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為有清風拂莘川
——河南盧氏縣創新農村集體“三資”“1155”監管模式紀實
豫西盧氏,古稱莘川,意即草木繁盛、人民辛勞,現今盧氏廣袤豐饒。山水林田湖草沙,明媚的陽光和用之不竭的風能,都是集體資源;村組擁有的生產大棚、村室校舍、設備農具、道路水渠,都是資產;惠農補貼、項目資金、集體收入,資金更以億元計。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涉及千家萬戶利益、關系民生福祉,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監管卻是一個難題。
“守好護牢、用好用活農村集體‘三資’,鍛造清廉村組干部、筑牢鄉村振興根基,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我們壓實責任、加強監管、總結完善,創新農村集體‘三資’‘1155’(一專班、一平臺、五方責任、五本賬)監管模式,讓清風正氣充盈莘川大地,讓干部清白、做事清正,讓群眾可感可及。”河南盧氏縣委書記胡志權說。
嚴的基調 治貪腐剎歪風
2024年以來,盧氏縣在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中“揭蓋子”“挖根子”,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的“蠅貪蟻腐”相繼受到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歪風邪氣得到有效治理。
集體收入個人保管支配,絕不姑息。東明鎮某村六組組長張某某,收到集體門面房第一年租金33696元,用于個人消費和資金周轉,其后兩年則分別偽造虛假《房屋租賃協議》,隱瞞部分租金收入,張某某違紀所得被追繳返還集體,并被取消預備黨員資格。無獨有偶,橫澗鄉某村二組組長楊某某收到企業支付的地面附屬物賠償費4.6萬余元用于個人開支,直至兩年多后才退還群眾,楊某某受到記大過處分。
除了這些侵害集體和群眾利益外,有的村組干部則把“黑手”伸向國家惠農補貼資金。范里鎮某村黨支部書記韓某某授意兩名組長將集體的耕地列入退耕還林項目,兩名組長分別套取3.2萬余元和6000元,部分用于組下事務開支、部分滯留個人賬戶長達5年之久,韓某某受到黨內警告處分。同為范里鎮的另一村黨支部書記張某某先后5次套取或安排套取光伏發電收益款共計兩萬余元,用于該村開支,張某某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還有的村組干部則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做手腳”。一村干部把老村室房頂、原村小學樓頂出租用于光伏發電,故意隱瞞收取的租金;還有村組干部私自出售山坡上的墳地使用權,收入長期不繳財政賬戶。
對侵害集體利益、侵蝕集體資產的違紀違法行為,盧氏縣絕不容忍、加強監管、集中整治、迅速查處。2024年以來,盧氏縣共排查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449個,其中財務管理類118個、資產管理類272個、集體經濟合同類59個,目前已完成整改444個,正在整改5個;查處農村集體“三資”領域違紀問題120個,其中立案68件,給予批評教育和處理150人、黨政紀處分78人,追繳資金416.57萬元。
廉的本色 敢擔當樹正氣
農村集體“三資”是農民群眾的“家底”、鄉村振興的基石。徹查農村集體“三資”領域違紀違法行為,狠剎歪風邪氣,守護集體利益,群眾拍手稱快。如何科學監管,引起了盧氏縣紀委監委的高度重視、深入思考。
農村集體“三資”領域涉及面廣、形成期長、數量龐大。隨著社會發展,一些資產、資源可能得到開發利用,以前長期閑置、群眾熟視無睹,這就為少部分心懷“山高皇帝遠”僥幸心理的村組干部謀求私利提供了可乘之機。對此,盧氏縣加強監管成立專班,縣級專班統籌協調、指導監督縣內各村(社區)“三資”管理處置工作;縣紀委監委督促各鄉鎮成立監管專班,整合各部門力量,調配村監委會、群眾代表等監督力量,協同作戰、同向發力,解決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力量不足問題。
“不僅是組建了‘一專班’,同時開發了‘一平臺’。”盧氏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李慶鋒說,“這就解決了‘有人抓’和‘有抓手’問題。”盧氏縣開發應用的農村集體“三資”數字化監督管理平臺,強化科技賦能,實現全程監管,財務透明,防止資產流失。
