程、統籌城鄉發展的龍頭工程、優化農村環境的生態工程、造福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還是一個偉大的鄉村“探月”工程、民族筑夢工程、時代共富工程;更是在新的趕考路上,我們黨探索如何處理與農民關系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工程。

——習近平同志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二十年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著一任干;

——“群眾要什么,我們干什么”“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代替農民選擇”。

二十年來,在“千萬工程”的迭代發展中,在美麗鄉村的華麗變身中,在鄉村振興的浩浩征途中,是黨和農民攜手實現鄉村變革的偉大創舉。

回顧我們黨的百年奮斗歷程,鄉村是根、是魂、是重要的力量源泉。在百年鄉建過程中,我們黨積累了豐富的智慧和經驗,不僅指導了“三農”這一航船破浪前行,也為整個中國全局的建設發展貢獻了重要的價值觀和方法論。而“千萬工程”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農民開展百年鄉建的經驗集成,是我們黨“三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新飛躍。

他催生了民族復興、鄉村振興的新戰略,孵化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探索了城鄉融合科學聚變的新路徑,啟迪了中國之治“和美”之道的新內涵,創造了鄉村文化自信的新高地。“千萬工程”把我們黨和農民、鄉村的關系帶入新的境界。

正如被習近平同志稱為“省級農民”的顧益康所言:在浙江,改革開放以來,除了土地承包,還從來沒有一項工作像“千萬工程”這樣,讓農民如此發自肺腑地認同。

與歷史上那些特殊的時刻相比,“千萬工程”或許談不上轟轟烈烈、翻天覆地,但正是這種潤物無聲的力量,更能深入到鄉村建設的每一個細胞里、肌體中,帶來潛移默化的改變;

與一些重大的改革相比,他也沒有那種勢如破竹、短時間席卷全國的氣勢。但正是這樣一步步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由內至外的自我更迭、自我發展,更能帶來厚積薄發的力量,催動著“千萬工程”不斷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千萬工程”不是用磚瓦建設出來的,他是黨心和民心的鑄就,他是歷史的選擇。

“千萬工程”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由環境變革觸發生態變革,催發產業變革,激發文化和社會變革,從而形成一場鄉土重整、鄉村重塑、城鄉重構的社會革命,堪稱中國式現代化的“三農”先聲

如果說“鄉村”是我們探尋回答中國發展中一系列問題的重要鑰匙,那為什么打開“鄉村”的正確方式是“千萬工程”,而不是別的?為什么是從人居環境整治切入,而不是那些更宏大的主題?二十年間,不斷有人在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中,試圖去找尋歷史發展的某種偶然性和必然性。



從結果的角度往前回望,邏輯其實異常清晰,答案也一目了然。但是只有真正站到歷史的起點,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和諸多的改革難題,我們才能明白這一落子的構思精妙、氣象萬千。

在2003年1月浙江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就明確指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的任務最迫切,發展現代農業的任務最艱巨,改變農村面貌的任務最繁重。

三個“最”字,盡顯發展任務之重、統籌兼顧之難。

直觀來看,彼時的浙江,經濟多年高歌猛進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帶來了不少發展的后遺癥,尤其是農村地區,環境“臟亂差”問題尤為突出,成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現實問題之一,亟需改變——這也正是“千萬工程”實施的重要初衷。

但若換個角度審視,生態環境問題當然重要,但農民增收也是一個永恒的民生課題。盡管浙江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在全國位居前列,可依然面臨著迫切的發展訴求。兩權相較之下,孰輕孰重、如何平衡?

“千萬工程”不做選擇題,他要的是必答題,他更是一招破題。

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由環境變革觸發生態變革,催發產業變革,激發文化和社會變革,從而形成一場鄉土重整、鄉村重塑、城鄉重構的社會革命。

二十年來,“千萬工程”不斷升級拓展,他就像是一個偉大的生命體,開啟了自我的更迭生長。這得益于時代陽光雨露的滋養,但其實,在播下種子的那一刻,思想的領航、理論的創新已經為其培植了豐厚的土壤,為我們解答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打開了總開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最深刻的道理,往往都蘊含在最簡單、最質樸的話語中。

這不僅在于其堅持了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最崇高的初心和使命,更有現實針對意義的是,他從發展觀上回答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如何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如何共贏的問題,從世界觀上回應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重需要,從方法論上找到了一條破解中國現代化發展中兩難、多難的有效路徑,為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提供了實踐樣本和思想之源。



“以前賣橘子要自己拉進城里去,價格只能賣一兩元一斤。現在連摘都不需要,游客喜歡親手采摘,價錢也給得高。”嘉興嘉善縣江家港莊打造村莊“IP”江小橘,建起了親子樂園,改造了民宿產品“村民宿集”,吸引大批游客,農民也過上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受益的何止是鄉村,何止是浙江:在內蒙古大興安嶺的北岸林場,人們圍繞“林”字做文章,通過發展森林旅游、林下經濟,實現了“不砍一棵樹,照樣能致富”;在山西右玉,經過多年發展,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生態牧場、特色旅游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在貴州、在四川、在江西,受益于一片小小的白茶,3省5縣的農民分享了“安吉白茶”的品牌效益,“一片葉子再富四方百姓”的故事成為佳話。

又何止是中國!“‘千萬工程’表明,在農村大幅改善環境同時實現快速經濟發展是可行的。”英國愛丁堡大學基礎設施與環境研究所負責人阿利斯泰爾·博思威克教授說,“我相信‘千萬工程’的經驗將能傳授給其他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千萬工程”是我們黨生態文明理論最大眾的傳播者,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要求最生動的實踐者。他用這片土地上千萬農民真誠的笑臉,給世界講述了一個美麗中國的故事,再次為世界多樣化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如果說生態文明是“千萬工程”的魂,城鄉統籌發展就是“千萬工程”的骨。沒有城市的支持,沒有城鄉統籌的力度,“千萬工程”無法達到如今的高度,鄉村也難以獨自美麗

