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中文字幕_亚洲美女网站_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_aaa国产大片_国产一区2区_99热这里都是精品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甘肅考察紀實
更新時間:2019-8-26 9:07:23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19年08月24日01版)

  黃河以西,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如同一條綠色綢帶綿延上千公里,橫亙在隴原大地上。

  這里曾是大國夢起的地方——2000多年前,西漢在此列四郡、開絲路、通西域,開啟一代盛世。

  今天的甘肅,搭乘著高質量發展、西部大開發、建設“一帶一路”的浩蕩東風,承載著決戰脫貧攻堅、推進生態文明、弘揚優秀文化的歷史重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如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鋪就新時代的錦繡絲路?

  8月19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沿河西走廊自西向東,行程1000多公里,先后來到敦煌、嘉峪關、張掖、武威、蘭州考察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為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深化脫貧攻堅,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

  “我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一心一意追求老百姓的幸福。路很長,我們肩負的責任很重,這方面不能有一勞永逸、可以歇歇腳的思想。唯有堅定不移、堅忍不拔、堅持不懈,才能無愧于時代、不負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走到哪里,民生始終是總書記心中最大的牽掛。

  在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代表團,仔細詢問臨夏州、甘南州和天祝縣脫貧攻堅進展情況,語重心長地說:“我對甘肅的扶貧工作非常關注,對這里脫貧任務的完成很關切。”

  帶著這樣的關切,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張掖市山丹縣和武威市古浪縣,進學校、訪農戶、問民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職業教育是提高困難群眾就業技能、確保穩定脫貧的有效途徑。

  山丹培黎學校是新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和英國工運積極分子何克先生于1942年創辦的一所職業學校。新中國成立以來,山丹培黎學校秉承“手腦并用,創造分析”辦學宗旨,寄托著“為中國的黎明培育新人”的美好愿景,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實用技術人才。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這里考察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與山丹培黎學校很有緣分,也很有感情。上個世紀80年代,培黎學校恢復重建,習仲勛同志欣然應邀擔任名譽校長。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的時候,曾推動企業資助過這所學校。到中央工作以后,他也一直關心學校的發展。2014年、2015年他訪問新西蘭、英國時,曾對艾黎先生、何克先生給予高度評價。

  談到這些往事,習近平說:“我所做的這些是微不足道的,千里送鵝毛,體現了我對培黎學校的感情。”

  長期以來,西北地區因自然條件限制,發展相對落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區域之間發展條件有差異,但在機會公平上不能有差別。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發展教育,特別是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如今的山丹培黎學校已經發展到在校生近2000人,開設12個專業,成為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

  在察看學校全貌、了解學校基本情況、參觀路易·艾黎故居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實訓教學樓,觀看正在進行的機械加工、智能家居設計等職業技能實訓,向學生們詢問學習生活情況:

  “通過3年實訓可以達到什么技術水平?”

  “有沒有機會到工廠實習?”

  “畢業后是參加工作還是繼續學習?”

  聽說在校學生大都來自本地農村,通過學習培訓可以掌握一技之長,就業普遍有保障,習近平十分高興:“這說明,通過職業培訓,學生的適應能力更強了,真正貫徹了‘手腦并用’的辦學宗旨。”

  習近平勉勵大家:“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希望你們繼承優良傳統,與時俱進,認真學習,掌握更多實用技能,努力成為對國家有用、為國家所需的人才。我支持你們!”

  離開學校時,師生們唱著校歌,同總書記依依惜別。

  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是一個典型的易地搬遷脫貧致富村。過去,村民大都住在南部高深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去年,新村竣工,來自8個鄉鎮的1300多戶4500多人從山區搬到這里安置下來。

  沿著整潔寬敞的村道,習近平一路走一路看。一排排黛瓦白墻的新房整齊而整潔,每家每戶院子里種著花草和瓜果蔬菜,一片祥和安樂、欣欣向榮的景象。

  當地干部告訴總書記,從山區搬下來后,老百姓吃水難、上學難、行路難、就醫難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同時,村里按照“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大力引導和支持貧困群眾發展養殖業和蔬菜種植,大多數易地搬遷群眾已經實現脫貧。

  這些年,為了真脫貧、脫真貧,習近平總書記走遍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他深知,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這“兩不愁”基本解決了,但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這“三保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對此,總書記格外關心,在考察中看得認真,問得仔細。

  義務教育有沒有保障?

