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中文字幕_亚洲美女网站_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_aaa国产大片_国产一区2区_99热这里都是精品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玉淵譚天丨經濟形勢,怎么看?
更新時間:2022-12-20 11:34:21    來源:玉淵譚天

過去3年,當我們談論疫情的同時,有一個話題始終繞不開:

經濟。

沒有人想感染病毒,但問題是,病毒突起,不得不防。而疫情防控使得一些社會經濟活動暫停,勢必會對經濟造成影響。兩難之間只能不斷找尋政策最佳發力點。

過去3年,中國經濟不容易,每一個中國人都不容易,有不同的困惑與擔憂也自然難免。

從這三個維度出發,能看清明年的經濟形勢。

不少人都說,大環境會影響個體的發展。同樣,中國經濟,也受制于大環境。

2022年,全球經濟怎么樣?

通脹處于幾十年來最高水平;

增長處于自1970年衰退后復蘇以來的最嚴重下滑;

全球消費者信心下降幅度遠超前幾次全球經濟衰退前的降幅。

即便已經如此,但最糟糕的情況還未到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出警告,很多人將在2023年感受到經濟衰退。言下之意,2022年,只是經濟衰退的邊緣,2023年,有可能才是經濟衰退的開始。

全球更嚴峻的情況,可能還在后面。

中國出口行業,已經感受到了寒氣。最新的數據顯示,11月我國出口同比下降8.7%。

大家都知道,在過去幾年里,中國的出口“一枝獨秀”,對整個經濟大盤起到了非常難得的支撐作用。但從最新的數據來看,出口也開始出現了比較大的隱憂。

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會直接體現在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上。

但實際上,回過頭看過去,中國一路發展過來,周圍的大環境本就不都是順風順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官方報告將人均GDP下降的程度視為衡量世界經濟衰退的指標,這是2008年以來世界人均GDP的走勢圖:

可以發現,2008年后,世界經濟有過三次明顯的衰退期。最近的一次,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們,也正在親身經歷著。

從圖上也可以看出,此次疫情引發的衰退,還沒有超過此前兩次衰退的程度。

2008年,世界各國平均通脹率上升至10年來的新高。世界GDP增長率也從2007年的4.5%變成了2009年的-1.3%。

更重要的是,這場由美國引發、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讓中國人明白了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性。

2014年的衰退,同樣嚴重——2014年到2016年,世界GDP增長率出現下滑:

2014年世界GDP增長率為3.1%;

2015年世界GDP增長率為3.1%;

2016年世界GDP增長率為2.8%。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仍穩住了自己的節奏,可以看一組數據:

2013年至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

這期間,中國人均GDP從6000多美元上升至超過12000美元,世界排名提升了幾十名。

大環境時有波動,但是我們都闖過來了,而且是以可控的較小代價。

讓我們來算筆賬,會更加直觀:

2013年,全球GDP總量為77.61萬億美元,2021年,全球GDP總量為96.1萬億美元。近10年間,全球GDP總量增長了18.49萬億美元。

這18.49萬億美元中,中國增長了8.16萬億美元,占比44%。

其實,一路走來,我們周遭的驚濤駭浪從未缺席過。中國勇于開頂風船,善于在惡劣的環境中化危機為機遇。但風險與挑戰,一波接著一波,一浪高過一浪。

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

貿易戰一開始,和今天一樣,不少人都對中國經濟的前景產生擔憂,極個別人甚至說出“現在向美國投降是代價最小的”論調。

此后,美國政府鼓吹“脫鉤”“斷鏈”,在各個層面圍堵中國。

現在,四年過去了。結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清楚:

中美貿易額不降反增,中美雙邊貨物貿易總額由2018年的6335.2億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7556.45億美元。

中國與美國發展差距不斷縮小,GDP總量差值由2018年的6.69萬億美元,縮小到2021年的5.26萬億美元。

就在不久前,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報告,裁定2018年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的措施違反了世貿組織相關規定。這意味著,中美貿易戰,我們不僅贏于力,更贏于理。

所以,無論是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周期性的問題,還是由某些國家想要發起的逆全球化的趨勢,我們都經歷過,現在回頭看,我們讓很多人的唱衰不斷破產。

眼下,大家對于困難的感受更為真切,對于復蘇的疑問更多,也很正常——環境勢必對我們有影響。

但環境,并不決定我們的去留,行動的主動權,在我們手里。

還記不記得這張圖:

