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中文字幕_亚洲美女网站_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_aaa国产大片_国产一区2区_99热这里都是精品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數字中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更新時間:2023-5-21 19:40:36    來源:新華社


       ◆“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這樣強調。

◆今年2月出臺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并提出“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在數字中國建設引領下,“數字福建”建設已從最初的電子政務、民生服務領域,不斷向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延伸,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2022年我國數據產量達8.1ZB,同比增長22.7%,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

◆面向未來,全面提升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化驅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變革,將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動力。

數字中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鄭良 王成 周義

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

數字基礎設施規模能級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開通5G基站231.2萬個,5G用戶達5.61億戶,全球占比均超過60%;

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18.45億戶,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物超人”的國家;

算力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位,年增長率近30%……

2023年4月底舉行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一系列數據勾勒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中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這樣強調。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在福建工作期間,他就曾用“搶占制高點”對推動“數字福建”建設提出要求,福建因而逐步搭建起覆蓋全省、上下貫通、橫向聯通的“政務一張網”。此后20多年間,“數字福建”建設推動福建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在福建工作期間率先提出建設“數字福建”;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部署“數字浙江”建設,打造“百億信息化建設”工程;2015年12月,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提出推進“數字中國”建設;2018年4月,向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發來賀信……從地方到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以世界眼光敏銳洞察全球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勢,引領中國數字經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數字中國建設作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深刻闡釋了為什么要建設數字中國、怎樣建設數字中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2017年,“建設數字中國”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今年2月公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并提出“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建設數字中國是習近平總書記長達幾十年對信息化觀察、思考和實踐的成果。”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主任王欽敏近日撰文表示,從“數字福建”“數字浙江”到數字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數字中國建設從地方實踐到全國整體推進,已成為我國數字化發展的鮮明特色。

05:06

抓住先機建設“數字福建”

20世紀90年代末,國際上出現了“數字地球”這一前沿概念。2000年國慶前夕,剛從國外歸來不久的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福州大學副校長王欽敏向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遞交了一份《“數字福建”項目建議書》。同年10月12日,習近平同志在項目建議書上作出批示。

在批示中,習近平指出,建設“數字福建”意義重大,省政府應全力支持。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必須搶占科技制高點。建設“數字福建”,就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點之一。

此后,僅用幾個月時間,一系列戰略思路和頂層設計漸次落地。2000年12月2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研究“數字福建”建設工作方案。習近平說,這是福建“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一大舉措。建設“數字福建”,攻占信息化的戰略制高點,可以統攬福建省信息化全局,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數字福建”建設,首先從電子政務入手。

2001年,福建新大陸通信公司成為“福建省政務信息網絡”工程總集成商。該公司負責人王晶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在當時需要極大的膽識和魄力。”

“當時,省里部分廳局雖已建成內部局域網,但信息資源數字化和共享程度低,政務信息采集依靠人工、流轉仍依靠紙質,跨部門、跨區域之間的數據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和共享機制。”福建省數字辦主任吳宏武回憶。

習近平親自掛帥,擔任“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福建省積極探索電子政務項目統建共享的建設模式,并快速推進。

2002年1月16日17時18分,習近平輕點鼠標,福建省政務信息網正式開通。該網聯通了180個省直單位和9個設區市84個縣(區、市),在國內率先實施省級政務信息資源標準化、數字化、網絡化、空間化改造,建成分布式、可共享的政務數據庫群。

“政務信息網的建設,成為政府內部整體協同的‘高速公路’,也架起了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吳宏武形象地比喻道。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是國家智能社會治理綜合實驗基地,社區工作者在鼓樓區鼓東街道中山社區介紹“智慧社區”建設情況(2023年 4 月 25 日攝) 林善傳攝 / 本刊

“數字福建”建設,讓群眾共享治理便利。

“讓‘數字福建’貼近社會、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讓人民群眾分享‘數字福建’建設成果。”這是習近平提出的要求,也是“數字福建”追求的目標之一。

2001年5月,福建省政府將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福州市鼓樓區確定為“數字福建”重點項目建設示范區,并選擇基礎較好的屏西、湖前等7個居民小區為信息化社區建設試點。

