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最近,河南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其中,消費的增速,再次排在全國前列。
我們說,河南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最突出最有引領性的是市場規模大的優勢。
一億人口的河南,市場到底有多大?增長潛力又有多大?
01
河南的消費市場,規模有多大
從經濟“一季報”來看,河南的消費數據,表現十分亮眼。
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達7%。這樣的增速,不僅排在全國31省份的第三位,而且延續了去年一季度以來,增幅越來越快的趨勢。
消費指標增速快,可能兩方面原因導致,一是物價漲得快,再就是老百姓真的愿意消費。
河南屬于哪一個?
先看物價。一季度,全省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4%。物價總體沒漲,說明老百姓是真的愿意花錢。
說到這兒,可能會有人問:感覺最近收入增長不快,壓力也比較大,再讓我消費,哪來的動力?但事實上,促消費并不是讓每個人都消費,而是通過政策引導,讓有能力消費、愿意消費的人,走出家門消費。
消費品以舊換新等“兩新”政策中,對購車的刺激力度,要高于數碼產品、手機等;金融部門嚴控消費貸的發放和嚴格貸后管理,和對于基準利率調整的審慎態度,其實都能夠看出這種導向。
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其實本質就是信息差。政府部門面對全國、全省的統計數據、存款數據,一定比我們更清楚:誰更有能力消費;通過定向刺激哪些人群,能夠最終盤活經濟。
這種“上帝視角”,正是宏觀調控的基礎,也是我們能夠以全國統一大市場,應對外部挑戰的信心所在。
從消費潛力看,根據經濟“一季報”,3月末,全省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16674.1億元,增長9.3%,潛力巨大。充足的存款,加上高漲的消費意愿,這也充分印證了省委對河南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判斷:“最突出最有引領性的是市場規模大的優勢”。
02
促消費,效果有多強
從消費數據來看,表現最亮眼的,一是與以舊換新相關的消費;另一個就是文旅消費。
一季度,全省接待游客2.96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805.73億元,分別增長5.3%、4.8%,超過不少我們熟知的旅游強省。
在互聯網上,曾有這樣的提問:“為啥河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游業發展給人的感覺,卻不如南方省份那么火熱?”
早些年的確如此。提起旅游,即使身邊的人也常常會說,去海邊、去大理、去江南等等。但這些年來,隨著洛陽“漢服熱”“王婆說媒”、老君山等一個個現象級旅游產品的出現,河南,早已經成為不少外省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0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文旅,不僅給河南人長臉,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不僅如此,河南還誕生了不少“不是景區勝似景區”的現象:
盡管胖東來幫扶了許多永輝門店,但大胖、天使城等門店的人流仍然沒有被稀釋。無論節假日還是工作日,永遠是排不完的隊,甚至還催生出代客停車這樣常見于港臺片中的業務;
鄭州東站旁的“雪王”總部,排隊打卡的隊能排到幾條街之外。有網友在社交平臺提問:“一個小時等車時間,能否從東站出來,買一杯蜜雪冰城限定,再到鄭州站極限乘車?”下面的評論則回答說:“一個小時,能排隊走到蜜雪冰城門口就算不錯了。”
只要你是河南人,或者是來河南旅游過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河南消費市場的這種火熱。
除此之外,像二次元救活鄭州“瀕死”商場等更多的案例,也在提醒我們,無論懂還是不懂,如今,消費已經不是單純的消費,而旅游也不是單純的旅游。在一個現象帶火一座城的當下,無論是“聽著得勁”的河南話,還是這一億實在的河南人,都極有可能成為鎂光燈下的下一個“頂流”。
03
消費,已開始改變河南的經濟
火熱的消費市場,也必然會帶動生產環節、銷售環節,帶來相關企業經營利潤提高、工人收入提高。
從全省經濟“一季報”來看,全省限額以上單位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86.4%、33.3%、33.0%,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51.2、7.4、27.2個百分點;
1-2月,全省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5.4%、20.8%。
不僅如此,河南消費市場的火熱,如今也已經開始傳導到經濟的更深層面。
上周五(4月18日),國新辦舉行的經濟數據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專門點名河南等工業大省,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實現了兩位數的增幅,“挑大梁的作用充分發揮”。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則顯示,今年2月,河南的工業虧損企業,減少了6%。和江西并列,排在31個省份中的第一位。
利潤增加、虧損企業減少,這些深層次的變化,所展示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生機勃勃的河南經濟。
當然,宏觀數據指標的變化,傳導到每個人身上,或許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我們常說“家國天下”,這種宏觀的向好,最終一定會傳導到每個人身上。
河南之于中國,正如中國之于世界。在當下外部壓力加大的環境下,河南經濟的向好與火熱,不僅是中國經濟韌性的縮影,也讓我們對中國經濟應對挑戰、行穩致遠,更有信心。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最近,河南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其中,消費的增速,再次排在全國前列。
我們說,河南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最突出最有引領性的是市場規模大的優勢。
一億人口的河南,市場到底有多大?增長潛力又有多大?