這是2020年,中國經濟的折線圖。這樣的反彈,我們剛剛經歷過。

在中國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后,美國投行摩根大通上調了中國明年的經濟增長幅度,上調原因是,中國經濟復蘇的大門已經打開。與此同時,高盛、普華永道等機構都表示了對2023年中國經濟的看好。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傳遞出的信號也更加強烈。這兩天,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給出了更加明確的判斷:綜合研判,明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明顯下滑,而我國經濟可能會總體回升,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的軌跡。

當然,過去的經驗模板無法原封不動地套用到現在。

特別是我們在談論中國經濟預期這樣宏大的話題時,對一些現實正在發生的具體問題同樣要給出答案,看中國經濟,同樣要關照當下。

比如說,前不久的快遞運力問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不少人就發出疑問,快遞都送不了,中國經濟真的能復蘇嗎?

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短短幾天,運力不足的問題就得到了緩解。

原因很簡單,快遞運力不足,只是人手不夠,是“沒米下鍋”,運力調度也只是技術問題,而基礎設施等硬件的那個“鍋”,我們一直在提前布局不斷完善。隨著運力補充,這個問題也就不再困擾大家。

快遞小哥的背后,連接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智慧物流等。這些詞,除了體現在“江浙滬包郵”的日常生活,也在深刻改變著中國經濟的格局。

△你可能想不到,每當你點一次外賣,會牽動至少106個產業

問題快速解決是過去5年、10年甚至十幾年間,這些技術在中國不同的區域落地生根的結果。幅員遼闊的中國給這些技術提供了相當豐富和充足的應用場景,使得它們能夠以全球其他地區難以企及的速度不斷地運行、升級、優化。

這反映的是中國發展的縱深感。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變化,國內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放開節奏是梯次的、漸進的。也就是說,供應鏈的韌性能夠讓我們高效調動積累的資源去解決一些焦點問題,只要拉開節奏和間隙,這樣集中力量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將使得我們更快地走向復蘇。

這是中國供應鏈的韌性,這種韌性,也在給中國產業復蘇,提供很強的支撐力。

最近,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多個省份包機出海的事情。

江蘇有一家企業去了南非。在南非,這家企業考察了當地的礦山、倉庫和港口,最終做出了積極布局南非市場的決定,簽署了訂單。

企業出海拓展市場,肯定要解決要素跨越物理空間移動的問題,基礎設施的聯通和供應鏈就至關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企業在多年前就考察過南非市場。顯然,那時候深入南非的時機還沒有那么成熟,尤其是基礎設施的聯通今非昔比——這家企業參觀的南非德班港,是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參與改造的項目。

過去這些年,有很多像南非這樣的國家,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不僅改善了自身的基礎設施,贏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在與中國企業的交往過程中,彼此加深了解,拓展了雙方的發展空間。

企業,在拓展著各自的半徑。半徑的延伸,就是新的機會。

通過對公開數據的挖掘,我們發現,在“新十條”發布后,有至少23個省市出臺了支持企業境外拓展市場的政策。

要看到,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并沒有改變,一個強大的供應網絡一直都在,當產業活力亟待重新激發的時候,中國經濟也將迸發出強大的動力。

幾天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為2023年的經濟發展定調。

會議閉幕后,很多解讀和分析紛紛出爐,討論明年中國經濟“怎么干”的問題。其中關注的一個焦點是擴大國內需求。因為五項重點工作任務,第一項就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同時提到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很多人看到后感到不理解,現在疫情的高峰還沒到來,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門消費。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可行嗎?靠刺激消費來擴大國內需求,靠譜嗎?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另一句話:

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詞,對于跟蹤關注中國經濟的人來說肯定不陌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全要素生產率,也就是要素投入轉化成產出的總體效率。我們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可見,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的擴大內需,并不是簡單地刺激消費,而是以新的供給、新的創新作為撬動內需和提升消費的抓手。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蘋果手機出現前,絕大多數手機都是有鍵盤的,但蘋果手機用自己新的供給創造出觸摸屏手機這樣一個廣闊的市場。蘋果手機用持續的技術創新,滿足甚至引導了新的消費需求,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被列為明年消費重點。這三個領域尤其是后兩個領域,因為供給端的生產能力和產品品質的提升,拓展消費空間,想必很多人已經感同身受。

以新能源車為例,新能源汽車不僅在國內消費領域風生水起,今年前10個月,出口達到了49.9萬輛,同比增長96.7%。

這個數字是怎么來的?正是汽車行業抓住了高質量發展的窗口期,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的一支“生力軍”。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超過40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歐洲已經成為一個主要市場。