“數字福建”為社區生活打開了一扇“數字之門”。到2001年底,鼓樓區7個試點小區基本實現寬帶布線到戶,網絡接入率比原來提高5到10倍,有幾幢樓安裝了水電自動抄表系統,初步構建起社區信息服務網絡。一些群眾通過登錄社區網站,不出家門就可以向物業管理部門報修。

鼓樓區數字辦主任、時任鼓樓區科技局工作人員章世長介紹,依托信息化建設,鼓樓區在全省最早建設“12345”熱線電話,后來從電話拓展到電子郵件,群眾有求助、舉報投訴、政策咨詢等需要,都可以通過撥打“12345”幫助解決。

從2000年10月到2002年10月,經過短短兩年時間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福建建立起一整套綜合協調機制,推動“數字福建”建設在科學軌道上行穩致遠,破解了制約信息化發展的諸多難題。

“數字福建”建設,應時而動不斷升級。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20多年來,福建省接續推動“數字福建”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數字中國建設引領下,“數字福建”已從最初的電子政務、民生服務領域,不斷向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延伸,持續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福建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20多年來,福建省牢記囑托、砥礪前行,持續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優化升級數字政務服務,加快建設數字社會,數字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數字福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福建省“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成立以來,歷任組長均由福建省委或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相關省直部門主要負責人作為小組成員,形成統一領導、協同推進、分工負責的管理體系。

福建省先后制定實施了5份“數字福建”專項規劃、22份年度要點,出臺《福建省大數據發展條例》等法規及具體產業舉措,保證“數字福建”建設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福建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郭寧寧介紹說,20多年來,“數字福建”建設實現“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優”的躍升,為福建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特別是軟件信息、大數據、物聯網、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等數字產業集群蓬勃發展,建成了一大批智能車間和示范工廠。

“以福州為例,2022年全市數字經濟規模達6166.8億元,占GDP比重達51.65%,成為做大做優做強省會的重要引擎。”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林寶金說。

在位于石獅高新區的福建中科光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光芯片生產車間里,機器正開足馬力生產光芯片(2023 年 2 月 23 日攝)

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

4月27日至28日,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2018年以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已連續6年在福州舉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經濟由一域遍全局,蓬勃發展。2022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

數實深度融合賦能產業升級。在福州長樂區永榮錦江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卷繞車間,一根根尼龍絲線在自動化機臺飛速卷繞,形成絲餅后落桶,自動傳送到下一生產線,在包裝車間,機器人早已“守候”在機臺旁,自動抓取、拆分,進行套袋、碼垛……生產線上400多機臺,只有四五個工人在旁操作。

“近年來,福州打造了10個省級以上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600多家紡織化纖企業接入平臺,打通產業鏈、供應鏈、操作鏈。”福州市市長吳賢德介紹。

不僅在福建,數字經濟規模已超5萬億元的制造業大省江蘇,以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為關鍵,加速“數實融合”,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

截至2022年底,江蘇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88.1%、61.6%,各關鍵指標均居全國第一。今年起,江蘇將力爭用3年時間,推動全省5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全覆蓋。

我國持續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目前,產業數字化已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的主引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顯示,2022年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41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

打造數字產業集群競爭新優勢。上臂截肢殘障人士佩戴使用“靈犀手”,經過訓練就可以依靠意念控制手部動作,與健全人一樣拿放物品;進入3D量體艙,秒知身高和“三圍”數據,精準挑選服裝;借助“AI繪畫”,只需輸入關鍵詞,幾秒鐘內就能自動生成藝術畫作;戴上特制眼鏡,對準汽車發動機進行掃描,使用虛擬工具模擬檢修操作……

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的320個政府部門和企事業的參展單位,帶來了以5G、云計算、AI、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為數字政府、智慧城市、能源制造、數字農業、數字教育、醫療康養、數字旅游等多個行業應用領域提供豐富的解決方案。一批批前沿數字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現實生活,數字產業正成為新藍海。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我國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軟件、電子信息等領域的一批數字產業集群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成為推動數字中國建設的主要動能。