01
河南的消費市場,規模有多大
從經濟“一季報”來看,河南的消費數據,表現十分亮眼。
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達7%。這樣的增速,不僅排在全國31省份的第三位,而且延續了去年一季度以來,增幅越來越快的趨勢。
消費指標增速快,可能兩方面原因導致,一是物價漲得快,再就是老百姓真的愿意消費。
河南屬于哪一個?
先看物價。一季度,全省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4%。物價總體沒漲,說明老百姓是真的愿意花錢。
說到這兒,可能會有人問:感覺最近收入增長不快,壓力也比較大,再讓我消費,哪來的動力?但事實上,促消費并不是讓每個人都消費,而是通過政策引導,讓有能力消費、愿意消費的人,走出家門消費。
消費品以舊換新等“兩新”政策中,對購車的刺激力度,要高于數碼產品、手機等;金融部門嚴控消費貸的發放和嚴格貸后管理,和對于基準利率調整的審慎態度,其實都能夠看出這種導向。
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其實本質就是信息差。政府部門面對全國、全省的統計數據、存款數據,一定比我們更清楚:誰更有能力消費;通過定向刺激哪些人群,能夠最終盤活經濟。
這種“上帝視角”,正是宏觀調控的基礎,也是我們能夠以全國統一大市場,應對外部挑戰的信心所在。
從消費潛力看,根據經濟“一季報”,3月末,全省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16674.1億元,增長9.3%,潛力巨大。充足的存款,加上高漲的消費意愿,這也充分印證了省委對河南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判斷:“最突出最有引領性的是市場規模大的優勢”。
02
促消費,效果有多強
從消費數據來看,表現最亮眼的,一是與以舊換新相關的消費;另一個就是文旅消費。
一季度,全省接待游客2.96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805.73億元,分別增長5.3%、4.8%,超過不少我們熟知的旅游強省。
在互聯網上,曾有這樣的提問:“為啥河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游業發展給人的感覺,卻不如南方省份那么火熱?”
早些年的確如此。提起旅游,即使身邊的人也常常會說,去海邊、去大理、去江南等等。但這些年來,隨著洛陽“漢服熱”“王婆說媒”、老君山等一個個現象級旅游產品的出現,河南,早已經成為不少外省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0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文旅,不僅給河南人長臉,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不僅如此,河南還誕生了不少“不是景區勝似景區”的現象:
盡管胖東來幫扶了許多永輝門店,但大胖、天使城等門店的人流仍然沒有被稀釋。無論節假日還是工作日,永遠是排不完的隊,甚至還催生出代客停車這樣常見于港臺片中的業務;
鄭州東站旁的“雪王”總部,排隊打卡的隊能排到幾條街之外。有網友在社交平臺提問:“一個小時等車時間,能否從東站出來,買一杯蜜雪冰城限定,再到鄭州站極限乘車?”下面的評論則回答說:“一個小時,能排隊走到蜜雪冰城門口就算不錯了。”
只要你是河南人,或者是來河南旅游過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河南消費市場的這種火熱。
除此之外,像二次元救活鄭州“瀕死”商場等更多的案例,也在提醒我們,無論懂還是不懂,如今,消費已經不是單純的消費,而旅游也不是單純的旅游。在一個現象帶火一座城的當下,無論是“聽著得勁”的河南話,還是這一億實在的河南人,都極有可能成為鎂光燈下的下一個“頂流”。
03
消費,已開始改變河南的經濟
火熱的消費市場,也必然會帶動生產環節、銷售環節,帶來相關企業經營利潤提高、工人收入提高。
從全省經濟“一季報”來看,全省限額以上單位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86.4%、33.3%、33.0%,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51.2、7.4、27.2個百分點;
1-2月,全省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5.4%、20.8%。
不僅如此,河南消費市場的火熱,如今也已經開始傳導到經濟的更深層面。
上周五(4月18日),國新辦舉行的經濟數據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專門點名河南等工業大省,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實現了兩位數的增幅,“挑大梁的作用充分發揮”。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則顯示,今年2月,河南的工業虧損企業,減少了6%。和江西并列,排在31個省份中的第一位。
利潤增加、虧損企業減少,這些深層次的變化,所展示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生機勃勃的河南經濟。
當然,宏觀數據指標的變化,傳導到每個人身上,或許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我們常說“家國天下”,這種宏觀的向好,最終一定會傳導到每個人身上。
河南之于中國,正如中國之于世界。在當下外部壓力加大的環境下,河南經濟的向好與火熱,不僅是中國經濟韌性的縮影,也讓我們對中國經濟應對挑戰、行穩致遠,更有信心。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