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本報記者 方化祎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盧濤
“哎嗨嗨嗨嗨,黨旗招展,產業興旺繪宏圖。萬眾一心,人才輩出展雄風……”在周口市沈丘縣馮營鎮李寨村,一首散發泥土芬芳的村歌《李寨振興之歌》,詠嘆了游子的鄉愁,記錄了鄉村的變遷,唱響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聲嘹亮“來時路”,數字勾勒“成績單”。截至2024年,李寨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達1.5億元,經濟產值突破7000萬元,帶動1100多人實現就業,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9萬元,是2012年的10倍。亮眼的數字背后,是村民幸福與鄉村振興“雙向奔赴”的深度契合。
從曾經深度貧困的“小透明”蝶變成共同富裕的“新樣板”,李寨村究竟修煉了什么“內功”?5月10日,記者走進欣欣向榮的村莊,看到一個以農業為基、以產業為翼、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徑的鄉村振興探索新實踐,正全力答優鄉村振興的時代“考卷”。
歌曲里的“調”:唱響“農”字主旋律
“咱這里每寸土地都蘊含美好的夢”是《李寨振興之歌》的首句,可見“土地”之于李寨村的重要性。李寨村地處豫皖兩省交界處,東臨界首,南接臨泉,有“犬吠聽兩省,雞鳴聞三縣”之說。2012年以前,卻是名副其實的“窮旮旯”,3488畝耕地是全村唯一的“家底兒”,一輩輩村民苦貧窮久矣。
村莊命運的根本性轉折,發生在2011年年底,為響應黨中央扶貧號召,致富不忘家鄉的李士強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從此,李寨村對貧困加速逆轉的序幕正式拉開。孕育無限希望的耕地,成了李士強擂鼓進軍,向貧困宣戰的“第一戰場”,土地流轉是其發出的首支利箭。
土地入詞,如何唱響農村基因?李士強深刻地認識到,身處豫東糧倉、人多地少的李寨村,要想在保障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之間找到均衡點,就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打破一家一戶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重新規劃、利用土地資源,走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高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2013年,為響應全國工商聯“萬企幫萬村”“萬企興萬村”號召,李士強創辦的億星集團結對幫扶李寨村,選派工作隊常年駐村推進產業發展。當年,李寨村與億星集團合作成立的村集體企業——李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便“應運而生”,全面“操盤”村居資源,讓村民富足起來。
為快速整合土地資源,李士強在村支部擴大會議上再放“大招”。“流轉土地的農戶,優先在村集體產業就業。想投資入股產業的,咱還按照保底收益10%分紅,讓大家多條渠道進錢。”2016年,順利完成全村土地流轉。
隨著科技化、機械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替代傳統分散的耕作模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李寨村村民從土地中徹底解放出來,實現了農民變工人、村民變股民的重大轉變,改變了過去村民“單打獨斗”的局面,形成了全村農業產業“握指成拳”的放大效應。
如何讓寶貴的耕地多產糧產好糧?“我們嚴守耕地紅線,用三分之二的土地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與省農科院合作,兩茬輪種優良品種小麥、玉米,作物秸稈供應養牛場‘過腹還田’,形成綠色循環種植,實現糧食產高品優。現已建成高產穩產‘噸糧田’,正向‘噸半糧田’邁進。”李士強說。
點“土”成金,亦有門道。據介紹,另外三分之一的設施農業土地用來發展蔬菜大棚、工廠化養魚等高效農業,為低效土地賦予“二次生命”。如今,一畝地實現了三至五畝地利用效率,畝均收益從1000元~2000元提高到3萬~5萬元,切實增加了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實現了變資源為資產、變資產為資本、變低效為高效的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李寨村采取“雙綁機制”,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綁定農戶,億星集團綁定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完善“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多方互利共贏。目前,村民可獲得租金、薪金、股金、承包金和職業培訓“五重增收保障”。