二十年前,一些到過浙江考察的人士,曾形象地將彼時的情形概括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走了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

農村的“臟亂差”,既是村莊規劃問題、環境治理問題,又是發展模式、產業結構、農民生活消費習慣等一系列問題。究其背后的實質,還是長期重工輕農、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所形成的“病灶”。



“千萬工程”盛開在浙江這片土地上并非偶然。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后20多年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到2002年,浙江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1.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8個百分點,總體上形成了城鄉協調發展的優勢。但同時,浙江的城市化水平質量不高,功能不全,亟待提升。這是一個現實邏輯。

而另外一個重要的歷史邏輯是,在經歷了長期的農業支撐工業化進程,農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犧牲之后,工農城鄉關系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路口。統籌城鄉,從哪兒統,怎么統?需要有地區率先垂范、作出探索。

經濟發展的必要,生態保護的必須,城鄉統籌的必然……形成了一個重要的交匯點。這個點就是“千萬工程”。

“新土改”“新金改”“新戶改”“新社保”,各項改革措施不斷出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現代文明,不斷向鄉村延伸、覆蓋、輻射;人才下鄉、技術下鄉、資金下鄉,各種要素向鄉村不斷流動……鄉村之變,更是城鄉之變。

走進溫州永嘉縣源頭村,清流淙淙的溪邊停靠著一艘艘兩頭尖尖、造型優美的小船,相傳這就是李清照千古名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的“舴艋舟”。只不過歲易時移,舴艋舟的功能已從載人、運貨轉變為觀光、拍照。

舴艋舟功能的轉變,實質是村莊生存發展道路的轉變。幾年前在外經商的陳小靜放棄上海生意,回鄉擔任了村委會主任,短短幾年時間,村莊就走出一條“旅游+電商”的發展道路。

如今的源頭村已經成為AAA級景區,以“源頭陳小靜”為商標的各種農副產品更是在網上熱賣。

縱觀“千萬工程”二十年的發展之路,實際上也正是浙江對于城鄉統籌的認識不斷加深、領域不斷拓展、層次不斷提升、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

這種統籌,不是簡單的公共資源、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覆蓋,也不是單向的以城帶鄉、以城統鄉,他更強調的是體制機制壁壘的打破,把城市和鄉村真正當做一個整體來一并設計、一并規劃、一并推進。

如果說生態文明是“千萬工程”的魂,城鄉統籌發展就是“千萬工程”的骨。沒有城市的支持,沒有城鄉統籌的力度,“千萬工程”無法達到如今的高度,鄉村也難以獨自美麗。

這其中蘊含的不正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之道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所指出,既要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又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抓農村”,必須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高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而反過來看,“千萬工程”的實施,鄉村的快速發展,與城市日漸深度的融合,也為城市日新月異拓展了新空間、提供了新動力。

這種促進,不是簡單地給城市的產業轉移提供了多少土地,給市民的休閑提供了多少清新的空氣、給游子承載了多少鄉愁的寄托;而是從發展戰略層面認識升華,鄉村越來越成為一些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重要的戰略后院,越來越成為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空間。

在采訪中,我們明顯感覺到,浙江的干部無論來自城或鄉哪個部門,無論是謀劃城市的發展還是鄉村的建設,都習慣用城鄉統籌的思維來開展工作、調配要素、統籌資源、規劃空間、設計制度……城與鄉有形的邊界在模糊,無形的藩籬也在拆除,從而于整體上推動了浙江經濟社會的發展。

而“千萬工程”,讓這一切成為可能,更讓這些可能成為現實。

沒有鄉村自信,就不會有中國人真正的文化自信。“千萬工程”所喚醒的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我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基石所在、底蘊所在、精神所在

“鄉村,讓城市更向往!”

2010年4月的上海世博會,浙江寧波滕頭村的“鄉村案例館”在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展會上,表達了自己獨到的理解,大聲喊出了這一句話。

隔著13年的時空,我們依然能看得到村民們臉上洋溢的驕傲,以及這句話在當時所產生的影響和思考。



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但在中國由傳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中,人們更多還是用城市文明、工業文明的視角來解讀鄉村的價值,這也導致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三農”“被處于”一種邊緣的位置,不僅村莊在物理層面面臨著衰敗與凋敝的風險,而且農民在精神層面也呈現一定程度的迷茫、壓抑和不自信。

現在我們看到全國各地都在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廁所革命和人居環境整治成為熱詞,但在二十年前,這無異于打破了人們的習慣認知和路徑依賴。某中部省份一位鄉鎮書記的觀點有一定的代表性:“城市都沒有做好垃圾分類,農村怎么做得成?”