  習近平來到村小學,循著琴聲,走進音樂教室。

  參加暑期興趣班的同學們正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彈唱《小燕子》,看到習爺爺來了,歡呼著圍攏過來。

  “上學遠不遠?”“午飯在哪吃?”“都開了什么課程?”習近平仔細詢問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情況。

  得知學校能為全村適齡兒童提供小學義務教育,滿足孩子就近上學,每天早上有營養早餐,留守兒童還可以參加暑期興趣班,總書記頻頻點頭,囑咐學校負責同志既要讓孩子們學習好,也要讓孩子們吃好、鍛煉好,“個子長得高高的,身體長得壯壯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基本醫療有沒有保障?

  在村黨群服務中心便民大廳,習近平向工作人員詢問各項惠民政策落實情況和易地扶貧搬遷后的便民服務措施。

  在了解了養老、低保、就業等情況后,總書記還專門問:“村里有幾個衛生室?”“都是全科醫生嗎?”

  當地干部告訴總書記,全村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6所,均有合格村醫,鄉衛生院還有全科醫生。

  甘肅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將加快推進貧困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補齊鄉村醫生缺口,9月底前可全面解決村衛生室建設問題。

  住房安全有沒有保障?

  習近平走進村民李應川家,屋里屋外,看看院子,看看房子,打開廚房水龍頭沖沖手,到廁所按下馬桶開關,仔細了解鄉親們住房改善和改水改廁等情況……

  隨后,習近平同李應川一家三代5口人坐在客廳沙發上聊起家常。

  李應川告訴總書記,他們家原來住在橫梁鄉橫梁村,啟動移民搬遷后,自籌2萬多元,加上政府補助和易地扶貧搬遷長期住房貸款,去年搬進新家,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

  說著,李應川拿出一張搬遷前的老照片給總書記看,曾經的黃泥墻、土坯房同現在窗明幾凈的新居有著天壤之別。

  “搬下來住,滿意嗎?還有什么要求?”總書記問。

  “沒有要求了,真正好得很!”李應川激動地說。

  “你們高興,我們也高興。”習近平說,“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為老百姓辦事的,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聽取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我們正在開展的主題教育,就是要檢視我們黨到底是不是為人民服務的黨。要始終牢記,我們的航船行駛在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上,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永遠不要失去民心!”

  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構筑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擺在甘肅面前的兩大底線任務,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二是生態文明建設。

  “綿延的黃土高原,廣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潔白的冰川,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面,整個地理形勢宛如一柄玉如意。”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仔細端詳甘肅省地圖,由衷贊嘆隴原大地“地域遼闊,山川秀美,自然風光豐富多彩”。

  總書記深知,甘肅地處西北,既有地理面貌多姿多彩的一面,更有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一面。他曾就甘肅生態環境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確要“卸下GDP的緊箍咒,套上生態環保的緊箍咒”。

  如何保護好甘肅這方水土,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不避路遠、不辭辛勞,一次次驅車跋山涉水,越山丘、進草原、穿沙地,看山、看林、看水。

  看山,他親自“出題”親自“驗收”。

  金秋時節的張掖市山丹馬場,水草豐茂,駿馬奔騰。

  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位于祁連山北麓的大馬營草原,考察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一場,實地了解馬場改革發展和祁連山生態修復保護情況。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為驅逐匈奴,就曾在此屯兵牧馬。今天,這里依托總面積達300多萬畝的草原、耕地、林地,發展多樣化經營,正在朝著更高質量更好效益的協調發展努力。

  習近平步入草場,察看草場整體面貌和馬群放養情況,同正在牧馬的馬場職工親切交流。

  不遠處,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連山脈,以其高大的山體攔截并貯存來自太平洋暖濕氣流中的水汽,化作豐沛的冰雪融水滋養著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造就了我國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和經濟作物產區。

