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鄉村文化一池春水
社會新聞
4月15日,2025年我市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活動開啟。據悉,此次公益電影放映活動將持續到10月底,放映2萬余場電影。
實施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是落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具體要求,是一項國家文化惠民工程,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焦作惠民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堅持公益電影放映,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按照“市場運作、企業經營、政府購買、群眾受惠”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農村電影改革發展新模式,共放映故事片、科教片等公益電影38萬余場,觀影5000余萬人次,為農村群眾源源不斷輸送精神食糧。
從“我放你看”到“你點我放”
4月15日19時許,在博愛縣孝敬鎮齊村村口的廣場上,一塊潔白的幕布已經支起,村民們三三兩兩搬著小板凳前來占座。這是2025年我市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季的一個普通夜晚,但放映活動有著不普通的變化。
“以前都是放映員放什么我們看什么,今年不一樣了,手機上點一點就能選自己想看的電影。”村民張大爺舉著手機,向記者展示“焦作百姓文化超市”的點單頁面。今年,焦作惠民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創新推出“點單式”放映服務,通過數字化平臺讓農民自主選擇觀影內容。
據了解,本次放映季共覆蓋全市1826個行政村。該公司精心挑選了28部影片組成推薦片單,包括《黃埔軍人》《井岡星火》等紅色經典,《新打金枝》《家有爹娘》等戲曲家庭題材以及《獵殺:生死突圍》等戰爭動作片。令人驚喜的是,活動啟動前半個月,就收到了超過1000份點單申請。
“點單最多的要數《新打金枝》這部戲曲電影。”該公司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很多老人點名要看,我們不得不多安排了幾場。”
公益電影背后的堅守與創新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自2007年啟動以來,已走過18個年頭。在焦作,這項惠民工程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我們現有82支放映隊,每支隊伍負責20多個行政村。”該工作人員稱,“最遠的村子在孟州市丘陵地帶,放映員要開1個多小時的山路。”為了保證放映質量,該公司今年新購置了多套激光放映設備,并對所有放映員進行了崗前培訓。
技術的進步讓公益電影煥發新生。在不少放映點,放映員通過“公益電影+黨建”的融合模式,把黨的好聲音傳遍千家萬戶。
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我市共完成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7552場,觀影96萬余人次。而在今年引入“點單”機制后,觀影人數有了明顯提升。“這說明不是農民不愛看電影,而是要放對電影。”該工作人員感慨道。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作”
公益電影的普及,正在悄然改變著農村的文化生態。在孟州市槐樹鄉,電影放映后的“映后談”成了新民俗。“看完《井岡星火》,大伙兒圍著放映員討論了一個多小時。這種精神食糧比物質補助更珍貴。”一名觀眾說。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村民不再滿足于當觀眾,開始嘗試用手機拍攝自己的“微電影”“微短劇”。村民自編自導的《俺村這一年》,用鏡頭記錄下鄉村振興的點點滴滴;太極拳愛好者則創作了《太極少年》,講述傳統文化傳承的故事。
“看電影的時候,我特別注意看拍攝手法。”正在學習視頻制作的觀眾小王說,“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也能上大銀幕。”這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作”的轉變,正是公益電影播種的文化種子在生根發芽。
許多農民在勞作之余,會到附近的景點拍攝屬于自己的“微電影”“微短劇”,實現自己的電影夢。還有的特別喜歡科教類電影,鄉村里一時流傳起“送來米,送來面,不如送部科教片”的順口溜。影片有故事、有知識,讓農民在歡聲笑語中學到了先進的種植技術。
開展“公益電影+”系列活動
焦作惠民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不僅為農村群眾送去電影大餐,還以電影為載體,通過“公益電影+”的方式,創新服務形式、豐富服務內容、延伸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效能,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把服務農民、服務基層落到實處。
2024年,該公司通過“公益電影+”的方式,精準對接宣傳需求,分地區開展了文明新風、反電信詐騙、掃黃打非、非法地面衛星接收設施整治等宣傳活動,發揮出公益電影最大社會效益。今年,該公司繼續創新開展“公益電影+N”的融合發展模式,開展“公益電影+文明宣傳”“公益電影+黨建”“公益電影+鄉村振興”“公益電影+安全生產”“公益電影+校園”“公益電影+普法宣傳”“公益電影+特殊群體”等系列活動,服務領域進一步延伸,服務效能明顯提升,把公益電影這塊“小銀幕”打造成為服務群眾的“大舞臺”。
該公司打造出了一支服務型放映隊伍。放映員在保證放好電影的同時,各展其能,積極投身公益服務。如幫獨居老人打掃院落、維修電器設備,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向老人講解防詐知識等。放映員不僅點亮了群眾的精神生活,也打通了由宣傳教育群眾到關心服務群眾的“最后1公里”。
電影是最有效的文化傳播方式之一。該公司將繼續利用電影聲情并茂、易于傳播的優勢,將黨的大政方針、惠民政策、優質文化、致富門路及時傳達給基層群眾,在更大范圍內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夜幕下,當銀幕亮起的光芒照亮村民專注的面龐,當放映機工作的聲音與田野間的蟲鳴蛙叫聲交織在一起,我們看到了文化惠民最動人的模樣。公益電影就像一顆火種,不僅溫暖了鄉村的夜晚,更點燃了農民心中的文化熱情,激活了鄉村文化的一池春水。