這也許是當時的現實,也是一種無奈。在目睹了“千萬工程”帶來的美麗嬗變之后,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那個發軔于農家房前屋后、村頭門頭的環境整治,已在二十年前伏下了草蛇灰線,點燃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傳奇,也就像鹵水點豆腐一樣,把鄉村的一切點化為我們一直夢寐以求的樣子。“千萬工程”對于這塊土地最根本的重塑,不只是環境的改變、顏值的提升、經濟的帶動……而是來自于全社會對于新時代中國鄉村價值的再認識,以及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們對于鄉村日益堅定的文化自信、發展自信,和對于農民這一身份發自內心的真正認同。

浙江的干部說,浙江不和人家比GDP,浙江要和人家比鄉村,比誰的鄉村更漂亮、更富裕、更文明;浙江的農民說,以前大家都努力往城市跑,現在周末城里人都非要到鄉村來;來到浙江的外地人都說,浙江農民真有福氣……這是福氣,也是底氣,更是勇氣和志氣。

鄉村不是城市的附庸,也不只是城市的“背面”,而是具有獨特價值的生命體,在重大歷史的變革時期,中國鄉村還會肩負起引領時代的使命;

農民更不是“愚昧無知”的群像,他們可以是鄉村的藝術家,生活的哲學家,理性的經濟學家……只要一點陽光,就能從大地深處開出美麗的花。

當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推進,鄉村的千年之變勢不可擋。中國有幾十萬個村莊,不是所有的村莊都能建成美麗鄉村,有些村莊還將不可避免地逐漸消亡。即便是在浙江,也面臨著鄉村人口流失的現實。但同樣,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鄉村生活、就業、休閑、康養,有越來越多的新產業、新業態在這里萌生,有越來越多的村莊煥發了新的生機。

城鎮越發展、越繁榮,現代化越往前走、物質生活越豐富,人民群眾越喜歡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農業的多種功能、鄉村的多元價值就越發重要。

從歷史更深層面來看,鄉村是我們邁向民族復興的大后方,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可以說,沒有鄉村自信,就不會有中國人真正的文化自信。

從這個角度說,“千萬工程”就是一場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革命,以此為契機,鄉村產業實現升級,鄉村治理走向善治,鄉村文化開始自信,鄉村社會更加祥和,鄉村生態日益友好,更重要的是,他讓曾經“灰頭土臉”的農民揚眉吐氣,讓曾經是落后代名詞的鄉村翻轉了命運,他清掃的不僅是鄉村環境的“臟亂差”,也把中國鄉村文化的不自信一起扔進了垃圾箱。

“千萬工程”所喚醒的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我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基石所在、底蘊所在、精神所在。

說到底,“千萬工程”最寶貴的經驗和財富,還是“人”,是人的精神、人的品格、人的素質,是這片之江大地上千百年來孕育出的生生不息的奮斗之志、創新之力、實干之氣

近年來,大家都在學習浙江經驗,但有人也不乏“疑慮”。

安吉是“兩山”理念的誕生地,每天都有絡繹不絕從全國各地來此參觀考察的團隊,大家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安吉每個村莊都建設得這么好,花了多少錢?

有些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干部則自己下了結論:“我們學不了安吉,我們沒有那么多錢。”

在很多人看來,浙江“千萬工程”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是因為他們經濟發達,所以有錢投入。

其實這里面包含著三重邏輯。

首先,這不僅是有沒有錢投的問題,更是愿不愿意投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對“三農”是不是真重視的問題;

其次,有錢投、愿意投,還要把錢用出效率、花出成效,這就是經驗、能力問題;

最重要的是,有錢的地方有有錢的干法,沒錢的地方有沒錢的干法,這就是因地制宜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農村環境整治這個事,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要搞,標準可以有高有低,但最起碼要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以安吉為例,2008年它也是剛脫掉貧困縣帽子不久,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從當年不到6億元的地方財政收入中拿出1億元,步步為計、量力而行,以最小的投入得到了最大的回報。

當然,經濟基礎只是一個方面。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極大,不同的地理區位、風土人情、資源稟賦、文化傳統等,都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擔憂。

但經驗不是刻板教條,學習也不是生搬硬套。浙江造就千萬美麗村莊,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強調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美中國、各有其美,不能不顧體型、一個尺碼裁衣。只有立足各地的實際情況,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2018年12月,中辦、國辦轉發了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的報告,報告總結歸納出七個方面的經驗。縱觀這些經驗:始終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始終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始終堅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難,始終堅持系統治理久久為功,始終堅持真金白銀投入,始終堅持強化政府引導,調動農民主體和經營主體力量……其實每一條都是很基本、很質樸的道理,并不存在什么特殊的門檻,哪里都能學得來、學得好。

再仔細想想,這些經驗又何止于“千萬工程”呢?對于做好全局性的“三農”工作,都是應該秉持的基本原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任何地區,都應該學、必須學。

說到底,“千萬工程”最寶貴的經驗和財富,還是“人”,是人的精神、人的品格、人的素質,是每個地方從上到下的主政者乃至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他們在歷史節點的關鍵抉擇,于波浪洶涌中的政治定力,遇困頓挫折時的敢闖敢試,在舒適圈里的居安思危……是這片之江大地上千百年來孕育出的生生不息的奮斗之志、創新之力、實干之氣。

而這,不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氣質嗎?所以,我們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戰勝一次又一次挑戰,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務必執政為民重“三農”、務必以人為本謀“三農”、務必統籌城鄉興“三農”、務必改革開放促“三農”、務必求真務實抓“三農”——真理的力量往往在時間的流逝中更見清晰。“千萬工程”的歷程,更加印證了這五個“務必”的真理性、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了人民,共產黨人的使命就是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億萬農民,曾經為革命、建設、改革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理所應當、天經地義、于情于理都應該過上干干凈凈、舒舒服服、和和美美的生活。



怎么才能讓億萬農民過上這樣的美好生活呢?時代在出卷,農民在出卷。

路徑有很多,但最關鍵的一條還是要到我們黨的初心使命里找線索,從我們出發的源頭找答案。

2005年5月21日,習近平同志在《農民日報》專訪《習近平的“新‘三農’”說》中,深刻論述了他對“三農”工作的認識,即:務必執政為民重“三農”、務必以人為本謀“三農”、務必統籌城鄉興“三農”、務必改革開放促“三農”、務必求真務實抓“三農”。

真理的力量往往在時間的流逝中更見清晰。“千萬工程”的歷程,更加印證了這五個“務必”的真理性、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