歌曲里的“事”:狠抓“特”色壯筋骨
“每粒種子長出新希望,每棵禾苗綻放致富情,小康路上抒豪情……”,在歌聲里,我們可以聽到被點燃的干事創業熱情,聽到婉轉的音符在共富路上歡快回蕩,聽到昂揚的節奏在新征程中激情奏響。
產業興旺,才能致富路寬。“億元村”背后有怎樣的鄉村產業振興密碼?在村“兩委”的號召下,在億星集團的結對幫扶下,李寨村圍繞“種養加”,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隨著“四集七專”“五千工程”產業兵團快速組建,農業突圍之戰盡顯“特”色。
“脫貧攻堅時期,村里發展起了肉牛養殖、服裝加工、‘三粉’加工、‘支前糧’包裝四個集體經濟產業,以及大棚蔬菜、精品梨、優質紅薯等七個‘種養加’專業合作社,現已形成橫跨一二三產業的村集體產業體系。”李寨村黨支部副書記李鵬輝說。
走進李寨村占地137畝的養牛場,幾名牛場工人正忙碌地打料、喂牛、除糞,忙得熱火朝天。“現在牛場存欄1000頭,預計年銷售收入在2500萬元。”牛場管理員單亞洲說,保守估計的話,牛場資產在3000萬元。
這個資產達3000萬元的牛場“東家”不是別人,是村集體。“我們立足資源稟賦,落地生根了10余個這樣的村集體合作社和企業,開展產業化規模化現代農業經營,不斷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的‘盤子’。”李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房名揚說。
從空中俯瞰李寨村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近500個蔬菜日光棚甚是壯觀。大棚內的上海青、羊肚菌、西紅柿等長成了“爆款單品”。“使用科技溫棚種植的上海青,一年采摘6至8茬,畝產3萬斤左右,畝均收入4萬元。”種植戶王偉說,今年承包了30多個大棚,干勁越來越足。
產品的引入、模式的創新,在李寨大地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在“千頭規模標準化養牛場”,引入優質西門塔爾肉牛,育肥后就近供應周口、臨泉等消費市場;在“千萬產值智能漁場”,在科技與數據的加持下,預計鱸魚、鱖魚畝均產量2萬斤,產值30萬元,一條條魚兒正“游”出舌尖經濟……
如今,李寨村種植、養殖、加工已形成產業鏈條,孵化打造了“古李寨”等農特品牌產品50多個,讓農業附加值提升5~10倍,并依托億星集團的黃淮電商平臺銷往全國。通過深挖價值鏈,李寨村特色產業正“破圈”生長。
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發展靠特色。13年來,李寨村以產業興村富民為根本,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基礎,不斷創新“公司+合作社+農戶”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持續加大產業項目投入和產業升級,讓更多的村民加入共富“朋友圈”。
歌曲里的“夢”:鋪展新時代最美的景
從脫貧攻堅的鄉村巨變,到鄉村振興的闊步前行,集體產業讓李寨打贏翻身仗,同時,激活了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美麗鄉村建設活色生香,城鄉融合涌現蓬勃生機,鋪就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多彩畫卷。
“城里人有的,李寨也有了。”馮營鎮鎮長王巍說,“10多年來,李書記每年持續辦好‘惠民十件實事’,已落地130多件。如今,李寨村戶戶通自來水、通燃氣、通柏油路,坑塘實現了全面凈化美化,還擴建村小學、升級衛生所,建設幼兒園,投運‘兩堂三中心’,真金白銀堆起了實實在在的幸福。”
“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李士強說,截至2024年年底,億星集團已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2億元,讓李寨村從國家級貧困村蝶變為鄉村振興的先行村、示范村,成為企業助力鄉村振興踐行社會責任的典型。
走進白墻黛瓦的李寨村農耕博物館,各種滿載農耕時代記憶的“老物件兒”靜靜陳列。幾名游客正一邊欣賞,一邊用手機“咔咔”拍照。“這些農耕器具已經不常見了,件件都是滿滿的兒時回憶啊!”來自阜陽的游客張先生感慨道。
從飽含鄉村記憶的農耕博物館,到孕育“金果果”的500畝高品質梨園,再到傾力打造的康養旅游項目……近年來,李寨村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上積厚成勢,在“出圈”路上愈發出彩。
