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頻道
大江奔流,日夜不息;大海澎湃,弦歌不輟。
憑海跨江的經濟大省江蘇,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3.7萬億元、增量全國第一,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二,持續為全國貢獻優質增量。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深刻闡明經濟大省挑大梁必須把握好的著力點。
實干篤行,勇挑大梁;舉網以綱,千目皆張。
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質生產力,以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增創先發優勢,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中展現更大作為,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檢驗發展質效,江蘇在強化使命擔當、把準實踐路徑中,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推動“兩個創新”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
3月26日,在機器人彈奏的鋼琴聲里,南京舉辦2025產業科技創新與投資促進大會,成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4個產業攻堅推進辦公室;次日,蘇州在北京舉行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路演,臺上臺下的交流碰撞中,吸引著科研團隊與投資人雙向奔赴……
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去年落戶江蘇以來,南京、蘇州兩個核心承載區動作頻頻,映照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的奮斗身姿。
打牢科研地基。江蘇加快構建以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為核心,40余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為基干的實驗室矩陣,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凝聚態物質中引力子模的實驗發現,高能量轉化效率錒系輻射光伏微核電池的創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影響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證據——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有三項出自江蘇。
建高產業大廈。江蘇激活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搶占競爭制高點,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大運河畔,我國自主研制的F級燃氣輪機透平一級動葉,在江蘇華電戚墅堰發電有限公司成功掛機運行。云龍山下,數字孿生技術讓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實現高精度虛擬平臺測試、設計和驗證……
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的突破、智改數轉網聯的普及,催動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目前,江蘇牽頭和參與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達14個、數量全國第一。
打通堵點卡點。江蘇持續打造從實驗室到車間、從校園到工廠、從書架到貨架的通路,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
龍頭企業募資、科研機構協同攻關。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說,產研院已與420多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成立聯合創新中心,成功對接千余項企業技術“真難題”。
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江蘇開展核心技術“攻堅行動”、高校科研“策源行動”、人才引育“登峰行動”等,構建全要素貫通的創新生態,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深化改革開放,增創先發優勢
開拓市場,今年前兩月營收同比增長9.3%;平臺迭代,跨境電商進出口同比增長超200%——5家省屬國企重組為新的蘇豪控股集團,改革活力顯現。總規模500億元的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首個直投項目支持民營科技企業開拓具身智能……
先行先試、內外兼修。江蘇努力“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
推進深層次改革,不斷除障礙、增動能。
率先出臺省級服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任務清單,將開展首輪市場準入效能評估、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等列為今年重點工作……破立并舉,持續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民間投資納入省級重大項目清單,用地等要素保障享受同等待遇;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列入今年立法項目……優勢互補,落實落細“兩個毫不動搖”。
無需提交材料,10分鐘即辦出道路運輸“三證”。破除部門壁壘、推動數據共享,在全國率先落地29個“高效辦成一件事”……一體推進,優化“政策、市場、政務、法治、人文”五大環境。
擴大高水平開放,大力拓空間、添活力。
借助大數據建模,蘇州工業園區試點醫療器械差異化合格評定,飛利浦醫療(蘇州)有限公司進口自用料件通關時間減少95%。這里正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努力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一鍵直達,“政策計算器”為企業精準匹配最新優惠政策;激活產權,20余萬件專利轉化為企業“數字資產”……江蘇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近450項,28項在國家層面復制推廣。
以改革提高開放水平,以開放提升改革質量。江蘇努力以制度供給增創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
落實重大戰略,展現更大擔當
長江入海口北岸,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超七成的規上企業來自上海、蘇南;蘇州金雞湖邊,往上海浦東、嘉興南湖的低空交通環線開通,30分鐘可以互達。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江蘇奮力“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
更加主動激活疊加優勢,全方位融入長三角、長江經濟帶。
貼近上海大院大所,江蘇南通每個縣區都創辦了“科創飛地”;“水上滬寧線”蕪申運河江蘇段等級提升,助力安徽定埠港航線和吞吐能力擴容;圍繞新能源產業集聚創新力量,重慶大學等院所的10多家高端科創平臺落子常州溧陽。