務必執政為民重“三農”。就是要從全局的戰略高度看待“三農”的重要意義,對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認識不能模糊,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對扶持“三農”的各項工作力度不能減弱。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始終堅持重中之重戰略不動搖。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時,親自抓“千萬工程”的部署落實和示范引領,每年召開全省現場會作現場指導。連續好幾年,習近平同志新年調研的首站都是農村,新年度省委召開的第一次全省性重要會議就是農村工作會議……這樣的“為”、如此的“重”,體現在施政方針、政策舉措,也體現在細節上。

務必以人為本謀“三農”。就是要把我們黨的群眾工作路線貫穿于“三農”工作的方方面面,始終堅持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千萬工程”為什么能二十年久久為功,取得巨大的成績?我們黨為什么能帶領人民,100多年步履鏗鏘走到今天?一切的密碼都大不過這四個字:“以人為本”。既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還要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充分調動他們參與鄉村建設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尊重民意、維護民利、強化民管。不要懷疑農民生活的智慧,更不用擔憂他們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有真正走進農民、相信農民、依靠農民,我們才能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

務必統籌城鄉興“三農”。鄉村當然是獨立的存在,不是城市的附庸。但是,如果離開了城市的支持,它也難以獲得充足的現代化資源和要素保障,沒有城市的參照、城市的需求,鄉村的存在就沒有那么珍貴。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城鄉之間亦是如此。務必統籌城鄉興“三農”,就是要把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繁榮、農民的增收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中統籌考慮、規劃、安排,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系統謀劃、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如此,“三農”才有出路,城市也才能繼續“讓生活更美好”。

務必改革開放促“三農”。從歷史的角度,這個世界上可能不會有哪個群體像中國農民一樣,對“改革”這兩個字如此感同身受,他們也是最具有改革精神和改革基因的。從未來的發展,無論是重中之重戰略的持續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入貫徹,還是城鄉統籌機制的不斷完善,其背后都必然是一連串的體制機制的改革在起作用。沒有改革,不會有“千萬工程”的成就,也不會有“三農”的未來。事實上,“千萬工程”就是改革精神、改革動力、改革舉措推動的一場大改革。務必改革開放促“三農”,就是要始終以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和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深入推進改革開放,不斷為“三農”發展添活力、強動力、增后勁。發展不停步,改革不止步。

務必求真務實抓“三農”。農業農村工作,直接面向的是廣大農民群眾,涉及億萬農民的根本利益,來不得半點虛假。農民最講究實際,是蓋一座漂亮的牌樓好,還是為農民修建100個衛生廁所好,他們心中自有計較。但是這種工作成績,往往是“潛績”而不是“顯績”,因此抓“三農”工作必須要有科學的精神和求實的作風。務必求真務實抓“三農”,既要求得“真”,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尊重規律、尊重民意,從實際出發做決策、想問題、辦事情;更要務得“實”,一旦確立了目標,必須穩扎穩打、循序漸進走下去,既要保持歷史耐心,一任接著一任干,也要努力創新突破、與時俱進,積小勝為大勝,帶領農民群眾不斷奔赴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在浙江金華花園村,坐落著一座“千萬工程”展示館,這里記錄了“千萬工程”的思想軌跡、發展脈絡、實踐成效。那也是包括花園村在內的無數鄉村的感恩和情懷所系。正是受益于“千萬工程”的鄉村革命,萬千鄉村變得更加和美、更有活力,他們也在這場革命中蓄積了通向未來的強勁動力。

風已起,未來已來。今天,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路口。一個人類歷史上人口體量巨大的國家正在邁向他的現代化之路,這也是一個最古老的民族、一片最古老的土地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千千萬萬的鄉村,他們的未來也將迎來更為巨大的改寫。誠然,這必定是一個艱難而又痛苦的過程,但中國鄉村的希望正在這里,鄉村振興的契機正在這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美好未來正孕育在這里。

“千萬工程”源自浙江,“千萬工程”屬于中國,“千萬工程”的智慧也一定屬于一切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們。

初心如磐,

使命如山;

道路如砥,

行者無疆。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道路如砥——“千萬工程”二十年記(下)
    2023-6-2 8:25:48    來源:農民日報

    圖片

    □□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何蘭生 江娜 施維 孟德才 朱海洋

    歷史的改變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

    當余村下決心關停“全縣規模最大的石灰石開采區”時,當金星村老百姓頭一回聽說“空氣也能賣錢”時,當雪水港村的村民第一次在村里和省委書記交流新農村建設時,他們沒有想到,這就像一顆石子投入湖面產生綿延不絕的漣漪,無數村莊因此被照亮,無數農民由此過上整潔而有尊嚴的日子。一場從生產到生活、生態的根本性嬗變在浙江鄉村迤邐展開。

    他們更不曾想到,這種變革的力量在若干年間,從之江大地開始不斷生發、激蕩、延伸、拓展……不僅重塑了中國的萬千鄉村,更開啟了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新的時代,成為當代中國“三農”史上的神來之筆。

    時至今日,已經不會有人再把“千萬工程”視為一項簡單的人居環境整治工程。他是發展觀的重大革命,是城鄉關系的重要調整,是鄉村價值的涅槃覺醒,是鄉土社會的文明躍遷。

    “千萬”也已不僅是一個具體數字的度量,更成為一個萬千世界、海納百川的抽象符號。以鄉土大地為底,潑墨作畫,繪就萬千繁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道道風景,都蘊含在這“千萬”的萬千變化之中。

    在這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大的鄉村試驗田上,“千萬工程”用二十年的試驗摸索、二十年的久久為功,不僅生動勾勒出中國鄉村振興的未來之路,也深刻詮釋了我們為什么要建設鄉村、怎樣建設鄉村、要建成什么樣的鄉村這一歷史課題。而他最終指向的,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5億多農民的農業大國,如何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根本性命題。

