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王延輝/文、圖
最近一段時間,一流大學(科研機構)與河南的故事接連上新,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4月15日,由北京理工大學鄭州研究院與黃河科技學院共建的智能車輛協同創新中心成立;
4月17日,吉林大學河南技術轉移中心落戶鄭州經開區;
4月18日,作為“科創鄭州·共創未來”首場成果發布暨項目對接洽談活動,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布了一批兼具創新突破性與產業化潛力的科技成果,并和相關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
如何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起來?科學技術怎樣才能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時代命題,也是河南推動創新發展的必答題。
“等不起、慢不得。”北京理工大學鄭州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柏利言語中透著急切,“新院區明年才能建成投用,但很多事必須往前趕、往前干。”
與全國第一所民辦本科高校——黃河科技學院共建智能車輛協同創新中心便是柏利要加快干的事兒。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今年前兩個月,河南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雙雙躋身全國前十;一季度,河南新能源汽車產量16.76萬輛、同比增長42.2%。
“河南正加速向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新高地邁進,共建智能車輛協同創新中心,旨在聚焦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前沿領域,聯合產業鏈頭部企業,打造‘技術攻關-中試熟化-產業應用’全鏈條平臺,通過項目共研、設備共享、人才共育,構建‘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場景落地’的協同創新生態,賦能河南新能源汽車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柏利坦言。
在智能車輛協同創新中心的實訓場地,教學臺架、互動課程平臺、高級輔助駕駛ADAS綜合開發平臺、智能傳感器裝配調試一體化平臺等設備科技感十足。
既是科學家,又是企業家,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汽車研究所所長、宇通客車獨立董事龔建偉集雙重身份于一身。“這些設備全部自主研發,未來學生可以在這些實操平臺不斷探索訓練智能汽車產業領域的各種專業場景,在產教融合緊密聯動中學到真本領。”他說。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精準對接產業前沿需求?技術轉移中心便是重要橋梁之一。4月17日,吉林大學國內合作處處長劉巖峰帶著一項使命來到鄭州。當天,吉林大學河南技術轉移中心揭牌成立,吉林大學與鄭煤機、宇通商用車、四方達、駝人控股等企業簽訂校企產學研合作協議,努力讓創新需求與技術供給“雙向奔赴”。
“政府搭橋,企業出題,高校答題。”據劉巖峰介紹,吉林大學河南技術轉移中心聚焦河南省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需求,以“卡脖子”技術攻關為突破口,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高校原始創新—企業集成創新—產業集群創新”良性生態,讓科技創新的“種子”在中原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一頭連著科研、一頭連著市場,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創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項目落地、研究成果變產品的“催化劑”。
作為鄭州市引進的首家新型研發機構,由中科院過程工程所和鄭州市政府、金水區政府三方共建的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近九年來一直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集聚300余人高水平研發團隊,開展戰略性、先導性、前瞻性重大技術攻關及工程化研究,加速技術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跨越。
“死磕”光學級PC制備關鍵技術,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徐菲團隊成功開發出智能手機鏡頭用、宇航服面窗用光學級聚碳酸酯(PC)產品,并建成千噸級PC示范裝置。
光學級PC制備、離子液體法綠色紡絲技術、氫能制儲用、大面積鈣鈦礦光伏制備、芯片冷卻液綠色制備……發布會上,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亮出的8項硬核科技成果直擊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痛點,引發與會企業和資本的高度關注。
“科研與產業不是接力賽,而是攜手行。”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聶毅說,“這些年,我們構建了‘產業立題、企業出題、人才答題、科技解題’的協同機制,多項成果突破技術瓶頸、打破國外壟斷,在鄭孵化科技企業4家,累計服務企業超400家,轉化成果90余項。”
北京大學鄭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加快建設,哈工大鄭州研究院二期今年6月底有望交付使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堅持邊建設、邊科研、邊聚人才、邊出成果,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引發河南創新“聚變”。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鄭州市已引進8家一流大學、8家科研機構建設鄭州研究院,已聚集科研人員1300余人,培養研究生2200余人,先后承擔、參與國家級項目50余項,取得各類知識產權900余件,累計服務企業1600余家(次),引進孵化企業約80家。
貫通“政產學研金服用”,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相融,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流大學正在強力鏈動河南。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王延輝/文、圖
