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武漢4月27日電 題:“鄉村鐵三賽”帶來山鄉新貌
新華社記者龔聯康
春日清晨,白蓮河水庫波光粼粼,隨著一聲發令槍響,選手們躍入水中。26日,湖北黃岡·浠水第二屆鄉村鐵人三項公開賽在浠水縣白蓮河畔開賽,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的400名選手在山水田園間展開體力與意志的較量,線上線下有超200萬人次共同見證。
這個鄉村鐵三賽參照奧運標準,將1.5公里游泳、40公里騎行與10公里跑步三大賽段有機串聯:游泳水域碧波蕩漾,自行車賽道坡陡彎急,跑步路線串聯起多個旅游景點。選手在挑戰極限的同時,還能享受到“車在景中行,人在畫中游”的體驗。
“這里完美融合了自然風光與競技場地。”“中國橫渡第一人”張健贊不絕口。
賽事期間,浠水縣綠楊鄉梓木山村的梓木山莊客房部經理段典每天都會接到大量咨詢電話。“五一前的房間全訂滿了,現在得把客人分流到新裝修的民宿。”她興奮地向記者展示手寫的登記簿,這個深山民宿見證了一場因體育賽事引發的山鄉巨變。
梓木山村的42棟木屋民宿錯落分布于林間。五年前,這里的集體經濟幾乎還是空白,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萬元。在外經商的范勝喜回村擔任村支書后,帶領全村投建民宿群,卻因配套薄弱陷入經營困境。“最慘淡時,近八成房間常年空置,守著湖光山色的美景卻留不住人。”范勝喜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2024年,首屆“鄉村鐵三賽”將游泳起點設在白蓮河水庫,賽道恰好穿過梓木山村,賽事期間客房“爆滿”,這個深山村落首次嘗到“流量紅利”。當第二屆賽事再次落地于此時,村里已新增2個停車場、5家農家樂,接待能力大大提升。
“現在要操心的是怎么把‘賽事流量’變成‘住宿留量’。”范勝喜告訴記者,在相關部門的幫助和引導下,梓木山村正在打造從“百元帳篷”到“千元樹屋”的多元住宿體系,以滿足游客多層次的住宿需求。
“體育基因”的植入,讓傳統農旅事業煥發新生。在浠水縣綠楊鄉,河道完成清淤后,漂流、槳板等親水運動陸續上線,35家民宿推出“鐵三訓練套餐”,將住宿與騎行路線規劃、體能測試“打包”銷售。
“賽事變成了農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催化劑’。”鄉長孫緒雄透露,賽事前后,綠楊鄉景區累計到訪人次已達到14萬,是過去三年月均游客量的28倍。
賽事帶火的不僅是文旅體驗,還有特色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在距離賽事舉辦地15公里的獅子嶺村,養蜂的村民比以往都要忙碌。“前來觀光的游客把今年的禾雀花蜜全訂完了,得趕緊培訓更多村民。”村支部副書記程登富說。
近年來,借著鄉村文旅和賽事的熱度,這個昔日的“空心村”將自身升級為禾雀花谷景區,村里生產的蜂蜜產品供不應求。程登富算了一筆賬:賽事帶來的旅游消費,讓村集體今年至少增收30萬元。
“辦賽鍛煉了治理能力。”浠水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在賽事舉辦核心區,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23公里賽道沿途布設5座智慧廁所,農家樂后廚全部上線“明廚亮灶”系統。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浠水縣旅游綜合收入達2.3億元,同比增長217%,其中運動休閑產業貢獻率超六成。據介紹,當地正以“鄉村鐵三賽”為模板,籌備鄉村半馬、村BA等賽事,并同步推進度假酒店、森林康養社區等配套建設,讓這把體育賽事的“火”越燒越旺。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武漢4月27日電 題:“鄉村鐵三賽”帶來山鄉新貌
新華社記者龔聯康
春日清晨,白蓮河水庫波光粼粼,隨著一聲發令槍響,選手們躍入水中。26日,湖北黃岡·浠水第二屆鄉村鐵人三項公開賽在浠水縣白蓮河畔開賽,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的400名選手在山水田園間展開體力與意志的較量,線上線下有超200萬人次共同見證。
這個鄉村鐵三賽參照奧運標準,將1.5公里游泳、40公里騎行與10公里跑步三大賽段有機串聯:游泳水域碧波蕩漾,自行車賽道坡陡彎急,跑步路線串聯起多個旅游景點。選手在挑戰極限的同時,還能享受到“車在景中行,人在畫中游”的體驗。
“這里完美融合了自然風光與競技場地。”“中國橫渡第一人”張健贊不絕口。
賽事期間,浠水縣綠楊鄉梓木山村的梓木山莊客房部經理段典每天都會接到大量咨詢電話。“五一前的房間全訂滿了,現在得把客人分流到新裝修的民宿。”她興奮地向記者展示手寫的登記簿,這個深山民宿見證了一場因體育賽事引發的山鄉巨變。
梓木山村的42棟木屋民宿錯落分布于林間。五年前,這里的集體經濟幾乎還是空白,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萬元。在外經商的范勝喜回村擔任村支書后,帶領全村投建民宿群,卻因配套薄弱陷入經營困境。“最慘淡時,近八成房間常年空置,守著湖光山色的美景卻留不住人。”范勝喜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2024年,首屆“鄉村鐵三賽”將游泳起點設在白蓮河水庫,賽道恰好穿過梓木山村,賽事期間客房“爆滿”,這個深山村落首次嘗到“流量紅利”。當第二屆賽事再次落地于此時,村里已新增2個停車場、5家農家樂,接待能力大大提升。
“現在要操心的是怎么把‘賽事流量’變成‘住宿留量’。”范勝喜告訴記者,在相關部門的幫助和引導下,梓木山村正在打造從“百元帳篷”到“千元樹屋”的多元住宿體系,以滿足游客多層次的住宿需求。
“體育基因”的植入,讓傳統農旅事業煥發新生。在浠水縣綠楊鄉,河道完成清淤后,漂流、槳板等親水運動陸續上線,35家民宿推出“鐵三訓練套餐”,將住宿與騎行路線規劃、體能測試“打包”銷售。
“賽事變成了農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催化劑’。”鄉長孫緒雄透露,賽事前后,綠楊鄉景區累計到訪人次已達到14萬,是過去三年月均游客量的28倍。
賽事帶火的不僅是文旅體驗,還有特色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在距離賽事舉辦地15公里的獅子嶺村,養蜂的村民比以往都要忙碌。“前來觀光的游客把今年的禾雀花蜜全訂完了,得趕緊培訓更多村民。”村支部副書記程登富說。
近年來,借著鄉村文旅和賽事的熱度,這個昔日的“空心村”將自身升級為禾雀花谷景區,村里生產的蜂蜜產品供不應求。程登富算了一筆賬:賽事帶來的旅游消費,讓村集體今年至少增收30萬元。
“辦賽鍛煉了治理能力。”浠水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在賽事舉辦核心區,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23公里賽道沿途布設5座智慧廁所,農家樂后廚全部上線“明廚亮灶”系統。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浠水縣旅游綜合收入達2.3億元,同比增長217%,其中運動休閑產業貢獻率超六成。據介紹,當地正以“鄉村鐵三賽”為模板,籌備鄉村半馬、村BA等賽事,并同步推進度假酒店、森林康養社區等配套建設,讓這把體育賽事的“火”越燒越旺。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