    “千萬工程”是基礎工程、龍頭工程、生態工程、民心工程;還是一個偉大的鄉村“探月”工程、民族筑夢工程、時代共富工程;更是在新的趕考路上,我們黨探索如何處理與農民關系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工程。他把我們黨和農民、鄉村的關系帶入新的境界

    鄉村是什么?在中國,他是一個地域概念,千百年來,人們在此繁衍生息、耕讀漁獵;也是一個文化符號,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農耕文明的歷史記憶;同時,更是一個夢想標尺,衡量著民族復興大業的高度和厚度。



    “千萬工程”是什么?他是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基礎工程、統籌城鄉發展的龍頭工程、優化農村環境的生態工程、造福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還是一個偉大的鄉村“探月”工程、民族筑夢工程、時代共富工程;更是在新的趕考路上,我們黨探索如何處理與農民關系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工程。

    ——習近平同志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二十年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著一任干;

    ——“群眾要什么,我們干什么”“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代替農民選擇”。

    二十年來,在“千萬工程”的迭代發展中,在美麗鄉村的華麗變身中,在鄉村振興的浩浩征途中,是黨和農民攜手實現鄉村變革的偉大創舉。

    回顧我們黨的百年奮斗歷程,鄉村是根、是魂、是重要的力量源泉。在百年鄉建過程中,我們黨積累了豐富的智慧和經驗,不僅指導了“三農”這一航船破浪前行,也為整個中國全局的建設發展貢獻了重要的價值觀和方法論。而“千萬工程”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農民開展百年鄉建的經驗集成,是我們黨“三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新飛躍。

    他催生了民族復興、鄉村振興的新戰略,孵化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探索了城鄉融合科學聚變的新路徑,啟迪了中國之治“和美”之道的新內涵,創造了鄉村文化自信的新高地。“千萬工程”把我們黨和農民、鄉村的關系帶入新的境界。

    正如被習近平同志稱為“省級農民”的顧益康所言:在浙江,改革開放以來,除了土地承包,還從來沒有一項工作像“千萬工程”這樣,讓農民如此發自肺腑地認同。

    與歷史上那些特殊的時刻相比,“千萬工程”或許談不上轟轟烈烈、翻天覆地,但正是這種潤物無聲的力量,更能深入到鄉村建設的每一個細胞里、肌體中,帶來潛移默化的改變;

    與一些重大的改革相比,他也沒有那種勢如破竹、短時間席卷全國的氣勢。但正是這樣一步步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由內至外的自我更迭、自我發展,更能帶來厚積薄發的力量,催動著“千萬工程”不斷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千萬工程”不是用磚瓦建設出來的,他是黨心和民心的鑄就,他是歷史的選擇。

    “千萬工程”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由環境變革觸發生態變革,催發產業變革,激發文化和社會變革,從而形成一場鄉土重整、鄉村重塑、城鄉重構的社會革命,堪稱中國式現代化的“三農”先聲

    如果說“鄉村”是我們探尋回答中國發展中一系列問題的重要鑰匙,那為什么打開“鄉村”的正確方式是“千萬工程”,而不是別的?為什么是從人居環境整治切入,而不是那些更宏大的主題?二十年間,不斷有人在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中,試圖去找尋歷史發展的某種偶然性和必然性。



    從結果的角度往前回望,邏輯其實異常清晰,答案也一目了然。但是只有真正站到歷史的起點,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和諸多的改革難題,我們才能明白這一落子的構思精妙、氣象萬千。

    在2003年1月浙江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就明確指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的任務最迫切,發展現代農業的任務最艱巨,改變農村面貌的任務最繁重。

    三個“最”字,盡顯發展任務之重、統籌兼顧之難。

    直觀來看,彼時的浙江,經濟多年高歌猛進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帶來了不少發展的后遺癥,尤其是農村地區,環境“臟亂差”問題尤為突出,成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現實問題之一,亟需改變——這也正是“千萬工程”實施的重要初衷。

    但若換個角度審視,生態環境問題當然重要,但農民增收也是一個永恒的民生課題。盡管浙江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在全國位居前列,可依然面臨著迫切的發展訴求。兩權相較之下,孰輕孰重、如何平衡?

    “千萬工程”不做選擇題,他要的是必答題,他更是一招破題。

    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由環境變革觸發生態變革,催發產業變革,激發文化和社會變革,從而形成一場鄉土重整、鄉村重塑、城鄉重構的社會革命。

    二十年來,“千萬工程”不斷升級拓展,他就像是一個偉大的生命體,開啟了自我的更迭生長。這得益于時代陽光雨露的滋養,但其實,在播下種子的那一刻,思想的領航、理論的創新已經為其培植了豐厚的土壤,為我們解答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打開了總開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最深刻的道理,往往都蘊含在最簡單、最質樸的話語中。

    這不僅在于其堅持了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最崇高的初心和使命,更有現實針對意義的是,他從發展觀上回答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如何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如何共贏的問題,從世界觀上回應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重需要,從方法論上找到了一條破解中國現代化發展中兩難、多難的有效路徑,為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提供了實踐樣本和思想之源。



    “以前賣橘子要自己拉進城里去,價格只能賣一兩元一斤。現在連摘都不需要,游客喜歡親手采摘,價錢也給得高。”嘉興嘉善縣江家港莊打造村莊“IP”江小橘,建起了親子樂園,改造了民宿產品“村民宿集”,吸引大批游客,農民也過上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受益的何止是鄉村,何止是浙江:在內蒙古大興安嶺的北岸林場,人們圍繞“林”字做文章,通過發展森林旅游、林下經濟,實現了“不砍一棵樹,照樣能致富”;在山西右玉,經過多年發展,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生態牧場、特色旅游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在貴州、在四川、在江西,受益于一片小小的白茶,3省5縣的農民分享了“安吉白茶”的品牌效益,“一片葉子再富四方百姓”的故事成為佳話。