更大范圍實現聯動協同,全面深化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深度對接。
蘇州昆山從深圳引來數百億投資科創項目,無錫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起近20個“科創飛地”,南京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地轉化15個高水平顛覆性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間加速對流。
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招商引資實到資金、市場“小組團”援藏銷售額等16個第一,標注江蘇對口援藏30周年成就;9家產業園崛起在伊犁河谷,見證江蘇援疆不遺余力授人以漁……
更強使命守護一方水土。江蘇以占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全國5.5%的糧食,端穩8500萬人的飯碗、自給有余。太湖水質總體達到Ⅲ類,創30年來最好水平。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揚州,累計向北調水450億立方米,水質連續13年為“優”。
促進共同富裕,用心投資于人
河湖交匯處的宿遷,由曾經的4個省級貧困縣組成,近年經濟增速卻頻頻領跑全省,也早已躋身全國百強地市。
江南江北皆春色,城市鄉村兩相宜。南京江寧的蘇家理想村,經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改造,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小山村蝶變為年游客接待量30萬人次、年旅游收入近2000萬元的“網紅村”。
南北共建園區掛鉤幫扶、“一市一策”精準扶持、實施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江蘇城鄉居民收入比值連續13年縮小,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省份之一。
區域城鄉差距縮小,共同富裕扎實推進。江蘇著力“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把中小學教室都裝上空調,把慢病篩防中心建到市民家門口,讓農民在家用上無害化廁所……2022年以來,江蘇每年安排落實民生實事50多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就業服務惠及越來越多群眾。社區里的“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有專門人員幫助匹配崗位、提升技能。今年前兩月,江蘇城鎮新增就業20.98萬人,實現同比增長。
既抓好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也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門票售罄開場、掌聲如潮收尾,江蘇改編創排的民族舞劇《紅樓夢》,已在全國30多城演出300多場,有年輕觀眾追著劇團跑了20多座城市。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讓群眾喜聞樂見、念念不忘。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表示,作為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將堅定信心、知重負重、主動作為,把挑大梁要把握好的“四個著力點”落細落實,把中央要求轉化為“施工圖”“任務書”,以扎實的工作和高質量發展的實績,努力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貢獻。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大江奔流,日夜不息;大海澎湃,弦歌不輟。
憑海跨江的經濟大省江蘇,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3.7萬億元、增量全國第一,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二,持續為全國貢獻優質增量。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深刻闡明經濟大省挑大梁必須把握好的著力點。
實干篤行,勇挑大梁;舉網以綱,千目皆張。
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質生產力,以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增創先發優勢,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中展現更大作為,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檢驗發展質效,江蘇在強化使命擔當、把準實踐路徑中,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推動“兩個創新”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
3月26日,在機器人彈奏的鋼琴聲里,南京舉辦2025產業科技創新與投資促進大會,成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4個產業攻堅推進辦公室;次日,蘇州在北京舉行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路演,臺上臺下的交流碰撞中,吸引著科研團隊與投資人雙向奔赴……
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去年落戶江蘇以來,南京、蘇州兩個核心承載區動作頻頻,映照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的奮斗身姿。
打牢科研地基。江蘇加快構建以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為核心,40余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為基干的實驗室矩陣,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凝聚態物質中引力子模的實驗發現,高能量轉化效率錒系輻射光伏微核電池的創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影響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證據——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有三項出自江蘇。
建高產業大廈。江蘇激活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搶占競爭制高點,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大運河畔,我國自主研制的F級燃氣輪機透平一級動葉,在江蘇華電戚墅堰發電有限公司成功掛機運行。云龍山下,數字孿生技術讓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實現高精度虛擬平臺測試、設計和驗證……
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的突破、智改數轉網聯的普及,催動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目前,江蘇牽頭和參與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達14個、數量全國第一。