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4月27日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2022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長5.5%;軟件業務收入達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1.2萬億元,同比增長15.5%。農業生產信息化率超過25%。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7.2%。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負責人王建偉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等方面發力,分階段分領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特別是將加快推動5G、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關鍵軟件等產業集群化發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形成全局帶動效應。鼓勵推動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具有核心技術產品、生態構建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通過規模集聚、優勢互補來促進新興產業的高速增長。

激發潛能深挖數據要素富礦。今年3月,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與上海數據交易所完成了國內首個數據交易鏈的一期建設工作并正式上線,實現“一地掛牌、全鏈流通”。各數據交易場所可通過加入數據交易鏈聯盟,共享數據交易鏈上的數據產品目錄。

數據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要素。我國的數據要素稟賦較為豐富,數據總量約占全球的20%。2022年,我國數據產量達8.1ZB,同比增長22.7%,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

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的數據要素市場,能夠促進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進一步激發數據要素潛能,深挖數據要素富礦。

2020年3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將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相并列,提出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2022年12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創造性地提出,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和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數據產權制度框架,構建中國特色數據產權制度體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3月印發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組建國家數據局,這將有力推進我國數據基礎制度建設,促進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福建、上海、浙江、山東、江西等多地探索立法加強數據保護,從數據界定、收集、流轉、交易、利用等方面發掘數據資源要素作用,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培育。上海、北京、廣東、福建等地相繼成立大數據交易所,系統支持、數據定價、交易服務等不斷完善。

頂層設計推動、機構改革保障、法治建設護航、分工部署落實,一系列舉措均旨在為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引擎

當前,我國已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時代新征程為數字中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今年2月印發的《規劃》明確了新時代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戰略,并提出“2522”的整體框架。面向未來,全面提升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化驅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變革,將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動力。

數字鄉村智慧農業。一場春雨后,在福建省安溪縣云嶺茶莊園,茶農們正搶抓時節采摘新芽。

“茶園安裝了連接5G網絡的蟲情監測傳感器,傳感器配有可360度旋轉的高清攝像頭,可全天監測茶園里的病蟲害情況,茶園管理更輕松了。”云嶺茶莊園經理肖小云說。

打開手機,通過5G網絡,攝像頭采集的數據可實時傳輸到手機里。“千里眼”的背后,聯通的是能診斷蟲情和預警預報的“智慧大腦”。在病蟲害發生前,“智慧大腦”已根據采集的環境信息對不同種類病蟲害發生的概率進行了預警預報。

云嶺茶莊園的“數字變身”,是全國各地智慧農業蓬勃發展的一個案例。近年來,農業遙感、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越來越多應用到各地的田間地頭,“田間布控氣象監測設備”“蟲情測報系統”等可視化管理系統,對區域內的氣象環境、土壤墑情、病蟲害進行實時監測并上傳云端,為農田智慧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我國持續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各級、各地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數字鄉村,讓農業生產更智慧。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2021年,全國用于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社會資本投入954.6億元,縣均社會資本投入3588.8萬元、鄉村人均投入135.2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2%和24%。

數字政務高效協同。對接省、市、縣三級300多個數源單位,監測用電量、稅務開票、新登記經營主體、工程項目信息等各類經濟指標5000余項,勾勒經濟運行“日監測、周分析、月快報、季研判”的高頻動態畫像——2022年5月上線運行的福建省經濟社會運行和高質量發展監測與績效管理平臺,以精準研判為宏觀經濟運行調度提供決策參考。

“這一平臺通過實時掌握全省各地區各部門經濟運行的關鍵數據,第一時間對經濟運行態勢進行研判,分析趨勢,為高質量發展‘把脈’。”福建省數字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如今,各地綜合運用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正在充分挖掘數據潛能,城市管理、政府決策、政策執行等正在變得更加科學、更加智慧。

2019年5月,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2021年,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基本建成,如今平臺用戶已超10億人。2022年,全國一體化政務數據共享樞紐發布數據資源1.5萬類,累計支撐共享調用超過5000億次。大批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數字政務協同服務效能大幅提升。

數字社會普惠便捷。訪問總量超過67億次,上線僅一年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教育資源庫。