    又何止是中國!“‘千萬工程’表明,在農村大幅改善環境同時實現快速經濟發展是可行的。”英國愛丁堡大學基礎設施與環境研究所負責人阿利斯泰爾·博思威克教授說,“我相信‘千萬工程’的經驗將能傳授給其他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千萬工程”是我們黨生態文明理論最大眾的傳播者,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要求最生動的實踐者。他用這片土地上千萬農民真誠的笑臉,給世界講述了一個美麗中國的故事,再次為世界多樣化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如果說生態文明是“千萬工程”的魂,城鄉統籌發展就是“千萬工程”的骨。沒有城市的支持,沒有城鄉統籌的力度,“千萬工程”無法達到如今的高度,鄉村也難以獨自美麗

    二十年前,一些到過浙江考察的人士,曾形象地將彼時的情形概括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走了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

    農村的“臟亂差”,既是村莊規劃問題、環境治理問題,又是發展模式、產業結構、農民生活消費習慣等一系列問題。究其背后的實質,還是長期重工輕農、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所形成的“病灶”。



    “千萬工程”盛開在浙江這片土地上并非偶然。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后20多年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到2002年,浙江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1.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8個百分點,總體上形成了城鄉協調發展的優勢。但同時,浙江的城市化水平質量不高,功能不全,亟待提升。這是一個現實邏輯。

    而另外一個重要的歷史邏輯是,在經歷了長期的農業支撐工業化進程,農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犧牲之后,工農城鄉關系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路口。統籌城鄉,從哪兒統,怎么統?需要有地區率先垂范、作出探索。

    經濟發展的必要,生態保護的必須,城鄉統籌的必然……形成了一個重要的交匯點。這個點就是“千萬工程”。

    “新土改”“新金改”“新戶改”“新社保”,各項改革措施不斷出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現代文明,不斷向鄉村延伸、覆蓋、輻射;人才下鄉、技術下鄉、資金下鄉,各種要素向鄉村不斷流動……鄉村之變,更是城鄉之變。

    走進溫州永嘉縣源頭村,清流淙淙的溪邊停靠著一艘艘兩頭尖尖、造型優美的小船,相傳這就是李清照千古名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的“舴艋舟”。只不過歲易時移,舴艋舟的功能已從載人、運貨轉變為觀光、拍照。

    舴艋舟功能的轉變,實質是村莊生存發展道路的轉變。幾年前在外經商的陳小靜放棄上海生意,回鄉擔任了村委會主任,短短幾年時間,村莊就走出一條“旅游+電商”的發展道路。

    如今的源頭村已經成為AAA級景區,以“源頭陳小靜”為商標的各種農副產品更是在網上熱賣。

    縱觀“千萬工程”二十年的發展之路,實際上也正是浙江對于城鄉統籌的認識不斷加深、領域不斷拓展、層次不斷提升、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

    這種統籌,不是簡單的公共資源、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覆蓋,也不是單向的以城帶鄉、以城統鄉,他更強調的是體制機制壁壘的打破,把城市和鄉村真正當做一個整體來一并設計、一并規劃、一并推進。

    如果說生態文明是“千萬工程”的魂,城鄉統籌發展就是“千萬工程”的骨。沒有城市的支持,沒有城鄉統籌的力度,“千萬工程”無法達到如今的高度,鄉村也難以獨自美麗。

    這其中蘊含的不正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之道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所指出,既要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又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抓農村”,必須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高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而反過來看,“千萬工程”的實施,鄉村的快速發展,與城市日漸深度的融合,也為城市日新月異拓展了新空間、提供了新動力。

    這種促進,不是簡單地給城市的產業轉移提供了多少土地,給市民的休閑提供了多少清新的空氣、給游子承載了多少鄉愁的寄托;而是從發展戰略層面認識升華,鄉村越來越成為一些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重要的戰略后院,越來越成為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空間。

    在采訪中,我們明顯感覺到,浙江的干部無論來自城或鄉哪個部門,無論是謀劃城市的發展還是鄉村的建設,都習慣用城鄉統籌的思維來開展工作、調配要素、統籌資源、規劃空間、設計制度……城與鄉有形的邊界在模糊,無形的藩籬也在拆除,從而于整體上推動了浙江經濟社會的發展。

    而“千萬工程”,讓這一切成為可能,更讓這些可能成為現實。

    沒有鄉村自信,就不會有中國人真正的文化自信。“千萬工程”所喚醒的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我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基石所在、底蘊所在、精神所在

    “鄉村,讓城市更向往!”

    2010年4月的上海世博會,浙江寧波滕頭村的“鄉村案例館”在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展會上,表達了自己獨到的理解,大聲喊出了這一句話。

    隔著13年的時空,我們依然能看得到村民們臉上洋溢的驕傲,以及這句話在當時所產生的影響和思考。



    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但在中國由傳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中,人們更多還是用城市文明、工業文明的視角來解讀鄉村的價值,這也導致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三農”“被處于”一種邊緣的位置,不僅村莊在物理層面面臨著衰敗與凋敝的風險,而且農民在精神層面也呈現一定程度的迷茫、壓抑和不自信。

    現在我們看到全國各地都在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廁所革命和人居環境整治成為熱詞,但在二十年前,這無異于打破了人們的習慣認知和路徑依賴。某中部省份一位鄉鎮書記的觀點有一定的代表性:“城市都沒有做好垃圾分類,農村怎么做得成?”

