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前幾天咱報道的‘物業+養老’項目如果開放,周邊小區的老人能去就餐嗎?”“我們小區啥時候能實現‘家門口養老’?”“前幾年還不明顯,這幾年,我和老伴明顯感覺體力下降,特別需要養老服務。”本報7月26日刊登了“物業+養老”服務的相關內容后,很多老年讀者打來電話,傾訴關于實現“家門口養老”的期盼和心聲。日前,記者就老年人關注的“家門口養老”話題進行了采訪。
市民劉先生居住在我市解放區民主街道道清里社區,今年78歲。他認為,目前養老生活最大的不便是一日三餐。“之前都是老伴做飯,最近老伴身體不太好,我每天都要負責一日三餐,買菜、做飯,很累人,做得也不可口。”他說。他們的3個子女雖然都在焦作生活,但也不能常伴身邊。能依托可靠的食堂,解決他和老伴一日三餐的問題,成為最近一段時間他最大的心愿。“如果社區能辦個老年食堂,專門為老年人打理三餐,應該會受老年人歡迎。”他說。
解放區焦北街道花園街社區位于我市老城區中心位置,該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有795人,占轄區總人口的24%。早在2011年,該街道就實施了社區“小飯桌”——愛心午餐工程,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孤寡、空巢、貧困、獨居老人可免費就餐。10余年間,幾經變化,去年4月份,解放區民政局聯合花園街社區、市軒成餐飲配送有限公司在花園街社區打造的老年愛心助餐中心正式運營,為社區周邊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60歲以上居民支付5元錢,即可按量取餐。社區建立了“小飯桌”愛心午餐微信群,每天9時向群里發布當日菜單。為方便老年人就餐,該社區組織志愿者幫助老年人掃碼支付、盛飯、收拾餐桌。對于少數行動不便、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志愿者將午餐配送到家。社區、餐飲企業、志愿者三方聯動,共同助力“小飯桌”運行,很受老年人歡迎。該社區有很多老年人已經10多年在社區就餐,成為社區“小飯桌”的受益者,他們的晚年生活也更加便捷、溫馨。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除了居住在花園街社區的居民,周邊也有老年人來此就餐。居住在太行西路的常阿姨經常乘坐公交車到花園街社區就餐。她說,這里的飯菜適合老年人的口味,飯點圍坐在一起就餐的也都是老年人。大家有共同的話題,有共同的口味,相處得像朋友一樣,幾天不見,心里還挺想念的。
據悉,我市將提升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能力納入2024年重點民生實事項目,指出要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推進建成586個以上老年人助餐場所,實現老年助餐服務覆蓋全市60%的城鎮社區和20%的行政村,每個鄉鎮(街道)有1個能夠提供配餐服務的老年食堂;大力推進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建設1895張家庭養老床位,為3790名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
位于我市豐收路與塔南路交叉口東北角的豐收小區,是新城區建成入住較早的小區之一,小區里居住的老年人較多。近年來,該小區在改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助老、為老服務,增加了老年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該小區居民王先生對實現“家門口養老”有自己的想法。他說,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居家養老成為很多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由于家庭情況、老人身體條件的不同,除了助餐服務,“家門口養老”服務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待開發。“如果有關部門能搭建個平臺,把養老需求的家務、康復、助浴、陪診等服務都融合到一起,老年人能享受到付費式點單服務,將會很受歡迎。”他說。
(記者梁智玲)
總值班:李相宜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李 琳 |
編 輯:李潤生 |
校 對:李紅巖 |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前幾天咱報道的‘物業+養老’項目如果開放,周邊小區的老人能去就餐嗎?”“我們小區啥時候能實現‘家門口養老’?”“前幾年還不明顯,這幾年,我和老伴明顯感覺體力下降,特別需要養老服務。”本報7月26日刊登了“物業+養老”服務的相關內容后,很多老年讀者打來電話,傾訴關于實現“家門口養老”的期盼和心聲。日前,記者就老年人關注的“家門口養老”話題進行了采訪。
市民劉先生居住在我市解放區民主街道道清里社區,今年78歲。他認為,目前養老生活最大的不便是一日三餐。“之前都是老伴做飯,最近老伴身體不太好,我每天都要負責一日三餐,買菜、做飯,很累人,做得也不可口。”他說。他們的3個子女雖然都在焦作生活,但也不能常伴身邊。能依托可靠的食堂,解決他和老伴一日三餐的問題,成為最近一段時間他最大的心愿。“如果社區能辦個老年食堂,專門為老年人打理三餐,應該會受老年人歡迎。”他說。
解放區焦北街道花園街社區位于我市老城區中心位置,該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有795人,占轄區總人口的24%。早在2011年,該街道就實施了社區“小飯桌”——愛心午餐工程,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孤寡、空巢、貧困、獨居老人可免費就餐。10余年間,幾經變化,去年4月份,解放區民政局聯合花園街社區、市軒成餐飲配送有限公司在花園街社區打造的老年愛心助餐中心正式運營,為社區周邊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60歲以上居民支付5元錢,即可按量取餐。社區建立了“小飯桌”愛心午餐微信群,每天9時向群里發布當日菜單。為方便老年人就餐,該社區組織志愿者幫助老年人掃碼支付、盛飯、收拾餐桌。對于少數行動不便、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志愿者將午餐配送到家。社區、餐飲企業、志愿者三方聯動,共同助力“小飯桌”運行,很受老年人歡迎。該社區有很多老年人已經10多年在社區就餐,成為社區“小飯桌”的受益者,他們的晚年生活也更加便捷、溫馨。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除了居住在花園街社區的居民,周邊也有老年人來此就餐。居住在太行西路的常阿姨經常乘坐公交車到花園街社區就餐。她說,這里的飯菜適合老年人的口味,飯點圍坐在一起就餐的也都是老年人。大家有共同的話題,有共同的口味,相處得像朋友一樣,幾天不見,心里還挺想念的。
據悉,我市將提升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能力納入2024年重點民生實事項目,指出要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推進建成586個以上老年人助餐場所,實現老年助餐服務覆蓋全市60%的城鎮社區和20%的行政村,每個鄉鎮(街道)有1個能夠提供配餐服務的老年食堂;大力推進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建設1895張家庭養老床位,為3790名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
位于我市豐收路與塔南路交叉口東北角的豐收小區,是新城區建成入住較早的小區之一,小區里居住的老年人較多。近年來,該小區在改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助老、為老服務,增加了老年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該小區居民王先生對實現“家門口養老”有自己的想法。他說,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居家養老成為很多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由于家庭情況、老人身體條件的不同,除了助餐服務,“家門口養老”服務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待開發。“如果有關部門能搭建個平臺,把養老需求的家務、康復、助浴、陪診等服務都融合到一起,老年人能享受到付費式點單服務,將會很受歡迎。”他說。
(記者梁智玲)
總值班:李相宜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李 琳 |
編 輯:李潤生 |
校 對:李紅巖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