3月16日,在官道口鎮將軍山村,記者觀看了應用演示。平臺完善了農村財務管理系統、新型經營主體管理系統、產權交易系統和網報支付、財務公開、合同管理、農村土地承包確權登記頒證糾錯管理、監測預警、手機App等9個系統,實現資產資源、合同、財務三者關聯,形成業務閉環,同時還和國家相關平臺銜接、實時同步,實現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
有人員、有平臺,還要抓住監管關鍵點。“經過深入調研乃至復盤研究,只要管好‘五本賬’,就能管好用好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盧氏縣監察委員會委員常大偉說。
一是盤清“家底賬”,動態清產核資。截至目前,脫貧攻堅形成農村集體資產總值28.86億元,2024年盧氏縣收到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資金3.9億多元。通過盤清“家底”,沙河鄉寨子村還收回了流失多年的39畝土地;二是管活“集體賬”,實現“政”“經”分離。全縣集體經濟資金2.77億元已經從財政資金中分離出來,實行記賬代理制、處置背書制,既保障財政資金、集體收入“該管必管”,又保障集體經濟組織資金“安全靈活”;三是曬出“收支賬”,財務公開透明。除了利用公開欄、群眾會、明白紙、微信群及時公開外,還通過平臺網站和二維碼掃碼公開,還可下載App實時調看,每筆收支都讓居民明白放心;四是消除“隱患賬”,立體監管防范。多種渠道明察暗訪,重點查糾資源發包、資產處置暗箱操作和收入不記賬等突出問題;五是做實“獎懲賬”,激發發展活力。將村組集體經濟收益和村組干部報酬補貼掛鉤,明確可以拿出不超出經營性集體經濟收入凈收益的20%,用于村組干部獎勵。
創新模式 見實效管長遠
加強農村集體“三資”領域監管是個大課題。盧氏縣紀委監委在案件查辦中發現,有了“一專班”“一平臺”“五本賬”,還要做好業務指導、提升人員素質等多項工作,切實保障農村“三資”安全有序運營、得到有效監管、促進鄉村振興。為此,盧氏縣明確并壓實五方責任。
縣農業農村局負責指導監督和服務農村“三資”管理,指導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做好清產核資工作、固定資產登記工作、提高“三資”監管平臺使用率;縣財政局負責指導各鄉鎮財政所做好資金管理和財務人員培訓工作;縣社工部負責指導、監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公示工作;縣審計局依法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財務管理進行審計監督;縣紀委監委對涉及違規違紀違法的行為進行查處。
“我們村去年集體經濟收入242.9萬元,其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收入117.3萬元,村組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將軍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愛霞說,“這兩年,村里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建成了智能果品分揀車間、果汁生產線,帶動發展秋月梨2000多畝,還實現了果品出口。村里發展變化的背后,是村里‘三資’管得好、用得好,根本上看,還是縣里有一套好的監管辦法。”
張愛霞所說的監管辦法,就是盧氏縣總結完善、探索創新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1155”模式:一專班、一平臺、五方責任、五本賬。
2024年,盧氏縣首先在10個鄉鎮68個村(社區)進行試點,群眾滿意率、干部認可度達到了100%。最直接的變化是,反映村組干部經濟問題的信訪幾乎絕跡,全縣信訪總量下降20%以上。同時,集體經濟迅猛發展,官道口鎮全鎮8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到100.76萬元。
盧氏縣迅即將農村集體“三資”“1155”監管模式推廣到全縣19個鄉鎮232個村、39個社區,全縣村組集體收入、支出賬目規范,產權清晰、核資精準,“三資”運營安全,充滿活力。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達到314個,全縣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的村(社區)達到24個,122個村(社區)集體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占比77.2%。(張海軍 葛云里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帥杰)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為有清風拂莘川