  然而,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局部生態破壞問題一度十分突出。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決整改。2017年,由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組成的中央督查組還就此開展了專項督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門聽取督查情況匯報并對有關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

  兩年過去了,中央的要求落實了沒有?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得怎么樣?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前來“驗收”。

  站在大草原,遠眺祁連山,總書記現場聽取了甘肅省委主要負責同志的匯報。

  114宗礦業權全部退出,部分水電站實現關停,核心區居民全部撤出……得知中央提出的整改任務已基本完成,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習近平給予肯定:“這些年來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甘肅生態保護工作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繼續向前推進。”

  同時,他提醒當地干部:“我們發展到這個階段,不能踩著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繼續爬坡過坎,實現高質量發展,綠水青山就可以成為金山銀山。”

  看林,他贊譽愚公激勵楷模。

  河西走廊長年得到祁連山冰雪融水的滋養,但周邊卻是干旱少雨、荒丘和沙漠密布的廣闊區域,狹長的綠洲隨時面臨被侵蝕甚至淹沒的危險。

  對于甘肅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早在2013年,他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確保處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間的綠洲甘肅省民勤縣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鄰近民勤的古浪縣也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之一,境內沙漠化土地面積超過200萬畝,風沙線長達130多公里。

  21日臨近中午,習近平總書記沿著砂石路一路顛簸來到距離古浪縣城30公里的八步沙林場考察調研。

  走進林場,看到漫地黃沙中顯現出片片綠地,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中國造出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為全球生態保護作出巨大貢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綠色發展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八步沙林場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昔日這里風沙肆虐,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著農田村莊,“秋風吹秕田,春風吹死牛”。

  上世紀80年代初,當地6位老漢在承包合同書上按下手印,誓用白發換綠洲。38年來,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接續奮斗,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篇章。

  不遠處,幾位林場職工正在進行“草方格壓沙”作業,習近平走過去,向他們詢問壓沙具體怎么操作、每畝地投入需要多少、能起到什么作用,并拿起一把開溝犁,同他們一起干起來,一會兒工夫就在沙地上開出一道兩米多長的直溝。

  “六老漢”中郭朝明老人的兒子郭萬剛,作為第二代治沙造林人的代表也在現場。他告訴總書記,正是憑著這樣的人工勞作方式,“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三代人累計完成治沙造林20多萬畝。

  “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習近平贊譽道,“要繼續發揚‘六老漢’的當代愚公精神,弘揚他們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進取精神,再接再厲,再立新功,久久為功,讓綠色的長城堅不可摧。”

  看水,他心系長江不忘黃河。

  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北有黃河,南有長江,兩條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哺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了一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長江之歌。

  今天,總書記的目光投向黃河。

  21日下午,習近平來到蘭州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登上觀景平臺,俯瞰堤壩加固防洪工程,了解當地開展黃河治理和生態保護情況。

  黃河在蘭州穿城而過,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飲水源,沿岸也成為市民休閑游覽的場所。

  近年來,蘭州市全面加強河道生態環境治理,對全市54個入河排污口進行日常監測,對部分河道進行清淤疏浚。昔日的取水泵站,也為保護生態而廢棄,經過改造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

  濱河漫步道上,一些市民正在休閑散步。看到總書記來了,大家圍攏過來,紛紛向總書記問好。

  一位抱著孩子的市民告訴總書記,沿河而建的百里黃河風景線像自家花園一樣,散步健身很方便,每天走走心情都好,生活在這里幸福指數提高了。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群眾過得更幸福。”習近平對大家說,“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

  他叮囑省市兩級負責同志,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

  在聽取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我曾經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今天我要說,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水患頻繁。”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習近平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自西漢張騫通西域后,千百年來,河西走廊風云際會、英豪輩出,東西方文明相互碰撞、交流互鑒,多元文化的精華經年累月積淀下來,歷史的濃墨重筆一次次在這片狹長的土地上鋪陳。