更重要的是,和當地汽車品牌的競爭,將加快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升級優化。比如,更有針對性的定制化生產服務,使得“柔性化”生產發展更加深入新能源車領域,反過來也為國內創造新的消費場景,讓中國消費者享受到更加質優價廉的產品。

這兩天,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在分析明年形勢時也明確指出,明年要繼續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培育互聯網+社會數字、數字+生活服務新模式,發展智慧家庭、智慧康養、智慧旅游、智慧出行、智慧廣電、智慧體育等新型數字消費業態。促進共享經濟等消費新業態發展,支持社交電商、網絡直播等新個體經濟模式發展。

這些無疑是中國經濟提前布局數字經濟,新供給拓展新需求的好案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歸根到底是一場改革。這場改革會助力中國經濟復蘇從過去外延式擴張真正向內涵式發展轉變,推動中國經濟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的擴大內需,解決的不僅是中國經濟短期復蘇的問題,更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改革考驗的是智慧、勇氣和行動力。

△通過對公開數據的挖掘我們發現,12月7日“新十條”發布后,多地就立即采取行動,優化疫情防控措施

眼下,隨著各地新一輪防控政策調整到位,短期內可能還會有一波疫情壓力。但是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加強統籌銜接,有序組織實施,順利渡過流行期,確保平穩轉段和社會秩序穩定。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變,中國深化改革,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也不會停。

我們國家有9億勞動年齡人口,這9億人,每天會出門賺錢,都在為生計奔波。他們是爸爸或是媽媽,是兒子或者女兒,每個人,都渴望更好的生活。

每個人的愿望都微不足道,但匯集起來,就是推動這個國家不斷向前的不竭動力。

只要14億多中國人在努力,中國經濟就有動力,誰也不會失掉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文章編輯:施筱雯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玉淵譚天丨經濟形勢,怎么看?
    2022-12-20 11:34:21    來源:玉淵譚天

    過去3年,當我們談論疫情的同時,有一個話題始終繞不開:

    經濟。

    沒有人想感染病毒,但問題是,病毒突起,不得不防。而疫情防控使得一些社會經濟活動暫停,勢必會對經濟造成影響。兩難之間只能不斷找尋政策最佳發力點。

    過去3年,中國經濟不容易,每一個中國人都不容易,有不同的困惑與擔憂也自然難免。

    從這三個維度出發,能看清明年的經濟形勢。

    不少人都說,大環境會影響個體的發展。同樣,中國經濟,也受制于大環境。

    2022年,全球經濟怎么樣?

    通脹處于幾十年來最高水平;

    增長處于自1970年衰退后復蘇以來的最嚴重下滑;

    全球消費者信心下降幅度遠超前幾次全球經濟衰退前的降幅。

    即便已經如此,但最糟糕的情況還未到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出警告,很多人將在2023年感受到經濟衰退。言下之意,2022年,只是經濟衰退的邊緣,2023年,有可能才是經濟衰退的開始。

    全球更嚴峻的情況,可能還在后面。

    中國出口行業,已經感受到了寒氣。最新的數據顯示,11月我國出口同比下降8.7%。

    大家都知道,在過去幾年里,中國的出口“一枝獨秀”,對整個經濟大盤起到了非常難得的支撐作用。但從最新的數據來看,出口也開始出現了比較大的隱憂。

    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會直接體現在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上。

    但實際上,回過頭看過去,中國一路發展過來,周圍的大環境本就不都是順風順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官方報告將人均GDP下降的程度視為衡量世界經濟衰退的指標,這是2008年以來世界人均GDP的走勢圖:

    可以發現,2008年后,世界經濟有過三次明顯的衰退期。最近的一次,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們,也正在親身經歷著。

    從圖上也可以看出,此次疫情引發的衰退,還沒有超過此前兩次衰退的程度。

    2008年,世界各國平均通脹率上升至10年來的新高。世界GDP增長率也從2007年的4.5%變成了2009年的-1.3%。

    更重要的是,這場由美國引發、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讓中國人明白了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性。

    2014年的衰退,同樣嚴重——2014年到2016年,世界GDP增長率出現下滑:

    2014年世界GDP增長率為3.1%;

    2015年世界GDP增長率為3.1%;

    2016年世界GDP增長率為2.8%。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仍穩住了自己的節奏,可以看一組數據:

    2013年至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

    這期間,中國人均GDP從6000多美元上升至超過12000美元,世界排名提升了幾十名。

    大環境時有波動,但是我們都闖過來了,而且是以可控的較小代價。

    讓我們來算筆賬,會更加直觀:

    2013年,全球GDP總量為77.61萬億美元,2021年,全球GDP總量為96.1萬億美元。近10年間,全球GDP總量增長了18.49萬億美元。

    這18.49萬億美元中,中國增長了8.16萬億美元,占比44%。

    其實,一路走來,我們周遭的驚濤駭浪從未缺席過。中國勇于開頂風船,善于在惡劣的環境中化危機為機遇。但風險與挑戰,一波接著一波,一浪高過一浪。

    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

    貿易戰一開始,和今天一樣,不少人都對中國經濟的前景產生擔憂,極個別人甚至說出“現在向美國投降是代價最小的”論調。

    此后,美國政府鼓吹“脫鉤”“斷鏈”,在各個層面圍堵中國。

    現在,四年過去了。結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清楚:

    中美貿易額不降反增,中美雙邊貨物貿易總額由2018年的6335.2億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7556.45億美元。

    中國與美國發展差距不斷縮小,GDP總量差值由2018年的6.69萬億美元,縮小到2021年的5.26萬億美元。

    就在不久前,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報告,裁定2018年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的措施違反了世貿組織相關規定。這意味著,中美貿易戰,我們不僅贏于力,更贏于理。

    所以,無論是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周期性的問題,還是由某些國家想要發起的逆全球化的趨勢,我們都經歷過,現在回頭看,我們讓很多人的唱衰不斷破產。

    眼下,大家對于困難的感受更為真切,對于復蘇的疑問更多,也很正常——環境勢必對我們有影響。

    但環境,并不決定我們的去留,行動的主動權,在我們手里。

    還記不記得這張圖:

    這是2020年,中國經濟的折線圖。這樣的反彈,我們剛剛經歷過。

    在中國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后,美國投行摩根大通上調了中國明年的經濟增長幅度,上調原因是,中國經濟復蘇的大門已經打開。與此同時,高盛、普華永道等機構都表示了對2023年中國經濟的看好。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傳遞出的信號也更加強烈。這兩天,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給出了更加明確的判斷:綜合研判,明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明顯下滑,而我國經濟可能會總體回升,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的軌跡。

    當然,過去的經驗模板無法原封不動地套用到現在。

    特別是我們在談論中國經濟預期這樣宏大的話題時,對一些現實正在發生的具體問題同樣要給出答案,看中國經濟,同樣要關照當下。

    比如說,前不久的快遞運力問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不少人就發出疑問,快遞都送不了,中國經濟真的能復蘇嗎?

    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短短幾天,運力不足的問題就得到了緩解。

    原因很簡單,快遞運力不足,只是人手不夠,是“沒米下鍋”,運力調度也只是技術問題,而基礎設施等硬件的那個“鍋”,我們一直在提前布局不斷完善。隨著運力補充,這個問題也就不再困擾大家。

    快遞小哥的背后,連接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智慧物流等。這些詞,除了體現在“江浙滬包郵”的日常生活,也在深刻改變著中國經濟的格局。

    △你可能想不到,每當你點一次外賣,會牽動至少106個產業

    問題快速解決是過去5年、10年甚至十幾年間,這些技術在中國不同的區域落地生根的結果。幅員遼闊的中國給這些技術提供了相當豐富和充足的應用場景,使得它們能夠以全球其他地區難以企及的速度不斷地運行、升級、優化。

    這反映的是中國發展的縱深感。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變化,國內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放開節奏是梯次的、漸進的。也就是說,供應鏈的韌性能夠讓我們高效調動積累的資源去解決一些焦點問題,只要拉開節奏和間隙,這樣集中力量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將使得我們更快地走向復蘇。

    這是中國供應鏈的韌性,這種韌性,也在給中國產業復蘇,提供很強的支撐力。

    最近,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多個省份包機出海的事情。

    江蘇有一家企業去了南非。在南非,這家企業考察了當地的礦山、倉庫和港口,最終做出了積極布局南非市場的決定,簽署了訂單。

    企業出海拓展市場,肯定要解決要素跨越物理空間移動的問題,基礎設施的聯通和供應鏈就至關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企業在多年前就考察過南非市場。顯然,那時候深入南非的時機還沒有那么成熟,尤其是基礎設施的聯通今非昔比——這家企業參觀的南非德班港,是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參與改造的項目。