——河南盧氏縣創新農村集體“三資”“1155”監管模式紀實
豫西盧氏,古稱莘川,意即草木繁盛、人民辛勞,現今盧氏廣袤豐饒。山水林田湖草沙,明媚的陽光和用之不竭的風能,都是集體資源;村組擁有的生產大棚、村室校舍、設備農具、道路水渠,都是資產;惠農補貼、項目資金、集體收入,資金更以億元計。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涉及千家萬戶利益、關系民生福祉,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監管卻是一個難題。
“守好護牢、用好用活農村集體‘三資’,鍛造清廉村組干部、筑牢鄉村振興根基,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我們壓實責任、加強監管、總結完善,創新農村集體‘三資’‘1155’(一專班、一平臺、五方責任、五本賬)監管模式,讓清風正氣充盈莘川大地,讓干部清白、做事清正,讓群眾可感可及。”河南盧氏縣委書記胡志權說。
嚴的基調 治貪腐剎歪風
2024年以來,盧氏縣在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中“揭蓋子”“挖根子”,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的“蠅貪蟻腐”相繼受到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歪風邪氣得到有效治理。
集體收入個人保管支配,絕不姑息。東明鎮某村六組組長張某某,收到集體門面房第一年租金33696元,用于個人消費和資金周轉,其后兩年則分別偽造虛假《房屋租賃協議》,隱瞞部分租金收入,張某某違紀所得被追繳返還集體,并被取消預備黨員資格。無獨有偶,橫澗鄉某村二組組長楊某某收到企業支付的地面附屬物賠償費4.6萬余元用于個人開支,直至兩年多后才退還群眾,楊某某受到記大過處分。
除了這些侵害集體和群眾利益外,有的村組干部則把“黑手”伸向國家惠農補貼資金。范里鎮某村黨支部書記韓某某授意兩名組長將集體的耕地列入退耕還林項目,兩名組長分別套取3.2萬余元和6000元,部分用于組下事務開支、部分滯留個人賬戶長達5年之久,韓某某受到黨內警告處分。同為范里鎮的另一村黨支部書記張某某先后5次套取或安排套取光伏發電收益款共計兩萬余元,用于該村開支,張某某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還有的村組干部則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做手腳”。一村干部把老村室房頂、原村小學樓頂出租用于光伏發電,故意隱瞞收取的租金;還有村組干部私自出售山坡上的墳地使用權,收入長期不繳財政賬戶。
對侵害集體利益、侵蝕集體資產的違紀違法行為,盧氏縣絕不容忍、加強監管、集中整治、迅速查處。2024年以來,盧氏縣共排查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449個,其中財務管理類118個、資產管理類272個、集體經濟合同類59個,目前已完成整改444個,正在整改5個;查處農村集體“三資”領域違紀問題120個,其中立案68件,給予批評教育和處理150人、黨政紀處分78人,追繳資金416.57萬元。
廉的本色 敢擔當樹正氣
農村集體“三資”是農民群眾的“家底”、鄉村振興的基石。徹查農村集體“三資”領域違紀違法行為,狠剎歪風邪氣,守護集體利益,群眾拍手稱快。如何科學監管,引起了盧氏縣紀委監委的高度重視、深入思考。
農村集體“三資”領域涉及面廣、形成期長、數量龐大。隨著社會發展,一些資產、資源可能得到開發利用,以前長期閑置、群眾熟視無睹,這就為少部分心懷“山高皇帝遠”僥幸心理的村組干部謀求私利提供了可乘之機。對此,盧氏縣加強監管成立專班,縣級專班統籌協調、指導監督縣內各村(社區)“三資”管理處置工作;縣紀委監委督促各鄉鎮成立監管專班,整合各部門力量,調配村監委會、群眾代表等監督力量,協同作戰、同向發力,解決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力量不足問題。
“不僅是組建了‘一專班’,同時開發了‘一平臺’。”盧氏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李慶鋒說,“這就解決了‘有人抓’和‘有抓手’問題。”盧氏縣開發應用的農村集體“三資”數字化監督管理平臺,強化科技賦能,實現全程監管,財務透明,防止資產流失。