  跟隨總書記行走在隴原大地,如同穿越中華文明的時空隧道,沿著數千年不曾斷流的歷史文化長河,探尋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血脈。

  ——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敦煌,展現著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河西走廊我是希望走到的。”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甘肅的全國人大代表熱情邀請總書記到敦煌看看,習近平這樣回應。

  19日,習近平總書記如約而至,甘肅考察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探尋古絲綢之路的奧秘。

  走進洞窟,習近平仔細端詳,不時向工作人員詢問莫高窟的歷史淵源、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情況。

  聽到莫高窟數百年來幾經劫掠破壞,新中國成立后不僅得到妥善保護,而且敦煌文化日益發揚光大、遠播海外,習近平不禁感嘆道,國家強盛才能文化繁榮。

  高達30多米的唐代坐佛、面積40平方米的五臺山地形圖、唐代七身一組原作塑像、張騫出使西域壁畫……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一面面精美絕倫的壁畫,歷經千年歲月滄桑,依然煥發著令人神往的傳奇之美,見證著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和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

  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認真聽取專家學者關于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文明互鑒的意見建議,向他們詢問《絲路花雨》《大漠敦煌》等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和“走出去”的成功經驗,了解基層文物保護隊伍的建設情況,聽取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和弘揚的意見和建議。

  隨后,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支持和扶持,保護好我們的國粹。

  習近平強調,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要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更多更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

  ——始建于600多年前的嘉峪關,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

  同敦煌文化的海納百川不同,嘉峪關展現了中華民族保衛疆土、熱愛和平的不懈追求。

  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關城,拾階登上城樓,仔細察看關城布局。只見城內有城、城外有墻、墻外有壕、層層設防、布局嚴密,不愧為“天下第一雄關”。舉目遠眺,祁連山巔白雪皚皚,河西走廊綠意盎然。

  當地負責同志告訴總書記,近年來,他們立足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依托長城文化資源,挖掘長城文化精神內涵,發展文旅產業,實現了保護基礎上的傳承與創新。

  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里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里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發生在80多年前的高臺之戰,彰顯著堅持革命、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到了井岡山、遵義、會寧、于都等很多革命老區……但我心里一直牽掛西路軍歷史和犧牲的將士,希望什么時候能夠實地緬懷憑吊他們。今天,我來了。”

  20日上午,習近平來到張掖市高臺縣,瞻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

  上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英勇西征、血沃祁連,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同國民黨軍隊殊死搏斗,用生命筑起頂天立地的精神豐碑,為人民留下光輝的紅色印記。

  在深入了解西路軍戰斗歷史和感人事跡后,習近平動情地說:“歷史就是這么書寫的:為有犧牲多壯志!他們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他們展現了我們黨的革命精神、奮斗精神,體現了紅軍精神、長征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習近平勉勵在場的工作人員,要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讓我們廣大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讓我們的青少年從小就烙上紅色的印記,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創刊于近40年前的《讀者》,結出了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文化碩果。

  “一條河、一碗面、一本書”,是蘭州市的特色名片。一條河指的是黃河,一碗面指的是蘭州牛肉面,一本書就是指《讀者》雜志。

  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

  在《讀者》編輯部,工作人員拿出一份出版流程圖告訴總書記,他們每期要從3萬多篇文章中精心遴選,優中選優,最終呈現給讀者的只有50多篇美文。

  “看好的文章,常有一種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的感覺,往往因為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內心會受到深深的觸動。”習近平指出,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他叮囑在場的文化工作者,“為人民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善莫大焉!”

  ……

  從千年敦煌古韻,到數百年嘉峪雄關,從革命年代的鐵血西征,到改革大潮中的“《讀者》現象”,習近平總書記一路走來,靜心聆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腳步,深入思考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戰斗力的不竭源泉,進一步堅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朱基釵,本報記者杜尚澤、岳小喬)

文章編輯:劉佳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甘肅考察紀實
2019-8-26 9:07:23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19年08月24日01版)

  黃河以西,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如同一條綠色綢帶綿延上千公里,橫亙在隴原大地上。

  這里曾是大國夢起的地方——2000多年前,西漢在此列四郡、開絲路、通西域,開啟一代盛世。

  今天的甘肅,搭乘著高質量發展、西部大開發、建設“一帶一路”的浩蕩東風,承載著決戰脫貧攻堅、推進生態文明、弘揚優秀文化的歷史重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如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鋪就新時代的錦繡絲路?