    過去這些年,有很多像南非這樣的國家,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不僅改善了自身的基礎設施,贏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在與中國企業的交往過程中,彼此加深了解,拓展了雙方的發展空間。

    企業,在拓展著各自的半徑。半徑的延伸,就是新的機會。

    通過對公開數據的挖掘,我們發現,在“新十條”發布后,有至少23個省市出臺了支持企業境外拓展市場的政策。

    要看到,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并沒有改變,一個強大的供應網絡一直都在,當產業活力亟待重新激發的時候,中國經濟也將迸發出強大的動力。

    幾天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為2023年的經濟發展定調。

    會議閉幕后,很多解讀和分析紛紛出爐,討論明年中國經濟“怎么干”的問題。其中關注的一個焦點是擴大國內需求。因為五項重點工作任務,第一項就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同時提到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很多人看到后感到不理解,現在疫情的高峰還沒到來,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門消費。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可行嗎?靠刺激消費來擴大國內需求,靠譜嗎?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另一句話:

    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詞,對于跟蹤關注中國經濟的人來說肯定不陌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全要素生產率,也就是要素投入轉化成產出的總體效率。我們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可見,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的擴大內需,并不是簡單地刺激消費,而是以新的供給、新的創新作為撬動內需和提升消費的抓手。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蘋果手機出現前,絕大多數手機都是有鍵盤的,但蘋果手機用自己新的供給創造出觸摸屏手機這樣一個廣闊的市場。蘋果手機用持續的技術創新,滿足甚至引導了新的消費需求,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被列為明年消費重點。這三個領域尤其是后兩個領域,因為供給端的生產能力和產品品質的提升,拓展消費空間,想必很多人已經感同身受。

    以新能源車為例,新能源汽車不僅在國內消費領域風生水起,今年前10個月,出口達到了49.9萬輛,同比增長96.7%。

    這個數字是怎么來的?正是汽車行業抓住了高質量發展的窗口期,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的一支“生力軍”。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超過40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歐洲已經成為一個主要市場。

    更重要的是,和當地汽車品牌的競爭,將加快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升級優化。比如,更有針對性的定制化生產服務,使得“柔性化”生產發展更加深入新能源車領域,反過來也為國內創造新的消費場景,讓中國消費者享受到更加質優價廉的產品。

    這兩天,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在分析明年形勢時也明確指出,明年要繼續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培育互聯網+社會數字、數字+生活服務新模式,發展智慧家庭、智慧康養、智慧旅游、智慧出行、智慧廣電、智慧體育等新型數字消費業態。促進共享經濟等消費新業態發展,支持社交電商、網絡直播等新個體經濟模式發展。

    這些無疑是中國經濟提前布局數字經濟,新供給拓展新需求的好案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歸根到底是一場改革。這場改革會助力中國經濟復蘇從過去外延式擴張真正向內涵式發展轉變,推動中國經濟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的擴大內需,解決的不僅是中國經濟短期復蘇的問題,更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改革考驗的是智慧、勇氣和行動力。

    △通過對公開數據的挖掘我們發現,12月7日“新十條”發布后,多地就立即采取行動,優化疫情防控措施

    眼下,隨著各地新一輪防控政策調整到位,短期內可能還會有一波疫情壓力。但是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加強統籌銜接,有序組織實施,順利渡過流行期,確保平穩轉段和社會秩序穩定。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變,中國深化改革,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也不會停。

    我們國家有9億勞動年齡人口,這9億人,每天會出門賺錢,都在為生計奔波。他們是爸爸或是媽媽,是兒子或者女兒,每個人,都渴望更好的生活。

    每個人的愿望都微不足道,但匯集起來,就是推動這個國家不斷向前的不竭動力。

    只要14億多中國人在努力,中國經濟就有動力,誰也不會失掉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文章編輯:施筱雯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精品久久久 | 婷婷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污污视频网址 |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 | 久草视频网站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 日韩美女一级片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 涩涩一区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绿巨人 | 久久香蕉国产 | 日韩亚洲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州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99 | 中文字幕综合 | 免费黄色在线看 | 欧美日在线 | 久久91久久久久麻豆精品 | 亚洲区在线 | 国产a视频| 成人性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 伊人精品影院 | 国产视频第一页 | 免费看日本黄色片 | 久久av综合 | 一级片在线观看 | 天堂视频在线 | 午夜在线 |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 免费毛片一级 | 婷婷午夜天 | 午夜精品 | 久久久久久一级片 | 亚洲精品成人av | 成人av观看| 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久久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