    這也許是當時的現實,也是一種無奈。在目睹了“千萬工程”帶來的美麗嬗變之后,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那個發軔于農家房前屋后、村頭門頭的環境整治,已在二十年前伏下了草蛇灰線,點燃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傳奇,也就像鹵水點豆腐一樣,把鄉村的一切點化為我們一直夢寐以求的樣子。“千萬工程”對于這塊土地最根本的重塑,不只是環境的改變、顏值的提升、經濟的帶動……而是來自于全社會對于新時代中國鄉村價值的再認識,以及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們對于鄉村日益堅定的文化自信、發展自信,和對于農民這一身份發自內心的真正認同。

    浙江的干部說,浙江不和人家比GDP,浙江要和人家比鄉村,比誰的鄉村更漂亮、更富裕、更文明;浙江的農民說,以前大家都努力往城市跑,現在周末城里人都非要到鄉村來;來到浙江的外地人都說,浙江農民真有福氣……這是福氣,也是底氣,更是勇氣和志氣。

    鄉村不是城市的附庸,也不只是城市的“背面”,而是具有獨特價值的生命體,在重大歷史的變革時期,中國鄉村還會肩負起引領時代的使命;

    農民更不是“愚昧無知”的群像,他們可以是鄉村的藝術家,生活的哲學家,理性的經濟學家……只要一點陽光,就能從大地深處開出美麗的花。

    當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推進,鄉村的千年之變勢不可擋。中國有幾十萬個村莊,不是所有的村莊都能建成美麗鄉村,有些村莊還將不可避免地逐漸消亡。即便是在浙江,也面臨著鄉村人口流失的現實。但同樣,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鄉村生活、就業、休閑、康養,有越來越多的新產業、新業態在這里萌生,有越來越多的村莊煥發了新的生機。

    城鎮越發展、越繁榮,現代化越往前走、物質生活越豐富,人民群眾越喜歡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農業的多種功能、鄉村的多元價值就越發重要。

    從歷史更深層面來看,鄉村是我們邁向民族復興的大后方,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可以說,沒有鄉村自信,就不會有中國人真正的文化自信。

    從這個角度說,“千萬工程”就是一場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革命,以此為契機,鄉村產業實現升級,鄉村治理走向善治,鄉村文化開始自信,鄉村社會更加祥和,鄉村生態日益友好,更重要的是,他讓曾經“灰頭土臉”的農民揚眉吐氣,讓曾經是落后代名詞的鄉村翻轉了命運,他清掃的不僅是鄉村環境的“臟亂差”,也把中國鄉村文化的不自信一起扔進了垃圾箱。

    “千萬工程”所喚醒的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我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基石所在、底蘊所在、精神所在。

    說到底,“千萬工程”最寶貴的經驗和財富,還是“人”,是人的精神、人的品格、人的素質,是這片之江大地上千百年來孕育出的生生不息的奮斗之志、創新之力、實干之氣

    近年來,大家都在學習浙江經驗,但有人也不乏“疑慮”。

    安吉是“兩山”理念的誕生地,每天都有絡繹不絕從全國各地來此參觀考察的團隊,大家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安吉每個村莊都建設得這么好,花了多少錢?

    有些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干部則自己下了結論:“我們學不了安吉,我們沒有那么多錢。”

    在很多人看來,浙江“千萬工程”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是因為他們經濟發達,所以有錢投入。

    其實這里面包含著三重邏輯。

    首先,這不僅是有沒有錢投的問題,更是愿不愿意投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對“三農”是不是真重視的問題;

    其次,有錢投、愿意投,還要把錢用出效率、花出成效,這就是經驗、能力問題;

    最重要的是,有錢的地方有有錢的干法,沒錢的地方有沒錢的干法,這就是因地制宜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農村環境整治這個事,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要搞,標準可以有高有低,但最起碼要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以安吉為例,2008年它也是剛脫掉貧困縣帽子不久,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從當年不到6億元的地方財政收入中拿出1億元,步步為計、量力而行,以最小的投入得到了最大的回報。

    當然,經濟基礎只是一個方面。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極大,不同的地理區位、風土人情、資源稟賦、文化傳統等,都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擔憂。

    但經驗不是刻板教條,學習也不是生搬硬套。浙江造就千萬美麗村莊,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強調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美中國、各有其美,不能不顧體型、一個尺碼裁衣。只有立足各地的實際情況,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2018年12月,中辦、國辦轉發了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的報告,報告總結歸納出七個方面的經驗。縱觀這些經驗:始終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始終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始終堅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難,始終堅持系統治理久久為功,始終堅持真金白銀投入,始終堅持強化政府引導,調動農民主體和經營主體力量……其實每一條都是很基本、很質樸的道理,并不存在什么特殊的門檻,哪里都能學得來、學得好。

    再仔細想想,這些經驗又何止于“千萬工程”呢?對于做好全局性的“三農”工作,都是應該秉持的基本原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任何地區,都應該學、必須學。

    說到底,“千萬工程”最寶貴的經驗和財富,還是“人”,是人的精神、人的品格、人的素質,是每個地方從上到下的主政者乃至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他們在歷史節點的關鍵抉擇,于波浪洶涌中的政治定力,遇困頓挫折時的敢闖敢試,在舒適圈里的居安思危……是這片之江大地上千百年來孕育出的生生不息的奮斗之志、創新之力、實干之氣。

    而這,不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氣質嗎?所以,我們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戰勝一次又一次挑戰,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務必執政為民重“三農”、務必以人為本謀“三農”、務必統籌城鄉興“三農”、務必改革開放促“三農”、務必求真務實抓“三農”——真理的力量往往在時間的流逝中更見清晰。“千萬工程”的歷程,更加印證了這五個“務必”的真理性、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了人民,共產黨人的使命就是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億萬農民,曾經為革命、建設、改革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理所應當、天經地義、于情于理都應該過上干干凈凈、舒舒服服、和和美美的生活。