3月16日,在官道口鎮將軍山村,記者觀看了應用演示。平臺完善了農村財務管理系統、新型經營主體管理系統、產權交易系統和網報支付、財務公開、合同管理、農村土地承包確權登記頒證糾錯管理、監測預警、手機App等9個系統,實現資產資源、合同、財務三者關聯,形成業務閉環,同時還和國家相關平臺銜接、實時同步,實現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
有人員、有平臺,還要抓住監管關鍵點。“經過深入調研乃至復盤研究,只要管好‘五本賬’,就能管好用好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盧氏縣監察委員會委員常大偉說。
一是盤清“家底賬”,動態清產核資。截至目前,脫貧攻堅形成農村集體資產總值28.86億元,2024年盧氏縣收到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資金3.9億多元。通過盤清“家底”,沙河鄉寨子村還收回了流失多年的39畝土地;二是管活“集體賬”,實現“政”“經”分離。全縣集體經濟資金2.77億元已經從財政資金中分離出來,實行記賬代理制、處置背書制,既保障財政資金、集體收入“該管必管”,又保障集體經濟組織資金“安全靈活”;三是曬出“收支賬”,財務公開透明。除了利用公開欄、群眾會、明白紙、微信群及時公開外,還通過平臺網站和二維碼掃碼公開,還可下載App實時調看,每筆收支都讓居民明白放心;四是消除“隱患賬”,立體監管防范。多種渠道明察暗訪,重點查糾資源發包、資產處置暗箱操作和收入不記賬等突出問題;五是做實“獎懲賬”,激發發展活力。將村組集體經濟收益和村組干部報酬補貼掛鉤,明確可以拿出不超出經營性集體經濟收入凈收益的20%,用于村組干部獎勵。
創新模式 見實效管長遠
加強農村集體“三資”領域監管是個大課題。盧氏縣紀委監委在案件查辦中發現,有了“一專班”“一平臺”“五本賬”,還要做好業務指導、提升人員素質等多項工作,切實保障農村“三資”安全有序運營、得到有效監管、促進鄉村振興。為此,盧氏縣明確并壓實五方責任。
縣農業農村局負責指導監督和服務農村“三資”管理,指導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做好清產核資工作、固定資產登記工作、提高“三資”監管平臺使用率;縣財政局負責指導各鄉鎮財政所做好資金管理和財務人員培訓工作;縣社工部負責指導、監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公示工作;縣審計局依法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財務管理進行審計監督;縣紀委監委對涉及違規違紀違法的行為進行查處。
“我們村去年集體經濟收入242.9萬元,其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收入117.3萬元,村組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將軍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愛霞說,“這兩年,村里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建成了智能果品分揀車間、果汁生產線,帶動發展秋月梨2000多畝,還實現了果品出口。村里發展變化的背后,是村里‘三資’管得好、用得好,根本上看,還是縣里有一套好的監管辦法。”
張愛霞所說的監管辦法,就是盧氏縣總結完善、探索創新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1155”模式:一專班、一平臺、五方責任、五本賬。
2024年,盧氏縣首先在10個鄉鎮68個村(社區)進行試點,群眾滿意率、干部認可度達到了100%。最直接的變化是,反映村組干部經濟問題的信訪幾乎絕跡,全縣信訪總量下降20%以上。同時,集體經濟迅猛發展,官道口鎮全鎮8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到100.76萬元。
盧氏縣迅即將農村集體“三資”“1155”監管模式推廣到全縣19個鄉鎮232個村、39個社區,全縣村組集體收入、支出賬目規范,產權清晰、核資精準,“三資”運營安全,充滿活力。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達到314個,全縣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的村(社區)達到24個,122個村(社區)集體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占比77.2%。(張海軍 葛云里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帥杰)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