  8月19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沿河西走廊自西向東,行程1000多公里,先后來到敦煌、嘉峪關、張掖、武威、蘭州考察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為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深化脫貧攻堅,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

  “我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一心一意追求老百姓的幸福。路很長,我們肩負的責任很重,這方面不能有一勞永逸、可以歇歇腳的思想。唯有堅定不移、堅忍不拔、堅持不懈,才能無愧于時代、不負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走到哪里,民生始終是總書記心中最大的牽掛。

  在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代表團,仔細詢問臨夏州、甘南州和天祝縣脫貧攻堅進展情況,語重心長地說:“我對甘肅的扶貧工作非常關注,對這里脫貧任務的完成很關切。”

  帶著這樣的關切,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張掖市山丹縣和武威市古浪縣,進學校、訪農戶、問民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職業教育是提高困難群眾就業技能、確保穩定脫貧的有效途徑。

  山丹培黎學校是新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和英國工運積極分子何克先生于1942年創辦的一所職業學校。新中國成立以來,山丹培黎學校秉承“手腦并用,創造分析”辦學宗旨,寄托著“為中國的黎明培育新人”的美好愿景,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實用技術人才。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這里考察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與山丹培黎學校很有緣分,也很有感情。上個世紀80年代,培黎學校恢復重建,習仲勛同志欣然應邀擔任名譽校長。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的時候,曾推動企業資助過這所學校。到中央工作以后,他也一直關心學校的發展。2014年、2015年他訪問新西蘭、英國時,曾對艾黎先生、何克先生給予高度評價。

  談到這些往事,習近平說:“我所做的這些是微不足道的,千里送鵝毛,體現了我對培黎學校的感情。”

  長期以來,西北地區因自然條件限制,發展相對落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區域之間發展條件有差異,但在機會公平上不能有差別。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發展教育,特別是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如今的山丹培黎學校已經發展到在校生近2000人,開設12個專業,成為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

  在察看學校全貌、了解學校基本情況、參觀路易·艾黎故居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實訓教學樓,觀看正在進行的機械加工、智能家居設計等職業技能實訓,向學生們詢問學習生活情況:

  “通過3年實訓可以達到什么技術水平?”

  “有沒有機會到工廠實習?”

  “畢業后是參加工作還是繼續學習?”

  聽說在校學生大都來自本地農村,通過學習培訓可以掌握一技之長,就業普遍有保障,習近平十分高興:“這說明,通過職業培訓,學生的適應能力更強了,真正貫徹了‘手腦并用’的辦學宗旨。”

  習近平勉勵大家:“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希望你們繼承優良傳統,與時俱進,認真學習,掌握更多實用技能,努力成為對國家有用、為國家所需的人才。我支持你們!”

  離開學校時,師生們唱著校歌,同總書記依依惜別。

  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是一個典型的易地搬遷脫貧致富村。過去,村民大都住在南部高深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去年,新村竣工,來自8個鄉鎮的1300多戶4500多人從山區搬到這里安置下來。

  沿著整潔寬敞的村道,習近平一路走一路看。一排排黛瓦白墻的新房整齊而整潔,每家每戶院子里種著花草和瓜果蔬菜,一片祥和安樂、欣欣向榮的景象。

  當地干部告訴總書記,從山區搬下來后,老百姓吃水難、上學難、行路難、就醫難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同時,村里按照“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大力引導和支持貧困群眾發展養殖業和蔬菜種植,大多數易地搬遷群眾已經實現脫貧。

  這些年,為了真脫貧、脫真貧,習近平總書記走遍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他深知,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這“兩不愁”基本解決了,但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這“三保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對此,總書記格外關心,在考察中看得認真,問得仔細。

  義務教育有沒有保障?