2022年,我國全面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當年集成上線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匯聚了各類優質教育資源4.4萬多條,能夠讓遠在邊疆、身處農村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同上一堂課”,身臨其境,共享共用。

目前,我國中小學校園網絡接入率達到100%,擁有多媒體教室的中小學校占比達99.5%。教育信息化對于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成為數字技術改變社會生活的一個生動案例。

數字技術在教育、就業、社保、醫藥衛生、交通、食品安全等各民生領域場景得到更多應用。2022年,我國地市級、縣級遠程醫療服務實現全覆蓋,全年共開展遠程醫療服務超過2670萬人次。全國電子社保卡領用人數達7.15億,各類人社線上服務渠道提供服務近141億人次。

數字文化方興未艾。2023年年初舉辦的上海豫園燈會,引入多媒體、實景結合AR增強現實等技術,游客可通過“掃碼”游覽AR燈會,體驗召喚山海、暢游山海、山海圖鑒等活動;2022年,中國移動咪咕與廈門市政府合作推出“鼓浪嶼元宇宙”項目,通過數字技術讓用戶體驗鼓浪嶼之美……

迅猛發展的數字技術,為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態提供了更多可能。如今,各地文化場館加快數字化轉型,全民閱讀、藝術普及以及數字化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中國數字閱讀用戶達5.3億。網絡文化創造活力進一步激發,全國重點網絡文學企業作品超3000萬部,網文“出海”吸引約1.5億用戶,海外傳播影響力不斷增強。

中辦國辦2022年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為抓手”,將“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作為重點任務。近年來,我國已組織開展多次全國性文化資源普查,形成海量文化資源數據,為全面梳理中華文化資源、呈現中華文化全景奠定基礎。

邁上新征程,創造新偉業。數字中國建設必將成為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為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提供有力支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刊于《瞭望》2023年第21期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數字中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2023-5-21 19:40:36    來源:新華社


       ◆“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這樣強調。

◆今年2月出臺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并提出“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在數字中國建設引領下,“數字福建”建設已從最初的電子政務、民生服務領域,不斷向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延伸,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2022年我國數據產量達8.1ZB,同比增長22.7%,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

◆面向未來,全面提升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化驅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變革,將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動力。

數字中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鄭良 王成 周義

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

數字基礎設施規模能級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開通5G基站231.2萬個,5G用戶達5.61億戶,全球占比均超過60%;

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18.45億戶,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物超人”的國家;

算力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位,年增長率近30%……

2023年4月底舉行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一系列數據勾勒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中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這樣強調。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在福建工作期間,他就曾用“搶占制高點”對推動“數字福建”建設提出要求,福建因而逐步搭建起覆蓋全省、上下貫通、橫向聯通的“政務一張網”。此后20多年間,“數字福建”建設推動福建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在福建工作期間率先提出建設“數字福建”;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部署“數字浙江”建設,打造“百億信息化建設”工程;2015年12月,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提出推進“數字中國”建設;2018年4月,向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發來賀信……從地方到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以世界眼光敏銳洞察全球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勢,引領中國數字經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數字中國建設作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深刻闡釋了為什么要建設數字中國、怎樣建設數字中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2017年,“建設數字中國”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今年2月公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并提出“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建設數字中國是習近平總書記長達幾十年對信息化觀察、思考和實踐的成果。”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主任王欽敏近日撰文表示,從“數字福建”“數字浙江”到數字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數字中國建設從地方實踐到全國整體推進,已成為我國數字化發展的鮮明特色。

05:06

抓住先機建設“數字福建”

20世紀90年代末,國際上出現了“數字地球”這一前沿概念。2000年國慶前夕,剛從國外歸來不久的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福州大學副校長王欽敏向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遞交了一份《“數字福建”項目建議書》。同年10月12日,習近平同志在項目建議書上作出批示。

在批示中,習近平指出,建設“數字福建”意義重大,省政府應全力支持。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必須搶占科技制高點。建設“數字福建”,就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點之一。

此后,僅用幾個月時間,一系列戰略思路和頂層設計漸次落地。2000年12月2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研究“數字福建”建設工作方案。習近平說,這是福建“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一大舉措。建設“數字福建”,攻占信息化的戰略制高點,可以統攬福建省信息化全局,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數字福建”建設,首先從電子政務入手。