2023年,李寨村通過全面整合空心村、農業產業、自然人文等資源,成功創建為“河南省5A級康養旅游示范村”。并以此為契機,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研學游和鄉村田園休閑游”“鄉村康養游憩線路和康養農莊”等康養旅游產品體系,推動康養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李鵬輝說,近年來,李寨村田園康養度假、研學科普、養老養生等旅游業態發展迅速,帶動了“吃、住、行、游、購、娛”綜合性旅游消費,年接待游客量達5萬人次以上,拉動村莊經濟發展、村民就業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增長極正加快形成。
自2013年起,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全國改善人居環境示范村、全國農業產業強鎮(村)、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榮譽相繼花落李寨,個個都“含金量”十足。如今,從被遺忘的角落到頭頂多個光環,“后發先至”的李寨村站在了聚光燈下,并被賦予更多期待。
“美麗鄉村建設為村莊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李士強說,將以金字招牌為抓手,把整村有形的、無形的美麗鄉村資源,再次整合、提質升級,激發出鄉村的多元化功能與價值,全力下好康養旅游產業的“大棋”。
相融共生,共赴美好。設立發放“敬老長壽”“教育獎勵”“兜底救助”等惠民基金,已累計發放近700萬元。蓬勃向上的發展圖景,吸引40多名能人賢士返鄉創業……在以黨建為引領的偉大征程中,李寨村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一路繁花”。
村歌冒著熱氣的歌詞記錄著不同時期李寨村的發展傳奇,寫下平原農區的農村破繭化蝶的生動注腳。李士強的回鄉拼搏奮斗故事,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產業報國的精彩縮影。
余音繞梁,弦歌不輟。優美的旋律在希望的田野上縱情飛揚,婉轉的音符在共富路上歡快回蕩,昂揚的節奏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激情奏響。可以期待的是,越來越多諸如李寨村的“億元村”出現,將提升周口乃至河南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本報記者 方化祎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盧濤
“哎嗨嗨嗨嗨,黨旗招展,產業興旺繪宏圖。萬眾一心,人才輩出展雄風……”在周口市沈丘縣馮營鎮李寨村,一首散發泥土芬芳的村歌《李寨振興之歌》,詠嘆了游子的鄉愁,記錄了鄉村的變遷,唱響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聲嘹亮“來時路”,數字勾勒“成績單”。截至2024年,李寨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達1.5億元,經濟產值突破7000萬元,帶動1100多人實現就業,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9萬元,是2012年的10倍。亮眼的數字背后,是村民幸福與鄉村振興“雙向奔赴”的深度契合。
從曾經深度貧困的“小透明”蝶變成共同富裕的“新樣板”,李寨村究竟修煉了什么“內功”?5月10日,記者走進欣欣向榮的村莊,看到一個以農業為基、以產業為翼、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徑的鄉村振興探索新實踐,正全力答優鄉村振興的時代“考卷”。
歌曲里的“調”:唱響“農”字主旋律
“咱這里每寸土地都蘊含美好的夢”是《李寨振興之歌》的首句,可見“土地”之于李寨村的重要性。李寨村地處豫皖兩省交界處,東臨界首,南接臨泉,有“犬吠聽兩省,雞鳴聞三縣”之說。2012年以前,卻是名副其實的“窮旮旯”,3488畝耕地是全村唯一的“家底兒”,一輩輩村民苦貧窮久矣。
村莊命運的根本性轉折,發生在2011年年底,為響應黨中央扶貧號召,致富不忘家鄉的李士強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從此,李寨村對貧困加速逆轉的序幕正式拉開。孕育無限希望的耕地,成了李士強擂鼓進軍,向貧困宣戰的“第一戰場”,土地流轉是其發出的首支利箭。