  習近平來到村小學,循著琴聲,走進音樂教室。

  參加暑期興趣班的同學們正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彈唱《小燕子》,看到習爺爺來了,歡呼著圍攏過來。

  “上學遠不遠?”“午飯在哪吃?”“都開了什么課程?”習近平仔細詢問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情況。

  得知學校能為全村適齡兒童提供小學義務教育,滿足孩子就近上學,每天早上有營養早餐,留守兒童還可以參加暑期興趣班,總書記頻頻點頭,囑咐學校負責同志既要讓孩子們學習好,也要讓孩子們吃好、鍛煉好,“個子長得高高的,身體長得壯壯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基本醫療有沒有保障?

  在村黨群服務中心便民大廳,習近平向工作人員詢問各項惠民政策落實情況和易地扶貧搬遷后的便民服務措施。

  在了解了養老、低保、就業等情況后,總書記還專門問:“村里有幾個衛生室?”“都是全科醫生嗎?”

  當地干部告訴總書記,全村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6所,均有合格村醫,鄉衛生院還有全科醫生。

  甘肅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將加快推進貧困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補齊鄉村醫生缺口,9月底前可全面解決村衛生室建設問題。

  住房安全有沒有保障?

  習近平走進村民李應川家,屋里屋外,看看院子,看看房子,打開廚房水龍頭沖沖手,到廁所按下馬桶開關,仔細了解鄉親們住房改善和改水改廁等情況……

  隨后,習近平同李應川一家三代5口人坐在客廳沙發上聊起家常。

  李應川告訴總書記,他們家原來住在橫梁鄉橫梁村,啟動移民搬遷后,自籌2萬多元,加上政府補助和易地扶貧搬遷長期住房貸款,去年搬進新家,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

  說著,李應川拿出一張搬遷前的老照片給總書記看,曾經的黃泥墻、土坯房同現在窗明幾凈的新居有著天壤之別。

  “搬下來住,滿意嗎?還有什么要求?”總書記問。

  “沒有要求了,真正好得很!”李應川激動地說。

  “你們高興,我們也高興。”習近平說,“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為老百姓辦事的,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聽取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我們正在開展的主題教育,就是要檢視我們黨到底是不是為人民服務的黨。要始終牢記,我們的航船行駛在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上,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永遠不要失去民心!”

  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構筑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擺在甘肅面前的兩大底線任務,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二是生態文明建設。

  “綿延的黃土高原,廣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潔白的冰川,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面,整個地理形勢宛如一柄玉如意。”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仔細端詳甘肅省地圖,由衷贊嘆隴原大地“地域遼闊,山川秀美,自然風光豐富多彩”。

  總書記深知,甘肅地處西北,既有地理面貌多姿多彩的一面,更有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一面。他曾就甘肅生態環境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確要“卸下GDP的緊箍咒,套上生態環保的緊箍咒”。

  如何保護好甘肅這方水土,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不避路遠、不辭辛勞,一次次驅車跋山涉水,越山丘、進草原、穿沙地,看山、看林、看水。

  看山,他親自“出題”親自“驗收”。

  金秋時節的張掖市山丹馬場,水草豐茂,駿馬奔騰。

  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位于祁連山北麓的大馬營草原,考察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一場,實地了解馬場改革發展和祁連山生態修復保護情況。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為驅逐匈奴,就曾在此屯兵牧馬。今天,這里依托總面積達300多萬畝的草原、耕地、林地,發展多樣化經營,正在朝著更高質量更好效益的協調發展努力。

  習近平步入草場,察看草場整體面貌和馬群放養情況,同正在牧馬的馬場職工親切交流。

  不遠處,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連山脈,以其高大的山體攔截并貯存來自太平洋暖濕氣流中的水汽,化作豐沛的冰雪融水滋養著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造就了我國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和經濟作物產區。

  然而,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局部生態破壞問題一度十分突出。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決整改。2017年,由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組成的中央督查組還就此開展了專項督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門聽取督查情況匯報并對有關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