2001年,福建新大陸通信公司成為“福建省政務信息網絡”工程總集成商。該公司負責人王晶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在當時需要極大的膽識和魄力。”

“當時,省里部分廳局雖已建成內部局域網,但信息資源數字化和共享程度低,政務信息采集依靠人工、流轉仍依靠紙質,跨部門、跨區域之間的數據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和共享機制。”福建省數字辦主任吳宏武回憶。

習近平親自掛帥,擔任“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福建省積極探索電子政務項目統建共享的建設模式,并快速推進。

2002年1月16日17時18分,習近平輕點鼠標,福建省政務信息網正式開通。該網聯通了180個省直單位和9個設區市84個縣(區、市),在國內率先實施省級政務信息資源標準化、數字化、網絡化、空間化改造,建成分布式、可共享的政務數據庫群。

“政務信息網的建設,成為政府內部整體協同的‘高速公路’,也架起了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吳宏武形象地比喻道。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是國家智能社會治理綜合實驗基地,社區工作者在鼓樓區鼓東街道中山社區介紹“智慧社區”建設情況(2023年 4 月 25 日攝) 林善傳攝 / 本刊

“數字福建”建設,讓群眾共享治理便利。

“讓‘數字福建’貼近社會、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讓人民群眾分享‘數字福建’建設成果。”這是習近平提出的要求,也是“數字福建”追求的目標之一。

2001年5月,福建省政府將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福州市鼓樓區確定為“數字福建”重點項目建設示范區,并選擇基礎較好的屏西、湖前等7個居民小區為信息化社區建設試點。

“數字福建”為社區生活打開了一扇“數字之門”。到2001年底,鼓樓區7個試點小區基本實現寬帶布線到戶,網絡接入率比原來提高5到10倍,有幾幢樓安裝了水電自動抄表系統,初步構建起社區信息服務網絡。一些群眾通過登錄社區網站,不出家門就可以向物業管理部門報修。

鼓樓區數字辦主任、時任鼓樓區科技局工作人員章世長介紹,依托信息化建設,鼓樓區在全省最早建設“12345”熱線電話,后來從電話拓展到電子郵件,群眾有求助、舉報投訴、政策咨詢等需要,都可以通過撥打“12345”幫助解決。

從2000年10月到2002年10月,經過短短兩年時間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福建建立起一整套綜合協調機制,推動“數字福建”建設在科學軌道上行穩致遠,破解了制約信息化發展的諸多難題。

“數字福建”建設,應時而動不斷升級。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20多年來,福建省接續推動“數字福建”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數字中國建設引領下,“數字福建”已從最初的電子政務、民生服務領域,不斷向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延伸,持續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福建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20多年來,福建省牢記囑托、砥礪前行,持續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優化升級數字政務服務,加快建設數字社會,數字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數字福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福建省“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成立以來,歷任組長均由福建省委或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相關省直部門主要負責人作為小組成員,形成統一領導、協同推進、分工負責的管理體系。

福建省先后制定實施了5份“數字福建”專項規劃、22份年度要點,出臺《福建省大數據發展條例》等法規及具體產業舉措,保證“數字福建”建設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福建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郭寧寧介紹說,20多年來,“數字福建”建設實現“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優”的躍升,為福建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特別是軟件信息、大數據、物聯網、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等數字產業集群蓬勃發展,建成了一大批智能車間和示范工廠。

“以福州為例,2022年全市數字經濟規模達6166.8億元,占GDP比重達51.65%,成為做大做優做強省會的重要引擎。”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林寶金說。

在位于石獅高新區的福建中科光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光芯片生產車間里,機器正開足馬力生產光芯片(2023 年 2 月 23 日攝)

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

4月27日至28日,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2018年以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已連續6年在福州舉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經濟由一域遍全局,蓬勃發展。2022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

數實深度融合賦能產業升級。在福州長樂區永榮錦江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卷繞車間,一根根尼龍絲線在自動化機臺飛速卷繞,形成絲餅后落桶,自動傳送到下一生產線,在包裝車間,機器人早已“守候”在機臺旁,自動抓取、拆分,進行套袋、碼垛……生產線上400多機臺,只有四五個工人在旁操作。