打通堵點卡點。江蘇持續打造從實驗室到車間、從校園到工廠、從書架到貨架的通路,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
龍頭企業募資、科研機構協同攻關。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說,產研院已與420多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成立聯合創新中心,成功對接千余項企業技術“真難題”。
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江蘇開展核心技術“攻堅行動”、高校科研“策源行動”、人才引育“登峰行動”等,構建全要素貫通的創新生態,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深化改革開放,增創先發優勢
開拓市場,今年前兩月營收同比增長9.3%;平臺迭代,跨境電商進出口同比增長超200%——5家省屬國企重組為新的蘇豪控股集團,改革活力顯現。總規模500億元的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首個直投項目支持民營科技企業開拓具身智能……
先行先試、內外兼修。江蘇努力“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
推進深層次改革,不斷除障礙、增動能。
率先出臺省級服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任務清單,將開展首輪市場準入效能評估、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等列為今年重點工作……破立并舉,持續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民間投資納入省級重大項目清單,用地等要素保障享受同等待遇;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列入今年立法項目……優勢互補,落實落細“兩個毫不動搖”。
無需提交材料,10分鐘即辦出道路運輸“三證”。破除部門壁壘、推動數據共享,在全國率先落地29個“高效辦成一件事”……一體推進,優化“政策、市場、政務、法治、人文”五大環境。
擴大高水平開放,大力拓空間、添活力。
借助大數據建模,蘇州工業園區試點醫療器械差異化合格評定,飛利浦醫療(蘇州)有限公司進口自用料件通關時間減少95%。這里正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努力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一鍵直達,“政策計算器”為企業精準匹配最新優惠政策;激活產權,20余萬件專利轉化為企業“數字資產”……江蘇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近450項,28項在國家層面復制推廣。
以改革提高開放水平,以開放提升改革質量。江蘇努力以制度供給增創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
落實重大戰略,展現更大擔當
長江入海口北岸,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超七成的規上企業來自上海、蘇南;蘇州金雞湖邊,往上海浦東、嘉興南湖的低空交通環線開通,30分鐘可以互達。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江蘇奮力“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
更加主動激活疊加優勢,全方位融入長三角、長江經濟帶。
貼近上海大院大所,江蘇南通每個縣區都創辦了“科創飛地”;“水上滬寧線”蕪申運河江蘇段等級提升,助力安徽定埠港航線和吞吐能力擴容;圍繞新能源產業集聚創新力量,重慶大學等院所的10多家高端科創平臺落子常州溧陽。
更大范圍實現聯動協同,全面深化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深度對接。
蘇州昆山從深圳引來數百億投資科創項目,無錫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起近20個“科創飛地”,南京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地轉化15個高水平顛覆性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間加速對流。
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招商引資實到資金、市場“小組團”援藏銷售額等16個第一,標注江蘇對口援藏30周年成就;9家產業園崛起在伊犁河谷,見證江蘇援疆不遺余力授人以漁……
更強使命守護一方水土。江蘇以占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全國5.5%的糧食,端穩8500萬人的飯碗、自給有余。太湖水質總體達到Ⅲ類,創30年來最好水平。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揚州,累計向北調水450億立方米,水質連續13年為“優”。
促進共同富裕,用心投資于人
河湖交匯處的宿遷,由曾經的4個省級貧困縣組成,近年經濟增速卻頻頻領跑全省,也早已躋身全國百強地市。
江南江北皆春色,城市鄉村兩相宜。南京江寧的蘇家理想村,經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改造,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小山村蝶變為年游客接待量30萬人次、年旅游收入近2000萬元的“網紅村”。
南北共建園區掛鉤幫扶、“一市一策”精準扶持、實施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江蘇城鄉居民收入比值連續13年縮小,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省份之一。
區域城鄉差距縮小,共同富裕扎實推進。江蘇著力“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把中小學教室都裝上空調,把慢病篩防中心建到市民家門口,讓農民在家用上無害化廁所……2022年以來,江蘇每年安排落實民生實事50多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就業服務惠及越來越多群眾。社區里的“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有專門人員幫助匹配崗位、提升技能。今年前兩月,江蘇城鎮新增就業20.98萬人,實現同比增長。
既抓好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也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門票售罄開場、掌聲如潮收尾,江蘇改編創排的民族舞劇《紅樓夢》,已在全國30多城演出300多場,有年輕觀眾追著劇團跑了20多座城市。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讓群眾喜聞樂見、念念不忘。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表示,作為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將堅定信心、知重負重、主動作為,把挑大梁要把握好的“四個著力點”落細落實,把中央要求轉化為“施工圖”“任務書”,以扎實的工作和高質量發展的實績,努力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貢獻。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