  兩年過去了,中央的要求落實了沒有?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得怎么樣?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前來“驗收”。

  站在大草原,遠眺祁連山,總書記現場聽取了甘肅省委主要負責同志的匯報。

  114宗礦業權全部退出,部分水電站實現關停,核心區居民全部撤出……得知中央提出的整改任務已基本完成,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習近平給予肯定:“這些年來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甘肅生態保護工作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繼續向前推進。”

  同時,他提醒當地干部:“我們發展到這個階段,不能踩著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繼續爬坡過坎,實現高質量發展,綠水青山就可以成為金山銀山。”

  看林,他贊譽愚公激勵楷模。

  河西走廊長年得到祁連山冰雪融水的滋養,但周邊卻是干旱少雨、荒丘和沙漠密布的廣闊區域,狹長的綠洲隨時面臨被侵蝕甚至淹沒的危險。

  對于甘肅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早在2013年,他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確保處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間的綠洲甘肅省民勤縣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鄰近民勤的古浪縣也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之一,境內沙漠化土地面積超過200萬畝,風沙線長達130多公里。

  21日臨近中午,習近平總書記沿著砂石路一路顛簸來到距離古浪縣城30公里的八步沙林場考察調研。

  走進林場,看到漫地黃沙中顯現出片片綠地,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中國造出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為全球生態保護作出巨大貢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綠色發展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八步沙林場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昔日這里風沙肆虐,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著農田村莊,“秋風吹秕田,春風吹死牛”。

  上世紀80年代初,當地6位老漢在承包合同書上按下手印,誓用白發換綠洲。38年來,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接續奮斗,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篇章。

  不遠處,幾位林場職工正在進行“草方格壓沙”作業,習近平走過去,向他們詢問壓沙具體怎么操作、每畝地投入需要多少、能起到什么作用,并拿起一把開溝犁,同他們一起干起來,一會兒工夫就在沙地上開出一道兩米多長的直溝。

  “六老漢”中郭朝明老人的兒子郭萬剛,作為第二代治沙造林人的代表也在現場。他告訴總書記,正是憑著這樣的人工勞作方式,“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三代人累計完成治沙造林20多萬畝。

  “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習近平贊譽道,“要繼續發揚‘六老漢’的當代愚公精神,弘揚他們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進取精神,再接再厲,再立新功,久久為功,讓綠色的長城堅不可摧。”

  看水,他心系長江不忘黃河。

  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北有黃河,南有長江,兩條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哺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了一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長江之歌。

  今天,總書記的目光投向黃河。

  21日下午,習近平來到蘭州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登上觀景平臺,俯瞰堤壩加固防洪工程,了解當地開展黃河治理和生態保護情況。

  黃河在蘭州穿城而過,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飲水源,沿岸也成為市民休閑游覽的場所。

  近年來,蘭州市全面加強河道生態環境治理,對全市54個入河排污口進行日常監測,對部分河道進行清淤疏浚。昔日的取水泵站,也為保護生態而廢棄,經過改造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

  濱河漫步道上,一些市民正在休閑散步。看到總書記來了,大家圍攏過來,紛紛向總書記問好。

  一位抱著孩子的市民告訴總書記,沿河而建的百里黃河風景線像自家花園一樣,散步健身很方便,每天走走心情都好,生活在這里幸福指數提高了。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群眾過得更幸福。”習近平對大家說,“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

  他叮囑省市兩級負責同志,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

  在聽取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我曾經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今天我要說,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水患頻繁。”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習近平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自西漢張騫通西域后,千百年來,河西走廊風云際會、英豪輩出,東西方文明相互碰撞、交流互鑒,多元文化的精華經年累月積淀下來,歷史的濃墨重筆一次次在這片狹長的土地上鋪陳。

  跟隨總書記行走在隴原大地,如同穿越中華文明的時空隧道,沿著數千年不曾斷流的歷史文化長河,探尋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血脈。

  ——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敦煌,展現著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河西走廊我是希望走到的。”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甘肅的全國人大代表熱情邀請總書記到敦煌看看,習近平這樣回應。