“近年來,福州打造了10個省級以上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600多家紡織化纖企業接入平臺,打通產業鏈、供應鏈、操作鏈。”福州市市長吳賢德介紹。

不僅在福建,數字經濟規模已超5萬億元的制造業大省江蘇,以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為關鍵,加速“數實融合”,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

截至2022年底,江蘇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88.1%、61.6%,各關鍵指標均居全國第一。今年起,江蘇將力爭用3年時間,推動全省5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全覆蓋。

我國持續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目前,產業數字化已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的主引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顯示,2022年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41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

打造數字產業集群競爭新優勢。上臂截肢殘障人士佩戴使用“靈犀手”,經過訓練就可以依靠意念控制手部動作,與健全人一樣拿放物品;進入3D量體艙,秒知身高和“三圍”數據,精準挑選服裝;借助“AI繪畫”,只需輸入關鍵詞,幾秒鐘內就能自動生成藝術畫作;戴上特制眼鏡,對準汽車發動機進行掃描,使用虛擬工具模擬檢修操作……

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的320個政府部門和企事業的參展單位,帶來了以5G、云計算、AI、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為數字政府、智慧城市、能源制造、數字農業、數字教育、醫療康養、數字旅游等多個行業應用領域提供豐富的解決方案。一批批前沿數字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現實生活,數字產業正成為新藍海。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我國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軟件、電子信息等領域的一批數字產業集群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成為推動數字中國建設的主要動能。

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4月27日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2022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長5.5%;軟件業務收入達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1.2萬億元,同比增長15.5%。農業生產信息化率超過25%。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7.2%。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負責人王建偉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等方面發力,分階段分領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特別是將加快推動5G、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關鍵軟件等產業集群化發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形成全局帶動效應。鼓勵推動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具有核心技術產品、生態構建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通過規模集聚、優勢互補來促進新興產業的高速增長。

激發潛能深挖數據要素富礦。今年3月,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與上海數據交易所完成了國內首個數據交易鏈的一期建設工作并正式上線,實現“一地掛牌、全鏈流通”。各數據交易場所可通過加入數據交易鏈聯盟,共享數據交易鏈上的數據產品目錄。

數據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要素。我國的數據要素稟賦較為豐富,數據總量約占全球的20%。2022年,我國數據產量達8.1ZB,同比增長22.7%,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

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的數據要素市場,能夠促進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進一步激發數據要素潛能,深挖數據要素富礦。

2020年3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將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相并列,提出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2022年12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創造性地提出,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和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數據產權制度框架,構建中國特色數據產權制度體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3月印發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組建國家數據局,這將有力推進我國數據基礎制度建設,促進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福建、上海、浙江、山東、江西等多地探索立法加強數據保護,從數據界定、收集、流轉、交易、利用等方面發掘數據資源要素作用,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培育。上海、北京、廣東、福建等地相繼成立大數據交易所,系統支持、數據定價、交易服務等不斷完善。

頂層設計推動、機構改革保障、法治建設護航、分工部署落實,一系列舉措均旨在為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引擎

當前,我國已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時代新征程為數字中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今年2月印發的《規劃》明確了新時代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戰略,并提出“2522”的整體框架。面向未來,全面提升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化驅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變革,將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動力。

數字鄉村智慧農業。一場春雨后,在福建省安溪縣云嶺茶莊園,茶農們正搶抓時節采摘新芽。

“茶園安裝了連接5G網絡的蟲情監測傳感器,傳感器配有可360度旋轉的高清攝像頭,可全天監測茶園里的病蟲害情況,茶園管理更輕松了。”云嶺茶莊園經理肖小云說。

打開手機,通過5G網絡,攝像頭采集的數據可實時傳輸到手機里。“千里眼”的背后,聯通的是能診斷蟲情和預警預報的“智慧大腦”。在病蟲害發生前,“智慧大腦”已根據采集的環境信息對不同種類病蟲害發生的概率進行了預警預報。