最近一段時間,一流大學(科研機構)與河南的故事接連上新,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4月15日,由北京理工大學鄭州研究院與黃河科技學院共建的智能車輛協同創新中心成立;
4月17日,吉林大學河南技術轉移中心落戶鄭州經開區;
4月18日,作為“科創鄭州·共創未來”首場成果發布暨項目對接洽談活動,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布了一批兼具創新突破性與產業化潛力的科技成果,并和相關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
如何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起來?科學技術怎樣才能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時代命題,也是河南推動創新發展的必答題。
“等不起、慢不得。”北京理工大學鄭州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柏利言語中透著急切,“新院區明年才能建成投用,但很多事必須往前趕、往前干。”
與全國第一所民辦本科高校——黃河科技學院共建智能車輛協同創新中心便是柏利要加快干的事兒。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今年前兩個月,河南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雙雙躋身全國前十;一季度,河南新能源汽車產量16.76萬輛、同比增長42.2%。
“河南正加速向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新高地邁進,共建智能車輛協同創新中心,旨在聚焦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前沿領域,聯合產業鏈頭部企業,打造‘技術攻關-中試熟化-產業應用’全鏈條平臺,通過項目共研、設備共享、人才共育,構建‘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場景落地’的協同創新生態,賦能河南新能源汽車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柏利坦言。
在智能車輛協同創新中心的實訓場地,教學臺架、互動課程平臺、高級輔助駕駛ADAS綜合開發平臺、智能傳感器裝配調試一體化平臺等設備科技感十足。
既是科學家,又是企業家,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汽車研究所所長、宇通客車獨立董事龔建偉集雙重身份于一身。“這些設備全部自主研發,未來學生可以在這些實操平臺不斷探索訓練智能汽車產業領域的各種專業場景,在產教融合緊密聯動中學到真本領。”他說。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精準對接產業前沿需求?技術轉移中心便是重要橋梁之一。4月17日,吉林大學國內合作處處長劉巖峰帶著一項使命來到鄭州。當天,吉林大學河南技術轉移中心揭牌成立,吉林大學與鄭煤機、宇通商用車、四方達、駝人控股等企業簽訂校企產學研合作協議,努力讓創新需求與技術供給“雙向奔赴”。
“政府搭橋,企業出題,高校答題。”據劉巖峰介紹,吉林大學河南技術轉移中心聚焦河南省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需求,以“卡脖子”技術攻關為突破口,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高校原始創新—企業集成創新—產業集群創新”良性生態,讓科技創新的“種子”在中原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一頭連著科研、一頭連著市場,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創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項目落地、研究成果變產品的“催化劑”。
作為鄭州市引進的首家新型研發機構,由中科院過程工程所和鄭州市政府、金水區政府三方共建的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近九年來一直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集聚300余人高水平研發團隊,開展戰略性、先導性、前瞻性重大技術攻關及工程化研究,加速技術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跨越。
“死磕”光學級PC制備關鍵技術,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徐菲團隊成功開發出智能手機鏡頭用、宇航服面窗用光學級聚碳酸酯(PC)產品,并建成千噸級PC示范裝置。
光學級PC制備、離子液體法綠色紡絲技術、氫能制儲用、大面積鈣鈦礦光伏制備、芯片冷卻液綠色制備……發布會上,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亮出的8項硬核科技成果直擊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痛點,引發與會企業和資本的高度關注。
“科研與產業不是接力賽,而是攜手行。”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聶毅說,“這些年,我們構建了‘產業立題、企業出題、人才答題、科技解題’的協同機制,多項成果突破技術瓶頸、打破國外壟斷,在鄭孵化科技企業4家,累計服務企業超400家,轉化成果90余項。”
北京大學鄭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加快建設,哈工大鄭州研究院二期今年6月底有望交付使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堅持邊建設、邊科研、邊聚人才、邊出成果,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引發河南創新“聚變”。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鄭州市已引進8家一流大學、8家科研機構建設鄭州研究院,已聚集科研人員1300余人,培養研究生2200余人,先后承擔、參與國家級項目50余項,取得各類知識產權900余件,累計服務企業1600余家(次),引進孵化企業約80家。
貫通“政產學研金服用”,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相融,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流大學正在強力鏈動河南。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