  19日,習近平總書記如約而至,甘肅考察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探尋古絲綢之路的奧秘。

  走進洞窟,習近平仔細端詳,不時向工作人員詢問莫高窟的歷史淵源、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情況。

  聽到莫高窟數百年來幾經劫掠破壞,新中國成立后不僅得到妥善保護,而且敦煌文化日益發揚光大、遠播海外,習近平不禁感嘆道,國家強盛才能文化繁榮。

  高達30多米的唐代坐佛、面積40平方米的五臺山地形圖、唐代七身一組原作塑像、張騫出使西域壁畫……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一面面精美絕倫的壁畫,歷經千年歲月滄桑,依然煥發著令人神往的傳奇之美,見證著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和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

  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認真聽取專家學者關于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文明互鑒的意見建議,向他們詢問《絲路花雨》《大漠敦煌》等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和“走出去”的成功經驗,了解基層文物保護隊伍的建設情況,聽取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和弘揚的意見和建議。

  隨后,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支持和扶持,保護好我們的國粹。

  習近平強調,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要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更多更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

  ——始建于600多年前的嘉峪關,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

  同敦煌文化的海納百川不同,嘉峪關展現了中華民族保衛疆土、熱愛和平的不懈追求。

  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關城,拾階登上城樓,仔細察看關城布局。只見城內有城、城外有墻、墻外有壕、層層設防、布局嚴密,不愧為“天下第一雄關”。舉目遠眺,祁連山巔白雪皚皚,河西走廊綠意盎然。

  當地負責同志告訴總書記,近年來,他們立足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依托長城文化資源,挖掘長城文化精神內涵,發展文旅產業,實現了保護基礎上的傳承與創新。

  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里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里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發生在80多年前的高臺之戰,彰顯著堅持革命、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到了井岡山、遵義、會寧、于都等很多革命老區……但我心里一直牽掛西路軍歷史和犧牲的將士,希望什么時候能夠實地緬懷憑吊他們。今天,我來了。”

  20日上午,習近平來到張掖市高臺縣,瞻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

  上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英勇西征、血沃祁連,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同國民黨軍隊殊死搏斗,用生命筑起頂天立地的精神豐碑,為人民留下光輝的紅色印記。

  在深入了解西路軍戰斗歷史和感人事跡后,習近平動情地說:“歷史就是這么書寫的:為有犧牲多壯志!他們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他們展現了我們黨的革命精神、奮斗精神,體現了紅軍精神、長征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習近平勉勵在場的工作人員,要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讓我們廣大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讓我們的青少年從小就烙上紅色的印記,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創刊于近40年前的《讀者》,結出了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文化碩果。

  “一條河、一碗面、一本書”,是蘭州市的特色名片。一條河指的是黃河,一碗面指的是蘭州牛肉面,一本書就是指《讀者》雜志。

  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

  在《讀者》編輯部,工作人員拿出一份出版流程圖告訴總書記,他們每期要從3萬多篇文章中精心遴選,優中選優,最終呈現給讀者的只有50多篇美文。

  “看好的文章,常有一種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的感覺,往往因為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內心會受到深深的觸動。”習近平指出,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他叮囑在場的文化工作者,“為人民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善莫大焉!”

  ……

  從千年敦煌古韻,到數百年嘉峪雄關,從革命年代的鐵血西征,到改革大潮中的“《讀者》現象”,習近平總書記一路走來,靜心聆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腳步,深入思考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戰斗力的不竭源泉,進一步堅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朱基釵,本報記者杜尚澤、岳小喬)

文章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爱综合网 | 国产一级片儿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的特点 | 免费午夜电影 | 伊人一区二区三区 | 黄a一级| 五月天综合网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日本高清一区 | 欧美在线视频网站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午夜影院 |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9热这里有精品 | 永久91嫩草亚洲精品人人 | 日日夜夜摸 | 久久久久久99精品 | 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 | 激情综合网五月婷婷 | 久久久久久不卡 | 亚洲精品在线中文字幕 | 欧美黄色一区 |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 欧美视频二区 | 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欧美精品成人 |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