土地入詞,如何唱響農村基因?李士強深刻地認識到,身處豫東糧倉、人多地少的李寨村,要想在保障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之間找到均衡點,就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打破一家一戶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重新規劃、利用土地資源,走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高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2013年,為響應全國工商聯“萬企幫萬村”“萬企興萬村”號召,李士強創辦的億星集團結對幫扶李寨村,選派工作隊常年駐村推進產業發展。當年,李寨村與億星集團合作成立的村集體企業——李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便“應運而生”,全面“操盤”村居資源,讓村民富足起來。
為快速整合土地資源,李士強在村支部擴大會議上再放“大招”。“流轉土地的農戶,優先在村集體產業就業。想投資入股產業的,咱還按照保底收益10%分紅,讓大家多條渠道進錢。”2016年,順利完成全村土地流轉。
隨著科技化、機械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替代傳統分散的耕作模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李寨村村民從土地中徹底解放出來,實現了農民變工人、村民變股民的重大轉變,改變了過去村民“單打獨斗”的局面,形成了全村農業產業“握指成拳”的放大效應。
如何讓寶貴的耕地多產糧產好糧?“我們嚴守耕地紅線,用三分之二的土地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與省農科院合作,兩茬輪種優良品種小麥、玉米,作物秸稈供應養牛場‘過腹還田’,形成綠色循環種植,實現糧食產高品優。現已建成高產穩產‘噸糧田’,正向‘噸半糧田’邁進。”李士強說。
點“土”成金,亦有門道。據介紹,另外三分之一的設施農業土地用來發展蔬菜大棚、工廠化養魚等高效農業,為低效土地賦予“二次生命”。如今,一畝地實現了三至五畝地利用效率,畝均收益從1000元~2000元提高到3萬~5萬元,切實增加了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實現了變資源為資產、變資產為資本、變低效為高效的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李寨村采取“雙綁機制”,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綁定農戶,億星集團綁定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完善“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多方互利共贏。目前,村民可獲得租金、薪金、股金、承包金和職業培訓“五重增收保障”。
歌曲里的“事”:狠抓“特”色壯筋骨
“每粒種子長出新希望,每棵禾苗綻放致富情,小康路上抒豪情……”,在歌聲里,我們可以聽到被點燃的干事創業熱情,聽到婉轉的音符在共富路上歡快回蕩,聽到昂揚的節奏在新征程中激情奏響。
產業興旺,才能致富路寬。“億元村”背后有怎樣的鄉村產業振興密碼?在村“兩委”的號召下,在億星集團的結對幫扶下,李寨村圍繞“種養加”,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隨著“四集七專”“五千工程”產業兵團快速組建,農業突圍之戰盡顯“特”色。
“脫貧攻堅時期,村里發展起了肉牛養殖、服裝加工、‘三粉’加工、‘支前糧’包裝四個集體經濟產業,以及大棚蔬菜、精品梨、優質紅薯等七個‘種養加’專業合作社,現已形成橫跨一二三產業的村集體產業體系。”李寨村黨支部副書記李鵬輝說。
走進李寨村占地137畝的養牛場,幾名牛場工人正忙碌地打料、喂牛、除糞,忙得熱火朝天。“現在牛場存欄1000頭,預計年銷售收入在2500萬元。”牛場管理員單亞洲說,保守估計的話,牛場資產在3000萬元。
這個資產達3000萬元的牛場“東家”不是別人,是村集體。“我們立足資源稟賦,落地生根了10余個這樣的村集體合作社和企業,開展產業化規模化現代農業經營,不斷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的‘盤子’。”李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房名揚說。
從空中俯瞰李寨村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近500個蔬菜日光棚甚是壯觀。大棚內的上海青、羊肚菌、西紅柿等長成了“爆款單品”。“使用科技溫棚種植的上海青,一年采摘6至8茬,畝產3萬斤左右,畝均收入4萬元。”種植戶王偉說,今年承包了30多個大棚,干勁越來越足。
產品的引入、模式的創新,在李寨大地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在“千頭規模標準化養牛場”,引入優質西門塔爾肉牛,育肥后就近供應周口、臨泉等消費市場;在“千萬產值智能漁場”,在科技與數據的加持下,預計鱸魚、鱖魚畝均產量2萬斤,產值30萬元,一條條魚兒正“游”出舌尖經濟……