    怎么才能讓億萬農民過上這樣的美好生活呢?時代在出卷,農民在出卷。

    路徑有很多,但最關鍵的一條還是要到我們黨的初心使命里找線索,從我們出發的源頭找答案。

    2005年5月21日,習近平同志在《農民日報》專訪《習近平的“新‘三農’”說》中,深刻論述了他對“三農”工作的認識,即:務必執政為民重“三農”、務必以人為本謀“三農”、務必統籌城鄉興“三農”、務必改革開放促“三農”、務必求真務實抓“三農”。

    真理的力量往往在時間的流逝中更見清晰。“千萬工程”的歷程,更加印證了這五個“務必”的真理性、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

    務必執政為民重“三農”。就是要從全局的戰略高度看待“三農”的重要意義,對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認識不能模糊,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對扶持“三農”的各項工作力度不能減弱。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始終堅持重中之重戰略不動搖。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時,親自抓“千萬工程”的部署落實和示范引領,每年召開全省現場會作現場指導。連續好幾年,習近平同志新年調研的首站都是農村,新年度省委召開的第一次全省性重要會議就是農村工作會議……這樣的“為”、如此的“重”,體現在施政方針、政策舉措,也體現在細節上。

    務必以人為本謀“三農”。就是要把我們黨的群眾工作路線貫穿于“三農”工作的方方面面,始終堅持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千萬工程”為什么能二十年久久為功,取得巨大的成績?我們黨為什么能帶領人民,100多年步履鏗鏘走到今天?一切的密碼都大不過這四個字:“以人為本”。既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還要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充分調動他們參與鄉村建設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尊重民意、維護民利、強化民管。不要懷疑農民生活的智慧,更不用擔憂他們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有真正走進農民、相信農民、依靠農民,我們才能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

    務必統籌城鄉興“三農”。鄉村當然是獨立的存在,不是城市的附庸。但是,如果離開了城市的支持,它也難以獲得充足的現代化資源和要素保障,沒有城市的參照、城市的需求,鄉村的存在就沒有那么珍貴。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城鄉之間亦是如此。務必統籌城鄉興“三農”,就是要把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繁榮、農民的增收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中統籌考慮、規劃、安排,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系統謀劃、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如此,“三農”才有出路,城市也才能繼續“讓生活更美好”。

    務必改革開放促“三農”。從歷史的角度,這個世界上可能不會有哪個群體像中國農民一樣,對“改革”這兩個字如此感同身受,他們也是最具有改革精神和改革基因的。從未來的發展,無論是重中之重戰略的持續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入貫徹,還是城鄉統籌機制的不斷完善,其背后都必然是一連串的體制機制的改革在起作用。沒有改革,不會有“千萬工程”的成就,也不會有“三農”的未來。事實上,“千萬工程”就是改革精神、改革動力、改革舉措推動的一場大改革。務必改革開放促“三農”,就是要始終以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和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深入推進改革開放,不斷為“三農”發展添活力、強動力、增后勁。發展不停步,改革不止步。

    務必求真務實抓“三農”。農業農村工作,直接面向的是廣大農民群眾,涉及億萬農民的根本利益,來不得半點虛假。農民最講究實際,是蓋一座漂亮的牌樓好,還是為農民修建100個衛生廁所好,他們心中自有計較。但是這種工作成績,往往是“潛績”而不是“顯績”,因此抓“三農”工作必須要有科學的精神和求實的作風。務必求真務實抓“三農”,既要求得“真”,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尊重規律、尊重民意,從實際出發做決策、想問題、辦事情;更要務得“實”,一旦確立了目標,必須穩扎穩打、循序漸進走下去,既要保持歷史耐心,一任接著一任干,也要努力創新突破、與時俱進,積小勝為大勝,帶領農民群眾不斷奔赴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在浙江金華花園村,坐落著一座“千萬工程”展示館,這里記錄了“千萬工程”的思想軌跡、發展脈絡、實踐成效。那也是包括花園村在內的無數鄉村的感恩和情懷所系。正是受益于“千萬工程”的鄉村革命,萬千鄉村變得更加和美、更有活力,他們也在這場革命中蓄積了通向未來的強勁動力。

    風已起,未來已來。今天,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路口。一個人類歷史上人口體量巨大的國家正在邁向他的現代化之路,這也是一個最古老的民族、一片最古老的土地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千千萬萬的鄉村,他們的未來也將迎來更為巨大的改寫。誠然,這必定是一個艱難而又痛苦的過程,但中國鄉村的希望正在這里,鄉村振興的契機正在這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美好未來正孕育在這里。

    “千萬工程”源自浙江,“千萬工程”屬于中國,“千萬工程”的智慧也一定屬于一切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們。

    初心如磐,

    使命如山;

    道路如砥,

    行者無疆。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九九热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 国产露脸国语对白在线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 91在线视频播放 | 欧美日韩一区免费 | 国产精品视频 | 中日韩黄色大片 | 激情视频网站 | 亚洲人成免费网站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无线看|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九九国产| 日韩亚洲视频 | 日韩高清国产一区在线 | 国产一区视频观看 |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黄色免费在线看 | 欧美一区三区 | 91视频免费在线 | 欧美 亚洲 一区 | 欧美成年网站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一区中文字幕 | 成人爽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欧美高清一区 | 日韩成人一区二区 | 日韩影音|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 日本久久香蕉 | 福利片一区二区 | 久久久亚洲国产天美传媒修理工 | 午夜精品视频 | 成人片在线播放 | 免费的一级黄色片 | 午夜视频一区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青青牛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