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頻道
楊應芬店里制作的面食。記者 陳東明 攝
每天12時左右,來到位于博愛縣月山鎮圖王村口的屠王大骨頭飯店,還未靠近就能看到門口停放著不少車輛。很多人除了來這里品嘗美食外,臨走時還會買上幾兜饅頭、包子、豆饃等,更有人會買些面粉捎回家。究竟是何種魔力,讓這家飯店的饅頭等食物備受青睞?“飯店里用來蒸饅頭、包子的面粉是我們自己磨的,蒸出來的饅頭有一股自然的麥香味,口感筋道!蓖劳醮蠊穷^飯店總經理楊應芬說。
在屠王大骨頭飯店對面,有一棟普通的建筑,這是楊應芬投資60萬元建設的磨坊。磨坊里的老磨,承載著她對食品安全的執著!拔覀冇脗鹘y技藝磨出的面更筋道,麥香味十足。”楊應芬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她最本真的追求。
2020年,爭取到項目資金后,楊應芬決定自建磨坊。從選址到建設,從設備選購到工藝流程設計,她都事必躬親。簡單裝修的背后,是不簡單的堅持:她飯店里的食品必須綠色、健康、衛生。“雖然做這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但我覺得很值。”面對旁人的不解,楊應芬的回答總是如此堅定。
“山西山上的小麥顆粒小,生長周期長,自然清甜。因為那里氣候寒冷,小麥不生蟲,所以不會打農藥!闭f起選材,楊應芬用短短數語道盡了自己的良苦用心。
這種近乎苛刻的工藝流程,讓屠王大骨頭飯店的饅頭、豆饃、包子散發出小時候媽媽蒸出來的那種獨有的麥香味。許多食客專程驅車前來,不只是為了品嘗地道的農家菜,更為了帶走“有媽媽味道”的饅頭。面對供不應求的局面,楊應芬正在籌劃建設面粉廠,讓更多人可以分享這分健康。
楊應芬采用傳統的自主加工及發酵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麥的營養價值。雖然成本加上人工等費用不低,但楊應芬從未因此降低標準。
每天不到5時,楊應芬就會帶著工人開始一天的準備工作:先將小麥進行淘洗,經過醒發用布吸干水分,最后把麥子運到磨坊磨面。
楊應芬說,人工淘洗小麥的工序異常辛苦。夏天還好,但到了冬天,她和工人每次淘洗完麥子都被凍得打哆嗦!拔覀兠刻煲韵1000公斤左右的麥子。冬天,淘洗完麥子后,我的腿得用電熱毯暖半晌才能暖熱。”楊應芬笑著說,“工人經常換,因為這活兒太苦了,很多人堅持不下來!
除了白面外,楊應芬還磨五谷雜糧等。在她的飯店里,食品安全不是口號,而是浸透在每一個細節中的實踐。熟悉楊應芬的人都知道,她23年如一日地默默行善。作為餐飲從業者,她將食品安全與民生福祉緊密結合,并把初心使命融入日常經營。在楊應芬看來,讓群眾吃得放心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正因為這種一絲不茍的態度,用楊應芬磨坊磨出的面蒸饅頭,咬上一口,濃濃的麥香味瞬間在舌尖彌漫開來。
“為了讓更多人吃上放心、安全、衛生的面,我計劃在時機成熟時開一家面粉廠。”楊應芬說。
“客人反應特別好”這句簡單的反饋,是對楊應芬多年堅守最好的肯定。從一間小飯店到自建磨坊,從傳統經營到計劃建設面粉廠,楊應芬用行動證明:食品安全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民生福祉沒有終點,只有不斷前行。楊應芬像經營自己的家一樣經營著飯店,23年的堅守,不僅磨出了面粉的香甜,更磨出了一位餐飲從業者的本色。
(記者 齊云霞)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楊應芬店里制作的面食。記者 陳東明 攝
每天12時左右,來到位于博愛縣月山鎮圖王村口的屠王大骨頭飯店,還未靠近就能看到門口停放著不少車輛。很多人除了來這里品嘗美食外,臨走時還會買上幾兜饅頭、包子、豆饃等,更有人會買些面粉捎回家。究竟是何種魔力,讓這家飯店的饅頭等食物備受青睞?“飯店里用來蒸饅頭、包子的面粉是我們自己磨的,蒸出來的饅頭有一股自然的麥香味,口感筋道。”屠王大骨頭飯店總經理楊應芬說。
在屠王大骨頭飯店對面,有一棟普通的建筑,這是楊應芬投資60萬元建設的磨坊。磨坊里的老磨,承載著她對食品安全的執著!拔覀冇脗鹘y技藝磨出的面更筋道,麥香味十足!睏顟覙銓嵉脑捳Z道出了她最本真的追求。
2020年,爭取到項目資金后,楊應芬決定自建磨坊。從選址到建設,從設備選購到工藝流程設計,她都事必躬親。簡單裝修的背后,是不簡單的堅持:她飯店里的食品必須綠色、健康、衛生。“雖然做這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但我覺得很值!泵鎸ε匀说牟唤猓瑮顟业幕卮鹂偸侨绱藞远ā
“山西山上的小麥顆粒小,生長周期長,自然清甜。因為那里氣候寒冷,小麥不生蟲,所以不會打農藥。”說起選材,楊應芬用短短數語道盡了自己的良苦用心。
這種近乎苛刻的工藝流程,讓屠王大骨頭飯店的饅頭、豆饃、包子散發出小時候媽媽蒸出來的那種獨有的麥香味。許多食客專程驅車前來,不只是為了品嘗地道的農家菜,更為了帶走“有媽媽味道”的饅頭。面對供不應求的局面,楊應芬正在籌劃建設面粉廠,讓更多人可以分享這分健康。
楊應芬采用傳統的自主加工及發酵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麥的營養價值。雖然成本加上人工等費用不低,但楊應芬從未因此降低標準。
每天不到5時,楊應芬就會帶著工人開始一天的準備工作:先將小麥進行淘洗,經過醒發用布吸干水分,最后把麥子運到磨坊磨面。
楊應芬說,人工淘洗小麥的工序異常辛苦。夏天還好,但到了冬天,她和工人每次淘洗完麥子都被凍得打哆嗦!拔覀兠刻煲韵1000公斤左右的麥子。冬天,淘洗完麥子后,我的腿得用電熱毯暖半晌才能暖熱。”楊應芬笑著說,“工人經常換,因為這活兒太苦了,很多人堅持不下來!
除了白面外,楊應芬還磨五谷雜糧等。在她的飯店里,食品安全不是口號,而是浸透在每一個細節中的實踐。熟悉楊應芬的人都知道,她23年如一日地默默行善。作為餐飲從業者,她將食品安全與民生福祉緊密結合,并把初心使命融入日常經營。在楊應芬看來,讓群眾吃得放心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正因為這種一絲不茍的態度,用楊應芬磨坊磨出的面蒸饅頭,咬上一口,濃濃的麥香味瞬間在舌尖彌漫開來。
“為了讓更多人吃上放心、安全、衛生的面,我計劃在時機成熟時開一家面粉廠!睏顟艺f。
“客人反應特別好”這句簡單的反饋,是對楊應芬多年堅守最好的肯定。從一間小飯店到自建磨坊,從傳統經營到計劃建設面粉廠,楊應芬用行動證明:食品安全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民生福祉沒有終點,只有不斷前行。楊應芬像經營自己的家一樣經營著飯店,23年的堅守,不僅磨出了面粉的香甜,更磨出了一位餐飲從業者的本色。
(記者 齊云霞)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