如今,李寨村種植、養殖、加工已形成產業鏈條,孵化打造了“古李寨”等農特品牌產品50多個,讓農業附加值提升5~10倍,并依托億星集團的黃淮電商平臺銷往全國。通過深挖價值鏈,李寨村特色產業正“破圈”生長。
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發展靠特色。13年來,李寨村以產業興村富民為根本,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基礎,不斷創新“公司+合作社+農戶”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持續加大產業項目投入和產業升級,讓更多的村民加入共富“朋友圈”。
歌曲里的“夢”:鋪展新時代最美的景
從脫貧攻堅的鄉村巨變,到鄉村振興的闊步前行,集體產業讓李寨打贏翻身仗,同時,激活了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美麗鄉村建設活色生香,城鄉融合涌現蓬勃生機,鋪就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多彩畫卷。
“城里人有的,李寨也有了。”馮營鎮鎮長王巍說,“10多年來,李書記每年持續辦好‘惠民十件實事’,已落地130多件。如今,李寨村戶戶通自來水、通燃氣、通柏油路,坑塘實現了全面凈化美化,還擴建村小學、升級衛生所,建設幼兒園,投運‘兩堂三中心’,真金白銀堆起了實實在在的幸福。”
“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李士強說,截至2024年年底,億星集團已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2億元,讓李寨村從國家級貧困村蝶變為鄉村振興的先行村、示范村,成為企業助力鄉村振興踐行社會責任的典型。
走進白墻黛瓦的李寨村農耕博物館,各種滿載農耕時代記憶的“老物件兒”靜靜陳列。幾名游客正一邊欣賞,一邊用手機“咔咔”拍照。“這些農耕器具已經不常見了,件件都是滿滿的兒時回憶啊!”來自阜陽的游客張先生感慨道。
從飽含鄉村記憶的農耕博物館,到孕育“金果果”的500畝高品質梨園,再到傾力打造的康養旅游項目……近年來,李寨村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上積厚成勢,在“出圈”路上愈發出彩。
2023年,李寨村通過全面整合空心村、農業產業、自然人文等資源,成功創建為“河南省5A級康養旅游示范村”。并以此為契機,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研學游和鄉村田園休閑游”“鄉村康養游憩線路和康養農莊”等康養旅游產品體系,推動康養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李鵬輝說,近年來,李寨村田園康養度假、研學科普、養老養生等旅游業態發展迅速,帶動了“吃、住、行、游、購、娛”綜合性旅游消費,年接待游客量達5萬人次以上,拉動村莊經濟發展、村民就業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增長極正加快形成。
自2013年起,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全國改善人居環境示范村、全國農業產業強鎮(村)、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榮譽相繼花落李寨,個個都“含金量”十足。如今,從被遺忘的角落到頭頂多個光環,“后發先至”的李寨村站在了聚光燈下,并被賦予更多期待。
“美麗鄉村建設為村莊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李士強說,將以金字招牌為抓手,把整村有形的、無形的美麗鄉村資源,再次整合、提質升級,激發出鄉村的多元化功能與價值,全力下好康養旅游產業的“大棋”。
相融共生,共赴美好。設立發放“敬老長壽”“教育獎勵”“兜底救助”等惠民基金,已累計發放近700萬元。蓬勃向上的發展圖景,吸引40多名能人賢士返鄉創業……在以黨建為引領的偉大征程中,李寨村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一路繁花”。
村歌冒著熱氣的歌詞記錄著不同時期李寨村的發展傳奇,寫下平原農區的農村破繭化蝶的生動注腳。李士強的回鄉拼搏奮斗故事,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產業報國的精彩縮影。
余音繞梁,弦歌不輟。優美的旋律在希望的田野上縱情飛揚,婉轉的音符在共富路上歡快回蕩,昂揚的節奏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激情奏響。可以期待的是,越來越多諸如李寨村的“億元村”出現,將提升周口乃至河南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