云嶺茶莊園的“數字變身”,是全國各地智慧農業蓬勃發展的一個案例。近年來,農業遙感、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越來越多應用到各地的田間地頭,“田間布控氣象監測設備”“蟲情測報系統”等可視化管理系統,對區域內的氣象環境、土壤墑情、病蟲害進行實時監測并上傳云端,為農田智慧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我國持續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各級、各地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數字鄉村,讓農業生產更智慧。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2021年,全國用于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社會資本投入954.6億元,縣均社會資本投入3588.8萬元、鄉村人均投入135.2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2%和24%。

數字政務高效協同。對接省、市、縣三級300多個數源單位,監測用電量、稅務開票、新登記經營主體、工程項目信息等各類經濟指標5000余項,勾勒經濟運行“日監測、周分析、月快報、季研判”的高頻動態畫像——2022年5月上線運行的福建省經濟社會運行和高質量發展監測與績效管理平臺,以精準研判為宏觀經濟運行調度提供決策參考。

“這一平臺通過實時掌握全省各地區各部門經濟運行的關鍵數據,第一時間對經濟運行態勢進行研判,分析趨勢,為高質量發展‘把脈’。”福建省數字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如今,各地綜合運用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正在充分挖掘數據潛能,城市管理、政府決策、政策執行等正在變得更加科學、更加智慧。

2019年5月,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2021年,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基本建成,如今平臺用戶已超10億人。2022年,全國一體化政務數據共享樞紐發布數據資源1.5萬類,累計支撐共享調用超過5000億次。大批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數字政務協同服務效能大幅提升。

數字社會普惠便捷。訪問總量超過67億次,上線僅一年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教育資源庫。

2022年,我國全面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當年集成上線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匯聚了各類優質教育資源4.4萬多條,能夠讓遠在邊疆、身處農村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同上一堂課”,身臨其境,共享共用。

目前,我國中小學校園網絡接入率達到100%,擁有多媒體教室的中小學校占比達99.5%。教育信息化對于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成為數字技術改變社會生活的一個生動案例。

數字技術在教育、就業、社保、醫藥衛生、交通、食品安全等各民生領域場景得到更多應用。2022年,我國地市級、縣級遠程醫療服務實現全覆蓋,全年共開展遠程醫療服務超過2670萬人次。全國電子社保卡領用人數達7.15億,各類人社線上服務渠道提供服務近141億人次。

數字文化方興未艾。2023年年初舉辦的上海豫園燈會,引入多媒體、實景結合AR增強現實等技術,游客可通過“掃碼”游覽AR燈會,體驗召喚山海、暢游山海、山海圖鑒等活動;2022年,中國移動咪咕與廈門市政府合作推出“鼓浪嶼元宇宙”項目,通過數字技術讓用戶體驗鼓浪嶼之美……

迅猛發展的數字技術,為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態提供了更多可能。如今,各地文化場館加快數字化轉型,全民閱讀、藝術普及以及數字化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中國數字閱讀用戶達5.3億。網絡文化創造活力進一步激發,全國重點網絡文學企業作品超3000萬部,網文“出海”吸引約1.5億用戶,海外傳播影響力不斷增強。

中辦國辦2022年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為抓手”,將“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作為重點任務。近年來,我國已組織開展多次全國性文化資源普查,形成海量文化資源數據,為全面梳理中華文化資源、呈現中華文化全景奠定基礎。

邁上新征程,創造新偉業。數字中國建設必將成為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為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提供有力支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刊于《瞭望》2023年第21期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 国产免费视频在线 | 国产黄色av | 能看的av网站 | 日韩亚洲视频 | 男人天堂网av | 婷婷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国产精品爱久久久久久久 | 99精品国产热久久91蜜凸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的用户体验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 色花av| 成人在线不卡 |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 九九九久久国产免费 | 激情图区在线观看 | 电影91久久久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zzz444成人天堂7777| 亚洲一级黄色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综合 | 看av网址| 日韩免费一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在线成人 | 亚洲一区二区 | 毛片免费在线 | 亚洲影视一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黄毛片 | 在线观看黄色电影 | 91亚洲视频 | 国产欧美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