(記者 趙改玲)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4月15日,2025年我市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活動開啟。據悉,此次公益電影放映活動將持續到10月底,放映2萬余場電影。
實施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是落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具體要求,是一項國家文化惠民工程,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焦作惠民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堅持公益電影放映,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按照“市場運作、企業經營、政府購買、群眾受惠”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農村電影改革發展新模式,共放映故事片、科教片等公益電影38萬余場,觀影5000余萬人次,為農村群眾源源不斷輸送精神食糧。
從“我放你看”到“你點我放”
4月15日19時許,在博愛縣孝敬鎮齊村村口的廣場上,一塊潔白的幕布已經支起,村民們三三兩兩搬著小板凳前來占座。這是2025年我市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季的一個普通夜晚,但放映活動有著不普通的變化。
“以前都是放映員放什么我們看什么,今年不一樣了,手機上點一點就能選自己想看的電影。”村民張大爺舉著手機,向記者展示“焦作百姓文化超市”的點單頁面。今年,焦作惠民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創新推出“點單式”放映服務,通過數字化平臺讓農民自主選擇觀影內容。
據了解,本次放映季共覆蓋全市1826個行政村。該公司精心挑選了28部影片組成推薦片單,包括《黃埔軍人》《井岡星火》等紅色經典,《新打金枝》《家有爹娘》等戲曲家庭題材以及《獵殺:生死突圍》等戰爭動作片。令人驚喜的是,活動啟動前半個月,就收到了超過1000份點單申請。
“點單最多的要數《新打金枝》這部戲曲電影。”該公司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很多老人點名要看,我們不得不多安排了幾場。”
公益電影背后的堅守與創新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自2007年啟動以來,已走過18個年頭。在焦作,這項惠民工程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我們現有82支放映隊,每支隊伍負責20多個行政村。”該工作人員稱,“最遠的村子在孟州市丘陵地帶,放映員要開1個多小時的山路。”為了保證放映質量,該公司今年新購置了多套激光放映設備,并對所有放映員進行了崗前培訓。
技術的進步讓公益電影煥發新生。在不少放映點,放映員通過“公益電影+黨建”的融合模式,把黨的好聲音傳遍千家萬戶。
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我市共完成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7552場,觀影96萬余人次。而在今年引入“點單”機制后,觀影人數有了明顯提升。“這說明不是農民不愛看電影,而是要放對電影。”該工作人員感慨道。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作”
公益電影的普及,正在悄然改變著農村的文化生態。在孟州市槐樹鄉,電影放映后的“映后談”成了新民俗。“看完《井岡星火》,大伙兒圍著放映員討論了一個多小時。這種精神食糧比物質補助更珍貴。”一名觀眾說。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村民不再滿足于當觀眾,開始嘗試用手機拍攝自己的“微電影”“微短劇”。村民自編自導的《俺村這一年》,用鏡頭記錄下鄉村振興的點點滴滴;太極拳愛好者則創作了《太極少年》,講述傳統文化傳承的故事。
“看電影的時候,我特別注意看拍攝手法。”正在學習視頻制作的觀眾小王說,“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也能上大銀幕。”這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作”的轉變,正是公益電影播種的文化種子在生根發芽。
許多農民在勞作之余,會到附近的景點拍攝屬于自己的“微電影”“微短劇”,實現自己的電影夢。還有的特別喜歡科教類電影,鄉村里一時流傳起“送來米,送來面,不如送部科教片”的順口溜。影片有故事、有知識,讓農民在歡聲笑語中學到了先進的種植技術。
開展“公益電影+”系列活動
焦作惠民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不僅為農村群眾送去電影大餐,還以電影為載體,通過“公益電影+”的方式,創新服務形式、豐富服務內容、延伸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效能,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把服務農民、服務基層落到實處。
2024年,該公司通過“公益電影+”的方式,精準對接宣傳需求,分地區開展了文明新風、反電信詐騙、掃黃打非、非法地面衛星接收設施整治等宣傳活動,發揮出公益電影最大社會效益。今年,該公司繼續創新開展“公益電影+N”的融合發展模式,開展“公益電影+文明宣傳”“公益電影+黨建”“公益電影+鄉村振興”“公益電影+安全生產”“公益電影+校園”“公益電影+普法宣傳”“公益電影+特殊群體”等系列活動,服務領域進一步延伸,服務效能明顯提升,把公益電影這塊“小銀幕”打造成為服務群眾的“大舞臺”。
該公司打造出了一支服務型放映隊伍。放映員在保證放好電影的同時,各展其能,積極投身公益服務。如幫獨居老人打掃院落、維修電器設備,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向老人講解防詐知識等。放映員不僅點亮了群眾的精神生活,也打通了由宣傳教育群眾到關心服務群眾的“最后1公里”。
電影是最有效的文化傳播方式之一。該公司將繼續利用電影聲情并茂、易于傳播的優勢,將黨的大政方針、惠民政策、優質文化、致富門路及時傳達給基層群眾,在更大范圍內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夜幕下,當銀幕亮起的光芒照亮村民專注的面龐,當放映機工作的聲音與田野間的蟲鳴蛙叫聲交織在一起,我們看到了文化惠民最動人的模樣。公益電影就像一顆火種,不僅溫暖了鄉村的夜晚,更點燃了農民心中的文化熱情,激活了鄉村文化的一池春水。
(記者 趙改玲)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